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李子壩的下一站丨我在圓廬的日子 -

圓廬,位於渝中區嘉陵新村189號,建成於1939年。經歷瞭8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既是當地居民愛“曬太陽”和打長牌的休閑之地,也是很多年輕人逛李子壩時喜歡留影的小眾打卡點。

圓廬的故事

據現場的公開資料顯示:圓廬,又稱孫科公館舊址,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建築四傑”之一——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楊廷寶先生在重慶留存的代表作品。

據渝中區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兩本文史資料顯示,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也曾到過圓廬。

據《母城記憶——渝中文物概覽》記載:“孫科(1891-1973),廣東香山人,孫中山之子。1945年1月28日,孫科在嘉陵新村居址宴請周恩來、王若飛、沈鈞儒、黃炎培、邵力子、王世傑、王昆侖等人,會商國共和談問題。”

另據《國共合作談判圖史》中記載:“(1945年)9月8日晚七時半,(毛澤東)同周恩來、王若飛赴孫科的宴會。(據悉當年就是在孫科公館——圓廬宴請的毛澤東同志。)”

據相關學者研究,修建於抗戰時期的圓廬,建築體量小,從空中俯瞰,十分低調,有很強的隱蔽性,充分考慮瞭日本軍機數次到重慶大轟炸的因素。

解放後,圓廬又變為印制廠宿舍。

“我們曾住圓廬二樓”

10月29日,坐在圓廬外,重慶晚報記者聽93歲的陳婆婆,講述她曾在圓廬居住的往事。

陳婆婆說:“大約在1951年(或者1952年),我跟隨丈夫從上海來到重慶。當時我在重慶印制一廠上班,住房緊張,單位安排住圓廬。那時我們夫婦住二樓,一起住進圓廬的有十幾傢人。住二樓的感覺很好,景色優美,夏天不熱,冬天也不冷。幾十年前,周圍沒有這麼多高樓,圓廬附近都是很大的黃葛樹。可以說,圓廬如其名,結廬在鵝嶺之南,面朝嘉陵江,放眼望去,周圍青山綠水環繞,花草樹木繁茂,幾聲鳥鳴斜陽外,一簇春風小廬中。圓廬離我們單位不遠,遠離塵世喧囂。我記憶最深刻就是可以直接從二樓出來,下瞭小路,步行到印制廠。如今,這些小路,那些大樹都沒有瞭。如今周圍幾棵大樹,比如苦楝樹、黃葛樹是解放後種的。再後來,我們單位新修瞭房子,我們就搬出去住瞭。”

圓廬未來會開放

有的學者說,圓廬最初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西方的羅馬式建築,大圓屋頂猶如穹頂,穹頂高處並不開天窗,天窗的采光功能被二樓的窗子分擔下來,整體形象堅固、敦厚、牢不可破。

也有的學者說,圓廬最初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古建築的糧倉,亦或者是福建土樓,亦或者是隱士喜歡的“草廬”。圓形房屋有許多優點,建築材料比方形房屋需要少,節能,可抗風暴之類的極端天氣,且防禦性與環境和諧十足。

總的來說,楊廷寶先生設計的圓廬,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西方先進的建築設計理念中,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將建築與自然完美結合,別具匠心,穩健嚴謹,又精致大方。圓廬獨特的外部圓形設計,以及內部的采光和通風設計,都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那圓廬的內部到底如何呢?

管理方工作人員帶重慶晚報記者進入打探,一樓和二樓共有10多個房間,且大部分房間都是扇形,且外面看著房子很小,但房間內部空間感覺很足。

工作人員告訴重慶晚報記者,目前圓廬屬於國有,內部正在升級打造,預計明年對外開放。

圓廬720° 打卡攻略

一樓門口(正北)方向附近:

秋日暖陽下,居民們在圓廬附近,打長牌的打牌,觀戰的觀戰,遛狗的遛狗,聊天的聊天,散步的散步,分外和諧。

網友們愛在圓廬的一側留影,此時的苦楝樹綠葉輕撫著圓廬,青的黃的果實隱匿在樹葉間,分外可愛。

二樓大門(東南)方向附近:

從1992年就搬來圓廬附近居民樓居住的曾阿姨說,她現在曬太陽的位置,很多遊客也喜歡來拍照,但最好的位置,應該到附近樓上俯拍。

在圓廬附近,目前開瞭兩傢小店,自帶相機,花60元就可以體驗換裝拍照。在圓廬附近,老板們給拍照的小姐姐推薦的打卡點,是選一棵老黃葛樹和圓廬墻面做背景,在金色陽光中可留下靚影。

內部二樓眺望近景或者遠景:

雖然周圍大部分景色被居民樓擋住,但二樓這處眺望出去,還能觀賞到遠處重慶在建的第一高樓——重慶陸海國際中心主塔(亦稱重慶100),還有夕陽西下的嘉陵江,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景。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楊雪 攝影報道

編輯:蔣麗霞

校審:李瑯

總值班:嚴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