武俠故事早已不再流行,諸如古龍、梁羽生、黃易這些武俠大師的名字都極少能聽到瞭,但“江湖”中卻依舊流傳著一位大師的傳說,那人即是金庸。
金庸的故事到底好在哪,為何站在“武林之巔”的人是他?或許你能說出很多理由,但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就是他對人物的刻畫,哪怕是配角,也被他寫得有血有肉。
(楊逍、紀曉芙、滅絕師太劇照)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紀曉芙和楊逍的故事就十分耐人尋味,那紀曉芙明明是被楊逍擄走,繼而被他霸占,可她為何一點兒也不恨楊逍,反而還為自己的女兒起名“楊不悔”?
這情節看似不合邏輯,但讀懂之後,你會發現金庸的安排十分巧妙。
一、俠女被俘
當年王盤山事件之後,紀曉芙與幾位師兄妹打探金毛獅王的下落,她卻偶遇瞭楊逍,雖然以後來的劇情來看,楊逍也是個重情之人,但那一刻,楊逍不過是見這姑娘貌美,才對她起瞭歹意。
事實上紀曉芙一開始也並未愛上楊逍,這一點從她對滅絕師太說的那番話就能看出來。
書中隻道是:“紀曉芙道:‘弟子千方百計,躲避於他,可是始終擺脫不掉,終於為他所擒。唉,弟子不幸,遇上瞭這個前生的冤孽……’說到這裡,聲音越來越低。滅絕師太問道:‘後來怎樣?’紀曉芙低聲道:‘弟子為他強力所迫,無力抗拒,失身於他。他監視我極嚴,叫弟子求死不得。如此過瞭數月,忽有敵人上門找他,弟子便乘機逃出,不久發覺身已懷孕,不敢向師父說知,隻得躲著偷偷生瞭這個孩子。’”
當然,紀曉芙這段話是真假參半,畢竟正如她所言,她與楊逍一同生活瞭數月之久,厭惡的情緒隻在最初,後來的她對楊逍是什麼態度,她便不敢言明瞭。
其實故事發展到這裡,滅絕師太對紀曉芙也展現出瞭作為師父該有的包容,她也說紀曉芙是“可憐的孩子”,並且表達瞭“這非你之過”的意思。
(楊逍、紀曉芙劇照)
隻是當滅絕師太聽到輕薄紀曉芙那人姓楊名逍之後,無數往事又浮上她的心頭,畢竟當年她師兄孤鴻子,同時也是她的情人,就是被那楊逍氣死的。
因此她決定將計就計,讓紀曉芙重回楊逍身邊,繼而伺機報仇。
當然,她也可以借機確定弟子所言是否屬實,於是她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哪料紀曉芙卻犯難瞭。
二、至死不悔
若紀曉芙真是如她所說的那般痛恨楊逍,此時應該果斷答應師父的安排才是。
可她卻表現得格外為難,那為難絕不是“弟子鬥不過那魔頭”的為難,畢竟他們相處瞭數月,關系早已不是純粹的敵人,楊逍對她並無戒備之心,她若有心害楊逍,自然不會很難,那她在遲疑什麼?
滅絕師太無法理解,接著書中隻道:“張無忌躲在茅屋之後,不敢現身,遠遠望見滅絕師太說瞭一會兒話,紀曉芙低頭沉思,終於搖瞭搖頭,神態極為堅決,顯是不肯遵奉師父之命。隻見滅絕師太舉起左掌,便要擊落,但手掌停在半空,卻不擊下,想是盼她最後終於回心轉意。”
顯然紀曉芙拒絕瞭師父的安排,滅絕一怒之下便將她掌斃瞭。
對於滅絕而言,這事還不算完,紀曉芙那孩子自然是留不得的,好在貝錦儀幫紀曉芙打馬虎眼,說那孩子已逃出山谷,楊不悔才保住一命。
(張無忌、楊不悔劇照)
而紀曉芙賦予孩子“楊不悔”這個名字的時候,就說明她已經徹底愛上楊逍瞭。
可他們之間明明是施暴者與受害者的關系,紀曉芙為何如此糊塗?
三、自慚形穢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紀曉芙並非是性格軟弱的那一類女子。
丁敏君就說過:“你心軟?師父常贊你劍法狠辣,性格剛毅,最像師父,一直有意把衣缽傳給你,你怎會心軟?”
不難看出紀曉芙也深受滅絕師太的影響,直至遇上楊逍,她才如同變瞭個人一般,不過與其說她那是“變瞭一個人”,倒不如說她是找到瞭真正的自我。
畢竟楊逍對她一點兒也不差。
(楊不悔劇照)
當張無忌將楊不悔送到楊逍手裡時,楊逍才問起瞭紀曉芙的近況,隻是他聽到的確實紀曉芙已死的消息。
此時書中有這麼一段描述:“楊逍又細問瞭一遍紀曉芙臨死的言語,垂淚道:‘滅絕惡尼是逼她來害我,隻要她肯答允,便為峨嵋派立下大功,便可繼承掌門人之位。唉,曉芙啊曉芙,你寧死也不肯答允。其實,你隻須假裝答允,咱們不是便可相會、你便不會喪生在滅絕惡尼手下瞭麼?’”
紀曉芙確實是傻,正如楊逍所言,她大可假意答應滅絕師太的請求。
接著書中又道:“楊逍身子一抖,顫聲道:‘不悔妹妹?’轉頭問楊不悔道:‘孩子,乖寶貝,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楊不悔道:‘我姓楊,名叫不悔。’楊逍仰天長嘯,隻震得四下裡木葉簌簌亂落,良久方絕,不禁淚如雨下,說道:‘你果然姓楊。不悔,不悔。好!曉芙,我雖強逼於你,你卻並沒懊悔。’”
這個“身子一抖”的細節足以證明楊逍對紀曉芙也是付出瞭真心的,雖然他是強逼紀曉芙,但在那數月的相處過程中,紀曉芙定是感受到瞭他的柔情與真心。
(滅絕師太、周芷若劇照)
滅絕師太若是知道楊逍和紀曉芙相處的細節,一定會自慚形穢,也不禁羞得臉紅。
她向來是一言堂,弟子在她眼中也不過是工具一般的存在,也難怪旁人稍稍付出真心,就能將她的弟子勾走,她又能如何?
楊逍有什麼絕技?他的絕技就是真心,所謂“真誠才是必殺技”,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如今流行的梗,金老卻早已用自己筆下的人物詮釋過瞭,隻有看透瞭人性,才能寫出如此細膩的故事,讀者怎能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