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教育廳在回應網友關於“高校教師學歷提升計劃”的詢問時,給出瞭明確的答復:重點支持本科院校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高職(專科)院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及以上學位,在學校財力允許的范圍內,適度給予學費、交通費等方面的支持,保證在職攻讀學位的教師高質量完成學歷提升。
學歷提升,既是高校教師個人追求學術進步與職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高校提高師資隊伍中高層次人才占比、優化教師隊伍構成結構的必要舉措。
高校博士教師,顯著增長!
據教育部2012年至2021年的教育統計數據可看出,普通高校中的專任教師,博士學歷者從255799人,提升至525957人,10年間,博士學歷者的提升比例約為105.6%。
早在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曾明確提出,高校設置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須有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所必需的教師隊伍,“具有博士研究生學位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15%”。
另外,根據麥可思2023年整理的各“雙一流”建設高校《2021—2022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中博士專任教師的數據,被統計的91所高校中,博士專任教師的平均占比高達75.81%。其中,博士專任教師占比>90%的有9所,90%>博士專任教師占比≥80%的有28所,80%〉博士專任教師占比≥70%的有34所,博士專任教師占比<70%的有20所。
部分地方政府亦頒佈瞭相關政策文件,對高校教師隊伍中博士學位持有者的比例做出瞭規定。
《廣東省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該省的教師學歷學位水平必須進一步提升,“本科高校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比例達到48%,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達到65%”。
當前高校教師隊伍還呈現出“博士後群體壯大”趨勢,博士後研究人員成為高校師資力量的重要補給與來源。
“將博士後作為補充師資的重要來源”“推動高校將博士後作為教師重要來源”已多次出現在教育部文件中。
一些高校采取瞭將博士後培養體系與教師選拔流程相融合的策略,即新入職教師首先以師資博士後的身份加入學校,並依據其出站時的綜合考核結果,來確定其是否能正式獲得教職身份。高校利用這一師資博士後制度,通過為期2至3年的考察、評估,遴選出真正適宜納入高校教學團隊的人才。
高校明確表示,拒絕“水博”!
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已成為不少高校一項亟待推進的任務。
當前引發熱議的是,有些高校教師在職期間,為尋求學歷提升和職業發展的捷徑,選擇赴東南亞地區攻讀博士學位。
這一選擇卻在網絡上引發瞭一定爭議,部分網友出於對國內與東南亞地區高等教育質量差異的認知,將此類博士學位戲稱為“水博”。
由於東南亞地區部分高校的入學門檻相對較低,且畢業要求相對寬松,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使得一些在職高校教師能夠較為輕松地獲得博士學位。這也導致瞭部分網友及國內部分高校,對這類博士學位的真實性和學術水平產生質疑。
國內已有高校宣佈:原則上不引進東南亞、韓國等大學畢業的學科競爭力不強,發展潛力不足的博士。對於已在職攻讀東南亞、韓國等大學的博士,……回校不享受安傢費、科研啟動費等相關待遇。
不過東南亞高校中確實也存在一些教育質量較高的學府,其博士項目在學術研究和學位認證方面均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對於在職高校教師而言,到東南亞高校讀博並非全然是“水”的選擇。
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今天,高校也應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避免過度簡化與刻板印象,以促進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與互鑒。為確保教職工在海外攻讀博士學位的質量,已有高校明確,不支持教師申請知名大學排行榜中排名靠後的高校。
教職員工讀博,獎勵25萬!
在宏觀政策的指引下,不少高校積極探索,並陸續制定瞭一系列政策,旨在為教職工在職讀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通過分析多所高校的相關管理規定可以觀察到,為有效激勵教職工攻讀博士學位,部分高校在就讀模式上給予瞭教職工極大的靈活性,允許他們依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在全職脫產攻讀與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之間做出選擇。同時,校方亦會根據教職工的不同需求與狀況,采取分類施策的方式給予相應的支持。
例如,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發佈的管理辦法(暫行)中寫道,若教職工取得博士學位且返校工作後,不僅可一次性獲得博士安傢補助25萬元,而且還可領取博士專項人才津貼,標準1000元/月。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發佈《教職工攻讀博士研究生管理及獎勵辦法》,據悉該校教職工在脫產讀博的前3年,績效津貼和績效考核獎雖受到影響,但其他工資待遇正常享受。如若教職工能4年(含)取得博士研究生學歷學位,可獲得高達20萬元的獎勵。
在查閱各高校的相關政策時,我們也看到高校對於在職讀博的教職工也提出瞭相應要求:
#多數高校明確規定瞭年齡限制,通常要求申請者年齡在40歲以下。
#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一般需滿足一定的在校工作經驗要求,該期限通常在2年至5年不等。
#教職工在職期間獲得博士學位後,通常需要繼續在其就職學校服務一段時間,期限在3年至8年不等。若在服務期內因個人原因提出與學校解除聘用合同,則需按照相關規定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結語
雖然攻讀博士學位已成為不少高校教職工追求職業發展與進步的重要選項,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高校教職人員都必須具備博士學位。高等教育體系中,教職人員的能力與價值並不僅僅由學位高低來定義。
在高校的講臺上,一些沒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依然憑借其豐富的教學經驗、獨特的教學風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教育體驗,深受學生喜愛。
顯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博士學位作為評價高校教職人員能力與價值的唯一標準。高校應該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職業發展路徑,鼓勵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共同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網站、各高校網站,人民網、知乎網等。
[2] 陳彬. 七成高校教師無博士學歷,“不讀個博都不好意思”?中國科學報,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