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我們到底在看什麼?故事創作者玩的就是情緒的把戲! -

看故事的時候,我們到底在看什麼呢?

各位同學不妨想一想,當你看電影、看小說的時候,到底是什麼在吸引著你?

讓你持續地追一部電視劇、看一本小說多年,或是看漫畫故事十幾年。

是什麼在吸引著你呢?

有同學說是故事情節,有同學說是主角的經歷。

而《故事策略》這本書給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是:情緒。

我們看故事看的就是情緒。

我經常說故事創作者玩的就是情緒的把戲。

我不知道大傢看電影時有什麼習慣,我特別喜歡坐第一排,偶爾在電影間隙,我會回頭看看觀眾的表情。

你會發現,如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一會兒很緊張,一會兒害怕得不敢看,一會兒默默哭泣,一會兒又哈哈大笑。

如果看完一部電影,大傢沒什麼反應,尤其是商業電影,那觀眾出門肯定會說沒看懂或者覺得這是爛片,浪費瞭錢。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

就是因為沒有感受到情緒。

想想我們為什麼去看恐怖片?

我們在手機上或傢裡看恐怖片,甚至去電影院看恐怖片,就是因為我們想體驗恐怖的情緒。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在生活中體驗這些情緒,我們的身體才會平衡。

比如范進中舉,大喜過望瘋掉瞭,最後他老丈人一巴掌把他打清醒,就是因為喜的情緒太多,需要驚恐的情緒把他從喜的情緒上拉回來。

有時候我們去看電影,就是希望體驗到各種情緒。

好的商業電影和好的商業故事,就是把情緒價值拉滿,一會兒讓人笑,中間讓人緊張,有追車、跳樓、追殺、槍戰等情節,然後又舒緩,有愛情,最後讓人感動落淚。

相反,藝術片則刻意追求情緒的穩定,用冷靜的遠景鏡頭,人物表演也很冷靜,沒什麼特別劇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好故事就是在情緒上不斷有波動,不斷調動人的情緒。大傢對什麼最有印象呢?

一定是情緒。

我們看過很多講歷史的,比如易中天、袁騰飛在百傢講壇講課,你可能記不住他們講瞭什麼知識,但一定記得他們飽滿的情緒。

你也記不住任何電影的劇情,但肯定記得那個電影很搞笑、很催淚、很嚇人或者很惡心等情緒。

小時候挨瞭一頓打,可能不記得什麼事,但會記得挨打帶來的情緒波動,誰打瞭你,當時特別傷心。

就像我的姥姥十幾年前去世瞭,一想起她,不是具體想起什麼事,而是一種情緒。

所以說情緒對人非常重要,而故事、電影這種媒介傳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

這本書的第二章講到,故事靠什麼來感染人?

靠情緒。

所以大傢一定要記住這兩個字,想寫故事,就要把這兩個字研究透,從各個方向、各個細節去制造情緒,把情緒表達出來。

這是這本書在最開始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提醒,寫故事,劇情、人物等都是方法,但核心是引起情緒。

即使長大以後,最容易被記住的依然是情緒,人確實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

很多時候,我們去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在路上被人撞瞭一下,或者買東西時有人對我們不客氣,可能馬上就忘記瞭自己要去辦的事,非要和對方理論一番,覺得今天無論如何都過不去這個坎,非要爭個高下。

人就是這樣的情緒動物。

我們常說的 PUA,翻譯成中文就是情緒控制,其核心是控制你的情緒。所以說,掌握瞭一個人的情緒,就掌握瞭他的註意力。

你相信嗎?

走在街上,你可能對很多東西都視而不見,但如果那邊有人打架,即使你害怕不敢靠近去看,也肯定會踮起腳尖,好奇地問“咋的瞭?咋的瞭?”對吧?而如果兩個人在那裡小聲說話,你可能看都不會看他們一眼。

但要是兩個人扯著衣領爭吵,你立刻就會被吸引。

為什麼呢?

因為這引起瞭你的情緒波動,你馬上就會把註意力投過去,這就說明情緒能夠控制註意力。

所以 PUA 才會如此厲害,它就是通過情緒控制來達到目的。

你見過哪個 PUA 是溫和地跟人交流呢?

