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教師如何避開成長的暗礁
教師博覽
2024年10月27日 07:39 江西
以下文章來源於源創圖書 ,作者鄭英
源創圖書.
以出版推動教育進步
暗礁隱沒於水下,不易被人察覺,船隻下水後若不留心躲避,很容易觸礁。對奮鬥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而言,教育生涯也充滿變數,如果我們不留心觀察,也可能遭遇成長的暗礁,從而改變生涯的航道。如何在駕駛教育之舟時避開暗礁,讓航行更順利一些,不至於在還沒有看到美好景致時就觸礁或擱淺?
01
暗礁一:心理枯竭,激情冷卻
我們有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教師:初登教壇時熱情洋溢,善學樂教;三年五載後,自我效能每況愈下;“而立”之後迷惘悲觀,心理失衡,見異思遷;人過中年後心理枯竭,冷漠抑鬱,滋生怨艾……
教師的生活工作模式單調重復,這容易導致教師的心理枯竭、激情冷卻。此外,諸如由付出與回報之間的不對等所導致的厭倦、不滿和心理疲勞,由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錯位所帶來的挫折、無奈和消極心理等都會導致教育生涯觸礁。
對策 —— 讓激情保持在“三十七度二”
法國著名小說《三十七度二》的作者試圖告訴我們,我們對待愛情的態度不要過激,不要心血來潮;愛情應該是平淡的,像一杯白開水。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是三十九度二,那就是十足的發燒型教師。“發燒”後就很容易過度投入、過度作為,一旦遇到挫折,沒獲得預期的回報,情緒就會“再而衰”瞭,朦朧的憧憬沒有瞭,從教的激情也冷卻瞭。假使我們從長計議,始終保持三十七度二的常溫,始終保持“像第一天上班那樣工作”的熱情,反倒容易實現可持續發展。
02
暗礁二:隨波逐流,喪失個性
有這樣兩種教師:順從型教師 —— 跟領導走、跟考評走、跟感覺走;追星族教師 —— 聽明星教師的課,讀明星教師的文章,模仿明星教師的做法。久而久之,他們迷失瞭自我。
一些教師一生辛辛苦苦埋頭教書,雖然或多或少積累瞭一些經驗,取得瞭一些成績,但始終沒留下隻言片語,更別說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走進瞭跟風的迷途,人雲亦雲,亦步亦趨。他們很難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建樹,更無法成長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和探索者。沒有個人特色、沒有吸引學生魅力的教師,就如同沒有風格的作傢。不同的是,讀者可以選擇不讀這位作傢的作品,但是學生沒有選擇教師的權力。因此,教師跟風對自身發展、對學生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對策 —— 揚長避短,形成自己的風格
風格即人,胡適和魯迅雖是同時代人,但他們的性格迥異,教育風格也截然不同:胡適熱情,魯迅冷峻;胡適循循善誘,魯迅引而不發。他們不同的風格影響瞭一大批後來有成就的學生。教師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要明確自身的優勢,並在教學實踐中增強自身優勢,努力朝著能夠充分發揮個性潛能的方向發展,把自己的個性滲透到教學實踐中。
03
暗礁三:不當歸因,缺少反思
參加工作後,我曾與一些同行在閑談時談到學生,發現少數同行總是抱怨這個學生不聽話,數落那個學生成績差,全班數十個學生中令他滿意的竟然寥寥無幾。進一步交談後我發現,如果出瞭成績,他們多半會沾沾自喜,認為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如果出瞭問題,他們多半會歸咎於他人,比如,傢長不夠重視,或是學生之前沒養好學習習慣等。
《左傳》有言:“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可見,隻有從自身尋找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反思。一個教師若沒有反思的精神,則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風格。缺少反思,以老經驗對待新學生,幾十年如一日,這是一種教育惰性的表現。
對策 —— 在“反思罪己”中超越自我
我在講評習題時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等著我報答案。課後,我開始反思:原來學生等著我報答案是因為自己的講解索然無味。於是,我改變瞭方式:我把答案分組寫在黑板上,並指出每組答案中均混有錯誤的答案,然後組織學生分小組競賽,看哪一組能又準又快地找出正確答案。學生的積極性頓時異常高漲,紛紛投入到找正確答案的大軍中。這件事告訴我,隻有深入反思、客觀分析,才能發現病根、對癥下藥,才能超越自我。可以這樣說,反思是讓教育充滿理性和睿智的力量。
04
暗礁四:疏於積累,底蘊缺失
一提到教育科研,很多教師馬上激動起來:日常工作緊張得和打仗一樣,要上課、批改作業、備課、參加會議、出考卷、與學生交談、日常管理班級等,可以說是馬不停蹄,能教好書就不錯瞭,哪裡還有時間搞科研?
