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傢》黃玲用平靜地語氣訴說公婆對小傢庭的壓榨、自己遭遇的不公、丈夫的愚孝以及她要保護兩個孩子的決心這段戲,委實讓人拍案叫絕。
全程沒有歇斯底裡,沒有委屈痛哭,甚至沒有一句高聲話。
隻有冷靜的娓娓道來,卻將角色曾經的隱忍與艱難,當下失望心寒展現地淋漓盡致,觀眾能共情她曾經的苦,更能共情她當下的破釜沉舟。
一邊是愚孝的丈夫,另一邊是被公婆納入愚孝候選池的孩子,讓黃玲這個公認溫和好脾氣的妻子、母親變成瞭堅硬的城墻,死死捍衛著腳下的一畝三分地。
她想要的,遠的是兒女不要成為丈夫,一輩子都背上要為老莊傢犧牲的枷鎖;近的是兒子圖南能順利高考,在兒子考試之前拒絕收留弟弟妹妹的孩子。
作為觀眾,大部分人都會舉雙手選擇黃玲的做法,像她一樣苦伴侶愚孝的人實在太多瞭,甚至,多數觀眾都希望黃玲能徹底從這個爛攤子裡抽身出來。
但有個點非常耐人尋味,無論劇裡劇外,黃玲的行為,其實都是存在受爭議的。
劇外一遍支持的聲音中,仍舊會有人覺得黃玲太“冷血”。
質疑黃玲的人普遍都鵬飛母子實在太可憐瞭,他們跟黃玲一樣本身也是善良的人,如果不是實在無路可走,他們不會向黃玲開這個口,苦難讓人不得不變得自私。
而劇裡的角色,除瞭女兒筱婷與好友宋瑩夫妻,也幾乎都站在瞭黃玲的對立面。
公婆丈夫怨恨她,一頂頂惡毒的帽子扣在她身上。
兒子圖南不理解她,即使黃玲是為圖南爭取利益,他也忍不住覺得母親絕情,在母親口中的“虧”於他而言,根本比不上對表弟鵬飛的感情。
鵬飛與母親莊樺林,雖然沒有直接明說,也是對黃玲失望的,在他們的視角,舅媽不願意收留自己讓母親痛苦/嫂子毀掉瞭她為孩子找到的唯一一條路。
甚至林武峰在開解圖南時,也說其他人都可以怨黃玲,唯獨圖南和筱玲不可以,而不是告訴他黃玲沒有錯,沒有人應該因為她的拒絕而怨她。
這相當於默認黃玲所為,是應該被她拒絕的人怨的,或者說,大傢阻止不瞭她被怨恨。
但,細捋這件事,你會發現,人們往往會更容易恨對自己釋放過善意的人,真正對自己充滿惡意或漠視的人,反而能從混亂的局面中隱身。
樺林母子的艱難,一半是環境造就,另一半是原生傢庭造成。
後者的直接責任人是莊傢老夫妻,是他們為瞭把小兒子留在身邊強迫女兒下鄉,既得利益者則是弟弟莊趕美,是他頂替瞭姐姐的工作,姐弟倆互換瞭人生。
按照正常邏輯,責任人與既得利益者,才是真正應該為樺林母子負責的人,也是真正應該對她處境抱有愧疚,應該搭把手支援她的人。
然而,樺林母子一開始便將他們排除在外,奔著讓黃玲收留鵬飛想法回到蘇州。
因為莊老夫妻與莊弟一傢,對她隻有自私壓榨,黃玲給瞭善意。
鵬飛第一次回蘇州過暑期,便是莊樺林的一個試探。她在試探自己娘傢誰可能會對他們抱有善意,結論是親生父母與和自己互換人生的弟弟都冷漠以對。
唯有和她無血緣關系的大嫂向鵬飛釋放瞭善意,而她又深知自己大哥是為傢族奉獻型的長兄人格,隻要能抓住大哥的奉獻和大嫂的善意,鵬飛就可以順利回蘇州。
劇裡有一個細節。
樺林從頭到尾幾乎都沒有和弟弟趕美商量收留鵬飛,雖然口頭上要求過父母卻並沒有在鵬飛留在老倆口面前下過什麼功夫,即使他們並沒有當惡人把話說死。
而面對撕破臉的黃玲,樺林卻一度試圖讓她改變決定。
侄女筱敏因為維護母親被打時,樺林心疼的同時第一時間也是安撫筱敏暗示她不要將此事告訴母親,而不是為倒女討一個公道。
鵬飛也存在“舅媽不願意收留自己”的意識,而不是小舅舅和外公外婆不願意收留自己,在這個沖突裡,隻有對樺林母子釋放過善意的黃玲被“恨”瞭。
看到這裡,七話忍不住去想一個現實問題,如果黃玲一開始就拒絕鵬飛在自己傢過暑期,甚至拒絕對他釋放善意,是不是這對母子就不會那麼怨她?
答案不一定絕對,但黃玲面臨的責罵,一定不會比現在多。
這是一個很有點現實,又有點殘忍的問題。
在這次的沖突裡,給黃玲帶來麻煩的樺林母子都不是壞人,甚至他們是莊傢難得善良又懂得感恩的人。但,人性是自私的,善良是需要條件的。
當自己擁有餘力時,大部分人都會希望能幫助他人。
可當自己並沒有餘力甚至資源緊迫時,隻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就像莊、李兩傢都選擇忽略姍姍被迫上中專一樣,不是不想幫她,而是幫不瞭她。
一旦他們釋放瞭信號,姍姍父母便可能會把供姍姍上大學這個責任交給他們,而這份責任,又是他們承擔不起的。
某種意義上來說,樺林就是被黃玲一傢釋放瞭善意信號的姍姍父親。
當她意識到隻有大哥會願意幫自己,隻有黃玲這個大嫂可能會同情她的處境時,即使知道會影響圖南高考,會給黃玲一傢帶來麻煩,她還是把鵬飛帶來瞭。
愧疚嗎?沒打任何招呼便上門之前,她肯定是愧疚的。
但對親人的愧疚與孩子的未來相比,又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而當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拒絕向自己伸出援手時,失望與痛恨也會更加洶湧。
這是很諷刺的現象。
釋放善意的人更容易被當成救贖者,一旦沒有成為救贖者,就會成為他們的失望,反而莊傢弟弟那種一味自私的人,看起來很冷血可惡,卻經常能獨善其身。
影視劇裡編劇可以給善良的人更圓滿的結局,從黃玲與樺林母子的品性便能看出他們未來一定和和解,甚至擁有更好、更健康的感情羈絆。
但現實生活中,如何把握住釋放善意卻不會讓自己陷入成為他們“救命稻草”的救贖責任中,就是我們的人生課題瞭,或許它會是一個無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