它永遠都是用大量的情緒,加以否定、辱罵之類的手段,然後再轉換為另一種情緒,從而把人控制起來。

我們創作故事其實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因為故事也在爭奪註意力。

我們做直播也是如此,很多人的直播間一上來就放音樂、跳舞、搞怪,為什麼呢?

不就是為瞭吸引註意力嘛,靠的就是情緒,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這裡面就存在一個博弈,那就是商業和藝術的博弈。

你會發現商業就是要盡可能地調動你的情緒,讓你的情緒沒有一刻停歇,這可以說是成功的商業。

比如刷短視頻,為什麼短視頻這麼流行,讓人刷起來就停不下來呢?

就是因為它每三到五秒鐘就給你一個情緒點,讓你爽得不行,所以你會一直看,它就一直搶奪你的註意力。

你一會兒不看,就會有戒斷反應,覺得難受。上廁所不拿手機都出不來,這就成瞭一種戒斷反應。

然而,與之相反的藝術電影、藝術小說、藝術畫展等,卻是刻意地去情緒化。

比如賈樟柯的電影,像《站臺》《任逍遙》等,根本就沒有特寫鏡頭,全都是至少兩個人的鏡頭,一個鏡頭裡至少站兩個人,就是為瞭弱化情緒。

短視頻是豎屏,隻讓你看一個人,而橫屏十六比九的畫面裡可以有好幾個人。商業就是不斷用各種東西來引起你的情緒波動。

我聽到過一種我非常不認同的廣告形式,就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每一個女孩都應該像公主一樣”之類的話。

這不是胡說嗎?每個人出身不同、經歷不同、生活階段不同,難道都應該去買你的東西、背那個包、用很多化妝品嗎?

如果是在地裡幹活的人呢,也買嗎?

但這種廣告卻創造瞭商業奇跡,就是因為它調動瞭大多數人的情緒。

這東西跟正確與錯誤都沒有關系,它就是情緒的產物。

藝術和商業就是這樣不同。

很多藝術傢拼命躲開商業,就是因為他們希望更純粹地給你提供另一種方式的沖擊。

那麼情緒是不是和性格有關呢?

不是突然有情緒就有動機。

這裡面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針對個人的情緒,比如生活中引起的一些情緒,這肯定和性格有關系,和個人的性格成長有關。

但在商業市場上有一種學問叫行為經濟學,它和性格沒有關系,它是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的行為。

比如在超市裡,把今天想賣的東西放在你眼睛能看到的貨架上,這就是行為經濟學。

如果今天想賣一個九百塊錢的產品,就先給你推薦一個兩千塊錢的產品,這叫“錨定”。

兩千塊錢的產品和九百九十九塊錢的產品功能一樣,隻是包裝不同,這樣一對比,你就會覺得便宜,就會想買。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

大傢可以去看《魔鬼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怪誕行為學》這幾本書,都是講行為經濟學的。它對大多數人的情緒產生影響。

當然,如果是和自己生活中的情緒有關,那可能和性格相關,但人總會被情緒影響。

藝術片也是影響情緒,隻是用一種安靜的情緒。

比如我最近在看李娟的書,她的故事也是一種情緒,隻是比較淡,我這一刻需要這種淡的情緒,就會去找她的書來看。

情緒對比也是一種情緒。

所以,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第二個話題——故事的創作。

一定要記住“情緒”這兩個字,在各種時候、各種情況下制造情緒,這樣你就能吸引別人的註意力。

這是這本書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所講述的內容,你會發現這些內容特別違反我們的常識,而且十分炸裂。

正如我常說的,對故事的研究不僅能讓我們掌握故事的寫作方法,還能讓我們明白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該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呢?去看一看故事的寫作方法就能找到答案。

因為故事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一個人如何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

所有的故事都在講述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不管最後有沒有實現,其過程都是在講述如何實現目標。

而我們人生的過程,不就是在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嗎?

不可能有人這輩子沒有任何目標,對吧?

你總會有一些目標,比如考學、工作等等。

那麼這些目標該如何實現?

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又該怎麼去克服呢?

其實故事裡早就提供瞭完整的答案。

所以,大傢應該學習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