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以“分”選人!安徽新高考“兩依據一參考”&等級賦分制解讀 -

01什麼是“兩依據一參考”?

☆ 兩依據

統一高考成績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

☆ 一參考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新高考招生錄取構建瞭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模式,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確導向,增加學生選擇機會,減輕學生應試壓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使高校科學選才。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大有文章”!

02關鍵詞:兩依據解讀

1、統一高考成績

安徽實現的是3+1+2 模式:“3”(語文、數學、外語)+ “1”(物理、歷史2個科目中必選1門參加考試)+“2”(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個科目中選擇2門參加考試)。

2、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

合格性考試

相當於會考,合格考時間提前到高一第二學期期末,不再有等級劃分。需要註意的是,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任何一門合格考試不合格,就不得作為等級考試的科目,所以大傢也一定要重視合格考試。

等級性考試

即考生選考科目的原始分數將被轉換為高校招生過程中使用的錄取分數。

03關鍵詞:一參考解讀

根據教育部出臺的《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意見》,今後各地中學將從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及社會實踐5個方面來客觀記錄學生的各項活動,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高考多元錄取提供重要參考。此為“一參考”。參加綜合評價、強基計劃招生的考生尤其要關註自己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04等級賦分制

為啥物理和歷史按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在錄取時選考物理和選考歷史的考生將分別排隊錄取,選擇物理(或歷史)的考生將使用同一物理(或歷史)試卷。由於考試群體相同,成績具有可比性,因此使用原始分計入考生總成績。

為啥政地生化四科實行等級賦分?

由於再選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轉換分(轉換後考生選考科目成績排隊順序不變),以解決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譬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瞭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0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高考總成績並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

等級分是按照統一規則,由原始成績進行等級劃定後,再按照“等比例轉換辦法”由等級轉換而來的分數。

先劃分等級,將每個選考科目的考生群體原始分轉換為等級。把每個選考科目考生群體的原始分從最高分到最低分順序排列,按照考生群體原始分的統計分佈所確定人數比例將該選考科目考生群體劃分為5個群體,每個群體考生賦予1個等級,整個考生群體的原始分被轉換為從高到低A、B、C、D、E共5個等級,每個考生的等級由其在該選考科目群體的排位確定。

再進行等級賦分,將等級轉換為等級分數。等級分數的滿分值為100分、起點分值為30分,從A至E每個等級按照1分1檔的分數間隔對各個等級進行連續賦分,各個等級的等級賦分區間從15到11分不等。根據每個考生的原始分數及其所在等級的等級賦分區間,運用等比例轉換法則將其原始分換算成等級分數。

1.等級比例和賦分區間對應關系表。各等級及其所占人數比例、賦分區間對應關系如下表所示。

2.等級賦分公式。根據等級比例轉換方法計算每個考生等級賦分的公式為:

其中:Y1、Y2分別表示某等級所對應原始分數區間的下限和上限;Y表示某考生的原始分數;

F1、F2分別表示相應等級賦分區間的下限和上限;F表示相應等級內某考生以等級賦分轉換後的分數。

新高考改革志在打破“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等問題,因此考生關註自身成績之餘,也要註重自身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