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既然能橫掃天下,為何唯獨沒有占據越南 -

元朝自開國伊始就在不斷地擴張,蒙古騎兵一直達到瞭多瑙河之畔,號稱“上帝之鞭”,這種侵略性膨脹一直延續到元朝覆滅。而這裡有兩個意外,元朝大軍雖然所向無敵,可在期間有兩個國傢討伐沒有成功,一個是日本,一個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

交趾地區自漢代之後始終沒有擺脫中原王朝的控制,即便是在五代十國亂世也未真正獨立於中國之外,在趙匡胤陳橋兵變的第八年,交趾本地大族丁部領平定開始瞭統一交趾的武力征伐,隨後正式建號稱帝,國號大瞿越,定都華閭,自稱大勝明皇帝,這是越南歷史上首個朝代——丁朝。

緊接著,丁部領派人上表北宋皇帝請求冊封,於是趙匡胤封丁部領為“交趾郡王”,視為“列藩”與大理國一個級別,就此之後,交趾一帶徹底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算是“獨立”瞭,而後交趾歷經丁朝、前黎朝、李朝,到李朝時被北宋賜國號“安南”。

南宋寶慶元年,李朝被外戚陳守度所篡,陳朝建立。由其從侄陳日煚為國王,自己稱太師,奉南宋為宗主,但陳氏王朝剛剛一建立,便遭遇一個強大的外敵——蒙古軍。此時蒙古大汗蒙哥任命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軍事,這一年的七月,忽必烈率軍十萬出征西南的大理國,攻占大理的目的就為瞭從西南方面對南宋形成戰略包圍。

第二年十二月,忽必烈所率中路軍先行包圍大理城。忽必烈先派使者入城勸降,但卻被大理國王段興智(一燈原型)所殺,隨後,大理權臣高泰祥夜襲蒙古大營,但被蒙古軍打敗。震怒之下的忽必烈下令攻城,還親臨一線指揮,第二天大理守軍潰敗,段興智和高泰祥率眾逃遁。攻破大理都城後,忽必烈留猛將兀良合臺繼續攻略雲南未歸附部落。此後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烏蠻、白蠻等三十七部。

兀良合臺是美國開國五大名將之一速不臺長子,蒙古兀良哈部人。早年曾充當成吉思汗的怯薛軍9(禁軍),後受命護育皇孫蒙哥,後成為蒙哥第一怯薛長,掌管蒙哥宿衛。大理國滅後,兀良合臺卻發現包抄南宋尚有一障礙便是安南。於是,派出兩名使者前去勸降。此時,安南陳朝君臣對於蒙古軍沒有任何意識和瞭解,對於這些留著發辮的蒙古人十分反感,自然拒絕勸降,還將蒙古使者投入監獄。

兀良合臺得知消息之後,震怒異常,他不能容忍蒙古使臣受到如此侮辱,因此在蒙古憲宗八年,越南元豐五年年初,兀良合臺帶著兒子阿術征伐安南。安南國王陳太宗陳日煚對此毫不畏懼,親率大軍佈陣於紅河南岸,還帶有數百頭戰象,所謂:“隔江列象騎、步卒甚盛”,可問題是,象陣對於蒙古來說,根本就不叫事,在蒙古鐵蹄之下,安南的軍隊完全就是不堪一擊,紅河防線一天失守,首都升龍府(河內)陷落。但蒙古因兵力有限,兀良合臺占領升龍府十天後,撤兵回雲南。而安南經此教訓,知道這個巨獸不好惹,其對外政策改變“侍北”策略。

公元 1260 年,忽必烈登基國號大元,至元八年,安南第二任國王陳聖宗陳日烜主動遣使歸附,奉元朝為宗主。忽必烈見到安南使者十分高興,也派出官員到安南宣諭:“爾國官僚士庶:凡衣冠典禮風俗,一依本國舊制。已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埸,亂爾人民。卿國官僚士庶,各宜安治如故。”安南算是保持瞭領土完整。

中統二年,忽必烈冊封陳日烜為安南國王,並同時要求元朝所有藩屬國的世子入朝質、設置達魯花赤。達魯花赤的意思是“掌印者”,忽必烈在各城設置“達魯花赤”代表皇帝掌握地方行政和軍事實權,是地方各級的最高長官。達魯花赤一般必須由蒙古人擔任。

