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同招”並非遏制民辦學校的發展
王營
《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出,小學嚴格執行免試就近入學,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等作為招生依據,堅持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的規定。這一規定是否適用於私立小學?
對於這一問題,教育部回復:《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的“幼小”包括民辦小學和幼兒園。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這些要求適用於公辦和民辦義務教育學校。
“劃片招生、公民同招”是促進教育公平、改善區域教育生態的利好政策,本該贏得社會和傢長的支持,其結果卻是“幾傢歡樂幾傢愁”。喜者,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或小學階段表現不突出,實行這一政策後,不用擇校也有進入優質民辦學校的機會;愁者,擔心政策落實後,自己的孩子不能再通過擇校進入質量較好的民辦學校。
為扶持民辦教育發展,近年來,國傢及地區出臺瞭一系列優惠政策:在一些地區,民辦學校可以提前招生,可以選擇生源,甚至可以跨區招生;部分民辦學校享有辦學自主權,可以不聽教育部門的“行政指令”,瞄準考試,反復刷題,贏得瞭高質量和好聲譽。
面對民辦學校的這些“優惠”政策,部分公辦學校也打著“名校辦民校”的旗號,玩起瞭“暗度陳倉”的遊戲,利用籌措資金或者學校聲望等資源設立民辦分校,試圖分一杯羹。比如,有的優質高中公立學校辦民辦初中校,優質初中校舉辦民辦小學,優質小學舉辦民辦幼兒園,招生之初異常火爆。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這是吸引傢長通過民辦跨向高一級優質學校的暗道。
從本質上講,義務教育是普惠性教育,而非培優教育,更不是掐尖教育。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掐尖”招生和所謂的“靈活機制”,不但破壞瞭區域教育生態,挑戰瞭教育公平,還加重瞭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瞭傢庭經濟負擔,導致傢長焦慮重重,成為加快教育“劇場效應”和“內卷化”的有力推手。
基於這樣的現實,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民辦學校也實行就近入學、劃片招生政策,就是為瞭中止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掐尖”行為,切實減輕學生和傢長的負擔,為學生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需要強調的是,實行“劃片招生、公民同招”政策,並非遏制民辦學校的發展,也沒有否定民辦學校的辦學成績。這一政策實施後,部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可能會失去原來的招生“紅利”,失去生源優勢,短期內教學質量可能會下滑。對民辦學校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學校要另辟蹊徑,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在內部管理、教師培養上苦下功夫,努力打造核心競爭力,滿足傢長和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教育需求,重新贏得社會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