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故事其實很割裂,那些快意恩仇的橋段大多都屬於男人,而書中的女性角色則多半被塑造成瞭負面形象,尤其是潘金蓮、潘巧雲這兩位潘姓女子的壞格外深入人心。
不過相對而言,更多的人更熟悉的是潘金蓮,畢竟那女子登場於“武十回”,也是武松的嫂嫂,又是由武松親自處決,武松都已經火出瞭圈,那潘金蓮自然也是因武松一人得道而雞犬升天瞭,隻是她留下的卻是罵名。
(武松、潘金蓮劇照)
再看那潘巧雲,比起她的惡,其實更多的人印象更深刻的應該是她臨死前說的那番話,也就是“我嫁你兩年瞭,還不如與師兄,睡那兩夜快活”,她為何要這麼說?
或許多數人壓根就沒看懂這段劇情。
一、該殺之人
《水滸傳》中好漢誅殺毒婦的橋段其實上演過很多次,其實最讓人大呼過癮的無疑是武松殺嫂的橋段。
在說潘巧雲之前,咱不妨先看看潘金蓮被殺的過程。
那女子在王婆的唆使下與西門慶勾搭在一起,繼而做出毒殺親夫的舉動,當真是該死,所以當武松歸來之後,查明瞭一切真相,自然是饒不瞭她。
接著書中隻道:“那婦人見頭勢不好,卻待要叫,被武松腦揪倒來,兩隻腳踏住他兩隻胳膊,扯開胸脯衣裳。說時遲,那時快,把尖刀去胸前隻一剜,口裡銜著刀,雙手斡開胸脯,取出心肝五臟,供養在靈前。肐查一刀,便割下那婦人頭來,血流滿地。四傢鄰舍,吃瞭一驚,都掩瞭臉。見他兇瞭,又不敢動,隻得隨順他。武松叫土兵去樓上取下一床被來,把婦人頭包瞭,揩瞭刀,插在鞘裡。”
一套操作行雲流水,當真是解氣。
不過在整個事件中,武大郎就沒錯嗎?
(潘金蓮、武松劇照)
其實書中寫得很明白,潘金蓮是怎麼來武大傢的。
說是:“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傢,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馀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隻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
你看,她也曾是烈女,隻是被迫嫁給武大郎之後才自甘墮落,可恥的是潘金蓮幾次主動求武大郎休她,武大郎卻不肯,這才釀成瞭慘劇。
所以潘巧雲是不是也有苦衷?
二、潘巧雲之死
潘巧雲與潘金蓮一樣,也是在有瞭丈夫之後還與其他男子有瞭不正當的關系。
不過她與潘金蓮不同的地方在於她可沒有做出謀殺親夫之舉,她僅僅隻是與那裴如海幽會而已。
(楊雄、潘巧雲劇照)
當然,這事就已經算是大錯特錯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於那些對感情不忠之人,但凡是個三觀端正的人,都該是嗤之以鼻的,隻是潘巧雲真的該死嗎?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畢竟她是那麼無恥。
她被殺的時候所說的那句話就有種“殺人誅心”的意思。
“我嫁你兩年瞭,還不如與師兄,睡那兩夜快活。”
但凡是個男人,聽瞭這段話,都難免怒上心頭,何況《水滸傳》中的那些好漢個個都是狠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楊雄會將她殺瞭挖心,那都不足為奇。
畢竟在多數人看來,這話恰恰是戳中瞭楊雄的軟肋。
他那“病關索”的外號到底是什麼意思,似乎多數人都理解成瞭“生病的關索”,可問題在於哪有人這麼吹噓自己的?書中確實提到楊雄面色不太好,但那也不能證明他有那方面的疾病,其實這裡的“病”字應該作使動用法,也就是“使某某病”,再直白一些,就是關索見瞭他都難免犯慫的意思。
所以原著中從來都沒有標明過楊雄無法給潘巧雲想要的生活的意思,他是個正常男人。
(潘巧雲、裴如海劇照)
既然如此,那為何潘巧雲要說這番話?
這即是問題所在瞭,不是潘巧雲要說這番話,而是導演和編劇強行給她加瞭這句話,原著中的潘巧雲壓根就沒有說過這句話,這純粹是欲加之罪。
三、欲加之罪
楊雄殺潘巧雲的過程中,那女子到底是何表現?
你且看原著描述:“楊雄手起一刀,揮作兩段。那婦人在樹上叫道:‘叔叔勸一勸!’石秀道:‘嫂嫂,哥哥自來伏侍你。’楊雄向前,把刀先挖出舌頭,一刀便割瞭,且教那婦人叫不的。楊雄卻指著罵道:‘你這賊,我一時間誤聽不明,險些被你瞞過瞭!一者壞瞭我兄弟情分,二乃久後必然被你害瞭性命,不如我今日先下手為強。我想你這婆娘,心肝五臟怎地生著?我且看一看!’一刀從心窩裡直割到小肚子上,取出心肝五臟,掛在松樹上。”
從頭到尾,潘巧雲都隻是求饒而已,她哪裡有頂嘴的勇氣?原著中的潘巧雲可沒有無恥到那種程度。
所以電視劇中為何要加入這個情節?
(楊雄劇照)
歸根結底就是為瞭讓梁山好漢這幫人的形象顯得更加正面一些。
隻有壞人足夠壞,梁山好漢將他們處死的時候,才會讓人有認同感,覺得這人被殺是理所當然的,可這人若是不夠壞,但梁山好漢的做法又過於殘忍,那難免會讓人覺得梁山好漢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事實上原著中施耐庵是壓根沒有包庇梁山好漢的意思的,諸如李逵濫殺無辜,武松殺無辜道童,這些情節在電視劇中都被淡化瞭。
兒時看不懂,長大後再看這情節,純粹就是欲加之罪,所以要瞭解真正的《水滸傳》,真正的梁山好漢,還是得看原著,電視劇看個樂呵就好瞭,別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