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我思考最多的公司就是海康威視,自從傳出大規模裁員消息後,我就一直在求證。
目前可以確定性的告訴大傢,這是謠言,但是公司也沒說實話。
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非常多的不同的信息,這裡面大部分都是跟風傳出來的,很多甚至會添油加醋或者斷章取義。
關於海康裁員的消息網上有很多,反正就兩條,第一條是大規模裁員,第二條是技術崗位裁撤較多。
然後公司的回應是正常調整,沒有大規模裁員。
兩邊的說法都有不實之處,首先大規模裁員確實沒有,但是裁員是有的,然後海康內部正在進行調整,但是動作並不小。
你看董秘黃方紅辭職瞭,新上任的奉瑋先生還沒有取得董秘的資格證書,還得去參加培訓和考試,當然隻是走個過場。
還有副總畢會娟也離職瞭,畢會娟是一位技術人才,在加入海康之前,是15所的高級工程師,後面還升職到瞭副所長,從2016年進入海康過後,就一直當副總。
我知道海康威視正在進行戰略調整,在兩個月前我講海康的時候就說過,我不否認海康現在很艱難,但並不是沒有破局的可能。
當時我講瞭三點,第一點是董事長“胡揚忠”說的,他說安防市場是一個“小”市場,科技巨頭的機會並不大。
第二點是後端業務未來並非沒有提升空間。
第三點是安防這個東西太敏感,出海確實不容易。
海康現在的轉型,就是基於第一點。
我們都知道海康的發展主要是靠出身條件好,拿下非常多的G端業務,所以大華股份怎麼追都趕不上,隻能望洋興嘆。
這個特點有兩面性,當然是好處大於壞處的。
好處是G端業務在於“服務費”的可持續性,也就是攝像頭裝好之後,未來每年的系統使用是要收費的。
壞處是有較長的賬期,會產生巨額的應收款,而且一旦地方上有困難,海康也不得不忍著。
說到底大傢都是兄弟,有福的時候同享,有難的時候也得同當。
但海康威視畢竟是一傢企業,必須靠業績生存,那麼在現在的大環境下,不得不轉型。
海康原本是想大力擴展C端市場的,對螢石網絡寄予厚望,但是C端的競爭太激烈瞭,而且技術門檻很低。
安防這個領域,攝像頭這個東西已經非常成熟,品牌也非常多,我們熟知的比如華為、小米、360等等,其他中小品牌更是一大堆。
他們全都在搶C端市場,所以海康威視壓力很大,因為這並不是他的強項。
海康厲害的是他的算法,國內遙遙領先,也就是視覺處理能力。
但是C端產品用不到這麼高深的技術,無非就是在傢裡裝個攝像頭,能夠識別一下人啊、車啊、動物啥的,然後可以記錄和報警就行瞭。
所以海康威視不得不把重心從C端轉到B端來,企業的生產線上裝攝像頭,可不是為瞭安防,而是為瞭智能化,這就需要算法來加持瞭。
當然不止是攝像頭,所有采集實時數據的終端都包括在內。
但是那麼多行業,每傢公司還都不一樣,所以B端需求非常分散,幾乎都是定制化,這是胡揚忠說這是一個小市場的原因,因為太碎片化瞭。
但是海康威視沒辦法,他的主業就是圖像采集,客戶的種類也隻有C端、B端、G端和海外,他總得選擇一個突圍才行。
C端太慘烈,G端太無奈,海外需要時間,那就隻能選擇B端瞭。
但是分散的市場一定會讓成本顯著升高,這一點在海康的三季報也證實瞭。
今年前三季度營收649.9億,同比增長6.06%,歸母凈利潤81.1億,同比下降8.4%。
第三季度營收237.8億,同比增長0.33%,歸母凈利潤30.4億,同比下降13.37%。
上半年是增收不增利,第三季度連營收也幾乎都沒有增長。
很顯然海康也在為渡劫做準備,大幅度減少瞭負債。
目前公司的短期借款降到瞭9億,還掉瞭近12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降到瞭15億,還掉瞭近43億,長期借款降到瞭56.7億,還掉瞭近33億,也就是總共還掉有息負債88億。
導致現在的貨幣資金隻有不到283億,相比年初少瞭214億,其他的主要是分紅。
負債大幅度降低確實會節省一筆利息,但是對資金的使用效率會要求更高,因為應收款還在增加。
三季報的應收款已經高達413億,突破四百億大關,創歷史新高。
這個錢肯定不會賴賬,但是占用這麼多錢,比應付款多出兩百多億,在業績增長的時候還可以不去在意,但是如果業績下滑,會有一定的負擔,至少會影響公司的投資決策。
但是公司很沒話語權,很無奈。
第三季度利潤下滑原因也很簡單,營收沒有增長,費用卻增幅不小。
如上圖所示,三大費用都不小,銷售費用87億,同比增長12.8%,生意很難做。
研發費用87億,同比增長6.9%,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研發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費用22.6億,同比增長10.65%,可能裁員也是為瞭減少費用。
不過從盈利能力來看,公司並沒有選擇降價銷售搶市場,因為毛利率相對還是保住瞭。
這幾年的毛利率略微有所波動,但是基本上都還是在45%左右的高位。
但是凈利率今年比較慘,現在隻有13.7%,費用開支實在太大瞭。
尤其是銷售費用,其實高得有點不合理,但是想到G端業務,也就能解釋瞭。
任何公司的轉型都是有陣痛期的,海康威視這麼優秀也不例外。
不過公司管理層是很看好的,首先是回購,金額並不小,計劃在20億~25億,回購價格不超過40元/股。
也就是公司認為股價在40元以下就是低估的。
如果說回購反正是公司出錢,做個姿態誰都不心疼,那麼增持就不一樣瞭。
如上圖所示,中電海康集團將以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A股2億~3億,電科投資增持1億!2億。
如果這個增持真正落實,就是大股東真金白銀掏出這麼多錢來買股權,這比回購的意義更積極。
除瞭大股東之外,還有鼎鼎有名的馮柳先生,他的高毅鄰山1號遠望基金一直堅定的看好海康威視。
馮柳現在依然持股4.46%,三季度沒有動作。
這段時間我看諸多公司的財報,順帶關註瞭那幾位百億規模的基金經理,比如鄧曉峰、董承非、夏俊傑等等,他們的調倉動作都比較大。
比如同在高毅旗下的鄧曉峰,他主要管理兩隻私募,分別是高毅曉峰2號致信基金和高毅曉峰鴻遠集合。
之前他買瞭超過百億的紫金礦業,今年就一直在減倉,二季度減到90億,現在減到隻有61億。
馮柳先生不一樣,中間略微有所動作,比如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也減倉瞭海康威視2400萬股,但是今年二季度又增持瞭100萬股,三季度沒有動。
如今馮柳持有4.12億股海康,幾乎單賭這一傢公司。
上圖是高毅資產旗下的各隻基金所有持倉,隻有馮柳的最穩定,海康威視、瑞豐新材和中炬高新這三傢就是馮柳的持倉。
也就是海康成為瞭整個高毅資產的支柱。
之所以特意講這個,因為馮柳先生是我比較認可的基金經理,也是我唯一多次提到過的基金經理。
很顯然公司管理層和高毅是看好海康威視,覺得會轉型成功的,那麼你們覺得呢?
我做瞭下面這張《A股核心資產研究匯總》表,裡面精選瞭上百傢優質公司,並附數萬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過的公司都會在上面這個表裡更新數據。
一起探索企業基本面的研究,收獲必然巨大。
#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