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段延慶命不該絕,你看他後來收瞭何人為徒?楊過見那人要跪拜 -

武俠小說中,作者往往是在創作一個角色的時候,就已經把他的命運定好瞭,他是好是壞,是死是活,其實早有定數,這一點寫過故事的人都知道,畢竟故事依照大綱寫,才不會給人“想一出是一出”的雜亂之感。

但金庸卻不是一般人,他的故事雖然也有大綱,但他卻也不愛走尋常路,他總是不愛把故事說透,以至於書中留下諸多耐人尋味的細節。

比如段延慶作為《天龍八部》中的大反派之一,甚至被賦予“惡貫滿盈”的外號,他自然是罪不可恕,但金庸卻給瞭這位惡人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金庸此舉有何深意?

或許正是在為後世一位強者的崛起埋伏筆。

一、段延慶的去向

人們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未必正確,但用來形容段延慶倒是十分貼切,隻是有些“倒果為因”瞭,畢竟這傢夥是先可憐,再可恨。

曾經的段延慶是大理太子,若無意外,他本該當上大理皇帝,奈何一場變故,他不僅被打得身殘,還淪為乞丐一般,人不人鬼不鬼,他會因此痛恨他那些仇人,也說得過去。

他要殺大理段氏的人也無可厚非,但他濫殺無辜,那就是大錯特錯瞭,盡管書中沒將段延慶所做的惡事一一列舉,但那“惡貫滿盈”的稱號就足以說明一切。

因此作惡多端的段延慶自然是應該被處死才符合讀者的心之所向。

然而直至故事結尾,段延慶都活得好好的,甚至在刀白鳳挑明當年的舊事之後,段延慶還因此多瞭個兒子,那段譽是代替他成為瞭大理皇帝,他得償所願,就這麼逍遙隱去瞭。

(刀白鳳、段譽劇照)

是的,關於段延慶的結局,書中隻留下這麼一句:“段延慶大喜,哈哈大笑,知道兒子終於是認瞭自己為父,不由得心花怒放,雙杖點地,飄然而去,對暈倒在地的雲中鶴竟不加一瞥。”

這就不太合理瞭,從故事邏輯來說,沒什麼問題,當年的意外解瞭今日之圍,但問題是段延慶殺瞭不少人,造瞭不少孽,就這麼算瞭嗎?

他甚至都沒像丁春秋、蕭遠山、慕容博那樣留在少林寺懺悔,這結局對於段延慶而言未免也過於寬容瞭。

所以這事還得從創作者的角度來分析。

金庸留段延慶一命,或許是在為後世武林發生的故事埋伏筆。

二、統一的世界觀

在多數人看來,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獨立的,若以連載版和三聯版的設定來看,這說法也沒毛病,但若以新修版的設定來看,那便錯瞭。

新修版中,金庸是將各部作品之間的世界觀打通瞭。

比如他在《天龍八部》最後一回中提到蕭峰赴死前傳功虛竹的劇情,蕭峰為何要將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傳給虛竹?這操作對接下來要發生的宋遼大戰沒有任何影響,虛竹也不曾使用這兩招。

而金庸在新修版《射雕英雄傳》第十二回中給出瞭答案。

(蕭峰、虛竹劇照)

書中隻道:“北宋年間,丐幫幫主蕭峰以此邀鬥天下英雄,極少有人能擋得他三招兩式,氣蓋當世,群豪束手。當時共有‘降龍二十八掌’,後經蕭峰及他義弟虛竹子刪繁就簡,取精用宏,改為降龍十八掌,掌力更厚。”

你看,他不過是為瞭讓丐幫的武功傳承變得合理,否則蕭峰一死,後世的丐幫幫主洪七公別說補全三掌降龍十八掌瞭,他是壓根連一掌都繼承不到,因為舊版中的蕭峰根本沒把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傳承下去。

如你所見,金庸是力求讓每一門武功的傳承都變得合理化,因此前輩高人的某些決定是會對後世武林造成深遠影響的。

如此一來,金庸留段延慶一命,多半也是在埋伏筆瞭,而這件事或許與另一位高手的崛起有關,那人正是段延慶的弟子。

三、楊過跪拜的高人

其實《天龍八部》與“射雕三部曲”的關聯本就十分緊密,比如那“南帝”段智興就是段譽的孫子。

但有一位高人確實來歷不明,筆者所指即是“劍魔”獨孤求敗。

當楊過被那雕兄帶著進入神秘的劍塚之後,他才知道這世間原本還有過一位一生從未有過敗績的高人。

(楊過劇照)

從那前輩留下的墓志銘就能看出他有多強,隻道是:“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奸人,敗盡英雄豪傑,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再加上他生平所用的第一柄劍旁刻著“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的字眼,可見這人是登場即巔峰。

若沒有高人指點,如何能做到登場便不敗?若他是段延慶的徒兒,似乎就合理瞭,因為段延慶就是一位劍術高手。

比如這段描述:“段正淳見他鐵杖上所使的也是本門功夫,心下稍定,屏息凝神,劍招力求穩妥,腳步沉著,劍走輕靈,每一招攻守皆不失法度。段延慶以鐵杖使‘段傢劍’,劍法大開大闔,端凝自重,縱在極輕靈飄逸的劍招之中,也不失王者氣象。”

他完全有能力教出一位強大的劍客。

至於理由,也很簡單。

(獨孤求敗劇照)

後來的段延慶得到瞭自己想要的,但頓時也變得空虛,他回首自己的過往,確實做瞭不少惡事,於是他決心用餘生來懺悔。

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有限,那就收個徒兒,讓那徒兒在江湖中懲奸除惡,代師贖罪。

別忘瞭,獨孤求敗可不僅僅隻是個武癡,他的墓志銘中寫著“殺盡仇寇”,他是有心懲奸除惡的,若不是被人賦予瞭某種使命,他如何會將懲奸除惡視為己任?

這即是金庸故事的魅力所在,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設定,通過書中的細節也能找到合理的解釋,“經得起推敲”正是金庸故事最吸引筆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