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好,我是Tina。
周末去杭州參加瞭潤宇老師的線下課,幹貨很多,技術層的內容就不講瞭,來說幾個非常觸動我的點。
一這次的線下課,基本上沒有什麼銷講環節,銷講環節搞得極為含蓄。
就是簡單介紹瞭一下,也沒有煽動焦慮,也沒有限時福利。
直接給我整懵瞭。
我老早就已經報名瞭,不存在還需要被轉化的問題,單純是站在學習的角度希望看看他們會在低轉高的環節怎麼做。
因為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潤宇老師的線下課,以前的這個環節都不是這樣操作的。
所以我完全看不懂邏輯瞭,我大概的猜測是,現在的經濟大環境真的是太差瞭潤宇老師這樣的咖位,賣幾萬的產品也有些難瞭。
而第三天是老學員的加餐,在分享時,潤宇老師說瞭這麼做的邏輯,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我也不禁對他更加佩服。
他說自從轉型做B端後,收入就更加多元化瞭,隨著他影響力的不斷增加,多元化的收入、客單價更高的項目,讓他們在營收上不再依靠C端。
這時候首先就會更容易講真話,因為畢竟不是主要靠C端賺錢;
另一方面,現在面對一些模棱兩可的用戶,他們就不再上營銷手段,因為他們的營收不依賴於此,就不需要把一些原本就不堅定的客戶給轉化過來。
而這種客戶如果轉化過來,那後續一定會有成本和代價。
外行人聽到這,可能沒什麼感觸。
但是同屬於這個行業,聽完這番表述,我覺得太震撼、太觸動瞭。
做知識付費這幾年,我太有同感瞭。
就在昨天,發生瞭兩件小事,完全就驗證瞭潤宇老師說的觀點。
昨天有兩個學員找我。
一個是前段時間報名的同學,她報名5980的時候非常爽快,加上微信,簡單聊過之後,直接報名瞭。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相信我,她說她在小紅書上關註我有2年多的時間瞭,同期的很多博主都已經銷聲匿跡瞭,而我還一直在活躍更新,且發展得不錯,因為認可我的價值觀,所以直接就報名瞭。
因為如此爽快報名,我單獨送瞭她一次一對一。
昨天一對一半個多小時,給她系統梳理瞭她的賬號定位、內容問題,講瞭很多做賬號的底層規律。
她獲得感很強,很感激我。
這是一個例子。
再來講另一個例子,那是一位做教培的線下老師,上一期體驗營報名的。
但是她整個過程極度猶豫,各種權衡、各種猶豫。
很多細節就不講瞭,總之就是非常糾結。
後面我記得單獨叮囑過助教,大概意思就是這種類型的學員盡量不要收。
但最終她報名瞭。
我們每期體驗營基本95%甚至100%的同學,都是直接報名5980的年度陪跑,她選擇的是40天訓練營。
從選擇上就能看出,她是有著擔憂和不堅定的。
40天轉瞬即逝。
昨天她來找我,大意就是對社群服務不滿意,因為課程每節的信息量她肯定是說不出來什麼的,所以她說社群裡的交流太少瞭。
而40天期間,我本人舉行過多次的直播作業點評,她是一次都沒有提交的。
我本來是截圖瞭社群裡我那麼多次的語音答疑、文字答疑,想去跟她說明。
甚至就在她跟我說的當下,年度社群的同學還在給我私信表白,說經過瞭2個月的陪跑,他終於開始瞭自媒體之路。
但是,後面這些截圖我都沒有發。
我想起潤宇老師在這次分享中講起的話。
做知識付費這行,沒有人能保證說自己的交付是100%到位的。
因為打分權是在用戶手裡,而用戶打分的依據是我此時活得好不好。
經不可輕傳,所以他們現在的策略是,隻吸引不營銷。
隻要用戶現在還不夠好,你解釋再多也沒用;
她自己沒有堅定地想做,你的交付再落地都沒用。
這個靠什麼去實現結果最大化,靠篩選。
這就是經不可輕傳的主要邏輯,當她自己沒有強烈的心改變,你就不用動員她改變。
太智慧瞭!
當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會損失利潤,但是這樣的交付一定會感覺心安。
吸引真正同頻的用戶,用價格做篩選、用輕營銷模式做篩選,然後找到真正的用戶,越是這樣的用戶,你越能幫到他,而他學的也開心。
這樣的關系就會很持久,也會很滋養。
二、再來談談判斷力。
現場潤宇老師問瞭個問題,未來10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他回答是判斷力。
乍聽覺得沒什麼高深;
聽進去瞭覺得好紮心!