雖然已經有不少教師意識到搞好教育科研對教育教學有長遠的推動效果,但他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還不如一些更直接的方式(如反復訓練)見效快。此外,還有些教師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教育科研是專業研究機構的事,自己是一線教師,搞科研豈不是有越位的嫌疑?甚至還有人將教育科研和日常教學割裂開來,認為過多從事教育科研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些都導致一些教師雖有十幾年或幾十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但理論基礎薄弱,知識儲備匱乏,提起筆來捉襟見肘。
對策 —— 零存整取,增加知識儲備
於漪老師有一個絕招,就是堅持寫教後筆記。她說,自己每上完一節課,都要稍加反省回味,把教學過程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裡過一遍,擷取其中有啟發的點寫幾筆,既有意義,又是樂事。教學有連續性,教師不能邊教邊丟,教後清醒地回顧一下走過的路,可使下一步走得更穩、更紮實。她的這一見解和做法很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我們也立足於日常教學,把平時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所見、所感、所思儲蓄下來,思考會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到時自然會有一筆可觀的收入。我們寫文章或進行科研活動時就可以得心應手瞭。
05
暗礁五:單打獨鬥,孤軍奮戰
目前的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合作、學生與學生合作,雖然每個教師都或多或少積累瞭一些經驗,但彼此間的交流比較少,一些人甚至是孤軍奮戰。不僅不同科目的教師缺乏教學上的探討,即使同一科目的教師也不願意多交流。
其實,教師之間廣泛開展合作,有百利而無一害:它可以為教師提供心理支持 —— 讓教師認識到“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它能減少教師的工作負擔 —— 避免每個教師都耗費大量時間查閱資料;它能發揮促進作用 —— 教師可從他人那裡學到更好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進步。但事實卻是,當前教師之間的合作不盡人意。很多教師在進行教育創新的探索,積累瞭不少經驗和教訓,但是時常忽視相互間的學習與借鑒。這種互不合作、彼此孤立的現狀浪費瞭許多資源。
對策 —— 合作共生,資源共享
在動物界,鱷魚能夠和一種叫燕千鳥的小鳥和睦相處。鱷魚的牙縫裡經常塞滿食物殘渣,燕千鳥在鱷魚的嘴裡得到飽食的同時又在義務為鱷魚剔牙。這就是“共生效應”。它啟發我們打破藩籬,走出教研組和年級組的狹小范圍,廣泛合作;走出小我,融入大我,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教師在共同體中可以共享信息,分擔責任,“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實現資源的共享,達到教學系統的多邊互動。
06
暗礁六:言行不一,表裡相背
個別教師教育學生要與人為善,寬宏大度,自己卻錙銖必較,睚眥必報;要求學生言語文明,舉止有禮,自己卻粗俗之言不絕於口,體罰之舉時而有之;教育學生要認真學習,自己卻終日無所事事;教育學生不遲到、不早退,自己卻經常擅自離校;教育學生要按時完成作業,自己卻交不出教案;要求學生排隊不準講話,自己卻在一邊與其他教師竊竊私語……
在教育實踐中,個別教師總是習慣於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認為自己講的那些道理、規則,隻是針對學生的,從沒考慮這些道理、規則對自己的約束意義。他們理直氣壯地實行雙重標準,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沒有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卻在做。殊不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對策 —— 身體力行,做無聲的榜樣
教師是學生無聲的榜樣,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取得效果,教師就必須身體力行,有諾必踐,以信取人,否則教育就成瞭空洞的說教。所以,教師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所言非虛,同時把誠信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田。唯有如此,教師的教育行為才能進入“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當然,教師在教育生涯中遇到的“暗礁”可能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埋怨,比如嫉妒,比如做表面文章,比如過於追名求利……但依筆者看,暗礁形成的根源全在自己。如果教師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兒,把教育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追求,像醫生修煉醫術那樣來修煉“教術”,那麼,各種暗礁就容易被察覺且順利避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