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春梅 唐成文 彭先進)連日來,我市300餘畝水稻迎來成熟收獲期,種植戶搶抓晴好天氣收割稻谷,確保顆粒歸倉,田間地頭呈現秋日美麗的豐收畫卷。
在東海縣房山鎮寇蕩村,黨總支書記寇銳帶筆者走進村集體流轉的千畝優質稻麥產業基地,彎腰撫摸著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寇銳笑著說:“你看這分量,畝產800公斤應該不成問題。目前,我們已經收瞭一小部分,收割機全部安排到位,搶抓晴好天氣,確保顆粒歸倉。”
寇蕩村位於東海縣東南部,有640戶3100多口人,耕地5200畝。因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無工業基礎和特色產業,先後有300餘戶村民外出務工,導致田間管理不到位,糧食畝產量一直不高。看著肥沃的土地產不出更多的優質糧,2021年開始,寇蕩村利用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每畝1200元的承包價格倡導農戶以土地入股,流轉農田3500畝。
“這土地連片瞭,很多現代化的種植技術都能用上,現在這些水稻全部是機插秧,‘一噴三防’全是無人機作業,管理到位,產量自然就上來瞭。”看著遠處正在收割的水稻,寇瑞不斷發出感慨,“規模化、機械化一定是農業發展的方向。”
走進收割現場,隻見大型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稻田裡來回作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沉甸甸的稻谷迅速被攬入 “懷中”,收割、脫谷、稻稈粉碎一氣呵成,不一會,收谷車就裝滿瞭金黃的稻谷。 “現在每天投入10多臺的收割機到田間進行作業,基本上每天能收600畝,確保一周內收完,好抓農時搶種小麥。”寇銳說。
今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約307萬畝,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市持續加大農業農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裝備“五新”技術推廣力度,不斷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帶動全市農技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全面發展。全市創建瞭近40個水稻5000畝示范片、千畝示范片,創建瞭5個“五新”技術百畝示范方,重點集成推廣瞭水稻集中育秧、長秧齡毯苗機插、優良食味粳稻全程綠色優質高效生產、麥秸還田全程機械化稻作技術、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模式與栽培技術、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等多項技術的推廣應用。
通過大力開展“五新”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充分發揮瞭良種良法的示范帶動作用,為保障我市糧食安全、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促進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瞭有力的良種科技支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增產、農戶增收的前提。目前,我市水稻種植以穩產優質的華粳5號、南粳5718為主體品種,優質食味水稻品種種植面積占比超過六成。綠色高效技術應用占比不斷增大,全市機插秧面積約七成。
“都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傢,但是這肥也不是什麼時候施都能有效果。我們在專傢的指導下,農場結合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建設,加大瞭矽肥、緩控釋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在水稻生產上的應用力度,達到瞭節本增效綠色優質的生產目的,每畝能多出100元的收益。”
在東海縣平明鎮,彩雲傢庭農場負責人朱彩雲,給筆者算瞭一筆賬,新產品、新技術等的推廣應用,不僅實現瞭綠色種植,而且達到瞭生產上節本增效的效果。“有技術‘保駕護航’,水稻豐收在望,我們種地有信心。”捧起豐收的稻谷,朱彩雲笑開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