陳聖宗自然不願意傢裡有一個太上皇,所以對宣諭詔書中有“一依本國舊制”為由,百般推托。由於此時忽必烈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南宋,因此也就沒有顧及安南,至元十三年,忽必烈滅宋,完成瞭全中國的大一統,此時安南國王陳聖宗薨世,其子仁宗陳日燇即位。

於是忽必烈向安南下最後通牒,要求立即答應條件,否則“修爾城池,以待其審處焉”。陳日燇再次拒絕瞭忽必烈的要求,但也知道拖無可拖,於是積極備戰。至元二十一年,忽必烈命第九子鎮南王脫歡為統帥,兵分六路壓向安南。安南自然無法抵禦蒙古大軍,不到三個月,京城升龍府再次失守,即便如此,安南還是不投降,在主將陳國峻的指揮下,以遊擊戰為主,將部隊分散四方,以小股部隊不停襲擾元軍。

元軍欲尋安南軍主力決戰不可得,疲於奔命,損失慘重。脫歡無奈,隻得聽從眾將諫言,撤軍北還。不想,就在元朝軍隊撤退時,安南主力部隊卻四面八方而來。陳國峻指揮安南軍民層層阻擊元軍。為保脫歡安全,大將李恒舍命斷後,且戰且退,被毒箭射中而亡。

如此慘敗,忽必烈勃然大怒,決定“專事交趾”,全力攻打安南,忽必烈征調江淮、湖廣、江西三行省的蒙古軍、漢軍、新附軍七萬人,雲南兵六千人,海南島四州黎兵一萬五千人,近十萬人馬在至元二十四年再征安南。此戰仍以九皇子鎮南王脫歡為主帥,以大將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程鵬飛、阿八赤為右丞,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統歸鎮南王節制。實際上,鎮南王脫歡就是掛名主帥,而且忽必烈還設立“征交趾行尚書省。

當年十一月,元軍分東路、西路、海路三面攻入安南,元軍一路斬關奪隘,跨過紅河,再次占領升龍,可安南經兩次戰爭洗禮,已總結出豐富作戰經驗。在陳國峻安排下,實施堅壁清野,襲擊元軍後勤,部隊主力分散,還是以遊擊戰對付元軍,隻等元軍疲敝之時發動反攻。面對安南的騷擾戰術,鎮南王脫歡聽取瞭奧魯赤建議,就是步步為營。

於是元軍分兵占據安南州縣,立寨防禦,可問題是這種方式必須得到當地百姓的配合,可安南百姓反抗熱情高漲,與元軍極不合作,以至於脫歡哀嘆,想不到安南百姓如此難治。又加上糧道遭遇安南軍阻截,脫歡不得不放棄步步為營,命令所部尋找安南主力決戰。可面對茫茫雨林以及潮濕天氣,但這一切對於熟悉地貌和天氣當地人來說,根本就不叫事,在這種情況下,元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找到。

一年之後,疲於拼命元軍終於喪失瞭鬥志,脫歡隻能分路撤退。同上次一樣,此時安南軍如從地底下冒出,處處阻擊元軍。全軍副帥右丞阿八赤中毒箭身亡,等到脫歡逃回廣西之後,但所率人馬已損失十之六七。陸軍損失慘重,水軍更慘。烏馬兒、樊輯率水軍沿白藤江入海撤退,在入海口遭到陳國峻伏擊,四百艘戰船全軍覆沒,烏馬兒、樊輯雙雙被俘殺。

兩度慘敗於蕞爾小國,忽必烈勃然大怒,尤其的對於兒子的無能更是無法容忍,忽必烈將脫歡貶謫到揚州,並下令終身不準入覲,脫歡從此鬱鬱不得志,也未能再見父親一面。雖然忽必烈一再想再次討伐安南,但在群臣的勸阻之下也隻能放棄。

應該說,蒙古入侵安南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天氣,蒙古人常年生活在蒙古高原,氣候幹旱寒冷,擅長草原上的騎兵戰法。而越南在中南半島上,濕熱難耐,蟲蟻叮咬。地形多為叢林,很不適應蒙古騎兵作戰。征服的動力和決心已經減弱,攤子大瞭,煩惱也多,占據的地方需要時間和精力來消化,很難像擴張,而且安南也不是富庶之地,並非不破不可。

也不得不承認越南陳朝還是很猛的,統治者比較得人心,民間口碑也不錯,元朝軍隊陷入瞭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越南軍隊還喜歡打遊擊,環境還熟悉,元朝軍隊在這方面根本幹不過。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註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