我們被大勢推著往前,我們習慣人雲亦雲。
比如,前些年我們聽說自媒體賺錢,蜂擁而至,有的人賺到瞭錢,發現確實賺錢。
看似是個好的結果,但是這個人有判斷力嗎?
不見得,他隻是被大環境帶著,幹瞭這件事,又因為比較幸運趕上瞭風口,賺到瞭錢,那跟判斷力和認知有什麼關系嗎?
關系不大。
而真正有判斷力的人,會從歷史中、會從實踐裡、會從過往經歷中,總結出規律,看明白趨勢,能預測終局。
這種人真的太稀缺瞭,現場聽完老師的論述,我紮心地發現,我也不是這樣的人。
但是當我聽明白邏輯的那一刻,我準備要朝著正方向努力。
回來的飛機上,我下單瞭十幾本書,越是經濟下行期,越是要耐得下性子,紮根修煉。
三再來聊聊終局。
這個不僅困擾我的粉絲和學員,也困擾我自己。
我也在追問,自媒體會一直發展下去嗎?
在流量越來越內卷的當下,普通人還能做自媒體嗎?
像我這種已經起盤的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呢?
我要做一個創業者,還是一個創作者呢?
這些疑問困擾瞭我很長時間,這次去有很多啟發。
比如,潤宇老師回答瞭我一個一直以來的困擾。
“如果單純做一個創作者可以嗎?”
這個問題基於我對這幾年的反思。
這幾年的流量很好,勢頭很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多人都在抓緊時間賺錢。
包括我。
吃到這波紅利的人,也確實賺到些錢。
但是,忙於賺錢的時候,就疏於創作。
雖然我們在不斷更新,但是這種更新更是一種基於商業目的的更新,是引流式更新。
而不是在進行內容創作。
這幾年我大大小小的線下課參加過不少。
在絕大部分場合,大傢對內容的定位是一致的,對自身的定位是一致的。
那就是,內容為變現服務,自身的角色的創業者,而非創作者。
這幾年我也時常在這兩種身份中搖擺。
到現在我好像慢慢地清晰很多,我當然也在進行自媒體變現,但是我本身熱愛輸出和表達。
我並不是一個隻對商業感興趣,而把自媒體僅當成商業手段的人,這種梳理下,我大概就想明白瞭未來5年的路。
自媒體已經走瞭5年瞭,這5年足夠精彩,也賺到點錢。
這5年像一個周期,可以打包收藏。
接下來,新的5年,我要努力去尋求一些新的突破。
不能隨意搖擺,不能輕易變換方向,把踏實做內容這件事,放在首位。
因為我是創作者,而不是商人。
在加餐裡,潤宇老師也說瞭他對深度內容的看法,他很看好,而這跟我一直想做的不謀而合。
未來,是深度IP和專業IP的天下。
自媒體的技能,要麼延伸到產業裡,做產業裡的專業IP,很明顯,這主要服務於B端;
要麼可以做一個純粹的創作者,做深、做精,以專業創作者的視角觀察世界,輸出觀點。
兩條路都充滿挑戰,都不好走。
但我深信它們都值得走。
因為好走的,都是下坡路。
而人隻有在攀爬的過程中,成長和進步才是最快的。
未來我會帶一批上進的人,堅持讀書寫作;
會帶少數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利用自媒體繼續做IP;
其餘時間,用於不斷閱讀、體驗、經歷、思考,不斷輸出和創作。
未來我會帶一批上進的人,堅持讀書寫作;會帶少數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利用自媒體繼續做IP;其餘時間,用於不斷閱讀、體驗、經歷、思考,不斷輸出和創作。
梳理到這發現,未來的5年,值得期待!!
我會繼續加油!大傢一起!
記得點贊,點亮在看,
你的鼓勵是我持續創作最大的動力!
我是Tina,
我們明天見。
我是Tina,全網70萬粉絲,3000+學員,熱愛心理學,有專門的心理學讀書營;熱愛寫作、熱愛分享,帶著學員閱讀寫作、做自媒體。
文末送福利!
福利來啦!
福利來啦!
福利來啦!
如果你也有意向打造超級個體,在互聯網上尋得破局,可以私信鏈接我本人,我會送你兩份資料:
①小紅書運營模式地圖(幫助你公域快速起號) ②知識付費sop流程圖(匯總我從0到7位數的步驟和打法)
記得私信:鏈接Tina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