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很多農村曾經掀起一陣“合村並鎮”或者叫“合村並居”“村莊合並”的熱潮。理論上說,合村並鎮之類的村莊合並,是把人口大量減少的“空心村”,由多個小村子,合並為一個中心村,這樣就能杜絕“空心化”,有利於村子的快速發展。
合村並鎮在很多地方都搞的轟轟烈烈,比如說山東省的村鎮合並尤其引人註目,進度也比較快。在合並中,山東一些地方強制要求農民上樓,沒有尊重農民的意願,把大量村莊“一刀切”進行合並。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地方的村莊合並中,農民不僅要放棄宅基地、老房子,想要住進新村的樓房,還要額外多拿出幾萬、十幾萬,才能買一套新房。
還有的地方,農民合村上樓以後,依然還是種地為生。然後發現,上樓瞭種莊稼,什麼都不方便:農具往哪放?收的糧食放在哪?農機車輛停在哪?上樓後生活成本也高瞭,有水費,有的地方還有物業費,並且自己種菜也不方便瞭,以前有院子可以在院子裡種菜種水果,現在都不行瞭,都要花錢買。
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之前一度“轟轟烈烈”的合村並鎮,讓不少農村人有瞭意見,最後被叫停瞭。不過,這些原因,並不完全是合村並鎮導致的,隻是實行中采取瞭不當的措施。由於“空心村”越來越多,合村並鎮是註定要繼續推行的。
最近兩年來,一些地方就出現瞭“升級版”的合村並鎮,同樣是村莊合並,但現在就跟以前不一樣瞭,解決瞭之前存在的種種問題,從而得到瞭農民的大力支持。
在山東臨淄,近年來通過“跨村聯建”,將多個小自然村合並為一個大村子,讓農民集體上樓,從而改變瞭當地農民的生活。當地在村莊合並時,通過每傢每戶抽簽選房的方式,讓多個村子的村民都住進新樓房。
更重要的是,村民上樓隻是開始,上樓之後的生活也發生瞭巨大的變化。由於現在農民種地掙錢少,為瞭留住村民,讓大傢不用出遠門打工就能掙錢,當地還積極發展產業,引進多個工廠,讓村民在村裡就能打工掙錢。
雖然收入上,跟去南方打工還有一點差距,但已經比種地高瞭好幾倍瞭。不用出遠門,不用讓老人孩子成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就能多掙錢,村民自然都願意。
當地村民說,在廠裡工作,一天幹五六個小時,還有休息日,一個月就能純收入四五千元。而種幾畝地一年的純收入,可能也就四五千塊,也就頂上班一個月。
僅當地的工廠,就能吸納不少人就業。而除瞭工廠之外,新合並的村集體,還組織瞭其他類型的企業,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有文化工坊,就業人員大都是本村村民。
通過讓大傢在傢門口的企業上班,有效解決瞭村民種地難的問題,因為打工能掙錢,誰還願意種地?都租給種糧大戶和農業合作社瞭。並且還避免瞭因外出打工而出現的“空心化”問題,讓新村不再成為“空心村”。
這樣看來,並不是說農民不願意合村並鎮,而是要解決合村並鎮之後的問題。上樓後生活方便瞭,但是生活成本也高瞭,隻是建新樓,讓農民搬進去,其他的都不管,上樓之後怎麼生活呢?
類似山東臨淄這個地方的合村並鎮,解決瞭上樓農民的後顧之憂,不僅不影響生活,反而增加瞭收入,當然會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希望這樣的合村並鎮會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