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路老街的老字號:藥店“三和興” -

古色古香的店堂環境,幽幽傳香的中藥氣味,貨真價實的正宗藥材,童叟無欺的服務品牌。這個很傳統、很內涵的藥店,便是百年不倒的蘇北名店“三和興”。這傢老字號藥店以其特有的歷史符號和傳統文化背景,成為民主路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今天向大傢講述藥鋪“三和興”的那些過往。

連雲港地區中成藥的歷史,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海州官辦惠民藥局,此後的整個清代,海州辦起瞭多傢藥店,自行制售中成藥。民國時期,隨著海州地位的下降和新浦商業的發展,以及民辦藥店的許可,一些藥商選擇到新浦開辦前店後坊的中成藥店。天成、天生福、陶同德、松壽堂、大德生、三和興等大藥號,都以前店後坊、制售一體的形式在新浦開張。各店產品多寡不一,但力求小而全,以顯示自己的生產經營實力。在當年眾多的中藥店中,現在保留下來的已隻有“三和興”。

“三和興”藥店始建於1923年,曾數次搬遷,1956年公私合營時搬到瞭現在的地址。時至今日,藥店的經營方式也由前店後坊調整為,店面的西側一間是中藥鋪,櫃臺、藥櫃依然保留著傳統的模樣,東側則是和現代藥店一樣,開放式的貨架便於顧客選購。現在,後院的作坊已基本不生產自制藥物,隻有幾顆百年的杜仲和香椿樹還依稀能回憶起當年繁忙的景象。

據檔案記載,“三和興”的創建者為河北省邯鄲市屬武安市的三個弟兄:孔廣森、孔廣田和孔廣祿,三人都是彪形大漢,以推車賣藥為生,他們在武安當地收集藥材後推車運到祁州賣出,再販上其它藥材向東南方向尋求買主。他們每到一地先向當地百姓詢問是否有醫生,如有則登門推銷。這樣來到瞭東海縣(即現在連雲港市),開始時流動經營,後來租瞭個小門市開起個小藥鋪,定居下來,留孔廣森看鋪賣藥,廣田和廣祿依舊從祁州往來販藥。最初時,藥鋪連個店名也沒起,等到他們兒子孔昭環、孔昭發、孔昭永時仍幹這一行,同時也積累瞭一些財富,便傾其財力在東海縣新浦鎮開瞭個較大的藥店,由於是三個人合辦,起名叫“三和興”藥店。三和興藥店創建時,店鋪的流動資金有幾萬銀元,以武安、祁州為藥材基地,藥材品種齊全,達兩千多種,常用品種有六百多種。由於藥品貯量足,質量好,到第三代孔憲彝、孔憲誠、孔憲仁時,“三和興”藥店在東海縣已是一枝獨秀,成為海州、贛榆、沭陽、灌雲、漣水等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藥店。又在附近地區滋生瞭兩個店,沭陽縣叫“三和公”,宿遷縣叫“三和益”,兄弟三人各管一櫃,這三櫃從業人員共有八十人左右,清一色都是孔姓。孔憲彝傳給他兒子孔慶康時已是第四代。

從推車賣藥起到成為東海縣的大財主,他們世代堅守孔門的仁義情懷。在日常經營中,孔東傢放話給站櫃的夥計:凡是來抓藥的人,錢不夠照樣給藥,對窮苦百姓,可以賒藥與他,一副不行再抓還賒。解放初期,孔慶康曾捐獻十根金條支援抗美援朝,並當選為新海連市(現連雲港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藥材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療效。 “三和興”恪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一代代傳承形成店風。他們的藥材主要從祁州進貨,櫃上每年派三等掌櫃在清明前後上祁州驗貨進貨,一住兩三個月,購進十幾噸各種藥材,陸續運回東海。有些藥材直接從產地進,比如懷山藥,是秋後從懷慶府進貨;杭菊花是從杭州采買,治嗓子的特效藥六神丸從蘇州的雷允上制造廠直接購買,有些成藥從同仁堂進貨,每年自制的蜜丸是從海州城外錦屏山裡的蜂農那裡買來的純蜜。這樣做不但藥材地道,直接與生產者掛鉤也使成本降低不少。藥店在價格上也絕不蒙人,童叟無欺。他們配制中成藥,無論藥材貴賤,分量一定下足。切藥的藥工對各種藥材切的該厚則厚,該薄則薄,切的檳榔片薄到可用嘴吹起來。藥店晚上關門後,有的學徒在櫃臺練字,有的打算盤,還有大一點的徒工在燈底下揀藥,把發黴的、蟲蛀的全部揀出來扔掉,讓藥材純而又純,精而又精。因此,來“三和興”辦貨的人很多,有時一次就來幾十條小船。此外,“三和興”和其他藥店一樣,聘請當地名醫坐堂問診。醫助藥興,藥助醫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隨著社會的發展,西藥店的興起,三和興的經營模式也發生瞭變化,孔姓子孫隻有寥寥幾人進入瞭市裡的一些醫院,其他的陸續離開瞭藥鋪。 21 世紀初,三和興藥店被連雲港康濟大藥房有限公司收購,藥材由公司統一采購,庫房分揀後再派送到藥店,采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繼續為廣大市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