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說過,他的武俠故事重在一個“俠”字,宣揚俠義精神才是他創作武俠故事的初衷,可誰也不是帶著“受教育”的心態來讀武俠小說的,讀者更喜聞樂見的,自然是那些快意恩仇的橋段。
但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正是因為即便他寫出一些有違讀者常規理解的劇情,也依舊能吸引讀者,他筆下就有不少故事是以悲劇收尾,卻也讓人回味無窮。
比如郭靖之死就讓這個角色的形象顯得愈發高大瞭,不過郭靖之死也留下瞭不少讓讀者不解的地方,比如楊過為何沒去救郭伯伯?
(郭靖、楊過劇照)
後神雕時代到底發生瞭什麼?或許那是一個比悲劇還悲劇的故事。
一、郭靖與楊過
當蒙古大軍襲來,襄陽城中是彌漫著絕望的氣息,當年《神雕俠侶》末尾的那次襄陽大戰,金庸就強調過,群雄其實也沒有戰勝對方的把握。
隻道是:“隻聽得號角聲此起彼落,遠遠望去,旌旗招展,劍戟如林,馬匹奔馳來去,襄陽城便如裹在一片塵沙之中,蒙古大軍竟已合圍。眾人見瞭這等聲勢,無不駭然。黃蓉道:‘敵軍勢大,隻有挨到傍晚,再設法進城。’七人便躲在樹林之中,除周伯通一如以往的嬉笑自若之外,人人均有憂色。”
但郭靖和楊過卻做到瞭,他們聯手抗敵,郭靖穩住軍心,楊過則充當奇兵,以飛石擊殺蒙哥大汗,擒賊先擒王,守住瞭襄陽城。
他們證明瞭武林高手也有左右戰局的實力,且不說每一次都能獲勝,至少楊過前去助陣的話,郭靖確實會多幾分活命的可能。
奈何後來武林群雄聽到的卻是郭靖戰死襄陽的結局,至於楊過,似乎並沒有人提到他也有去襄陽助陣的消息。
所以楊過哪去瞭?
(郭靖、黃蓉劇照)
莫不是他仍對郭靖心存恨意?
不,他在瞭解瞭父輩之間的恩怨之後,早已釋然瞭,他知道那不是郭靖夫婦的錯,相反,郭靖夫婦給瞭他最多的關愛。
所以在當年襄陽大戰後的慶功宴上,楊過也一度真情流露。
說是:“楊過心中感動,有一句話藏在心中二十餘年始終未說,這時再也忍不住瞭,朗聲說道:‘郭伯伯,小侄幼時若非蒙你和郭伯母撫養教誨,焉能得有今日?’他二人自來萬事心照,不說銘恩感德之言,此時對飲三杯,兩位當世大俠傾吐肺腑,隻覺人生而當此境,復有何求?”
所以即便他與小龍女有心退隱,此時也完全有理由為瞭郭靖再度出山,可他為何沒再出手?
或許是因為他也經歷瞭某些變故。
二、被追殺的罪人
在旁人看來,似乎龍楊二人退隱後,對抗蒙古人的任務就隻能由郭靖一人來執行瞭。
其實不然,多數人似乎理解錯瞭,此時蒙古人要踏平的不僅僅隻是一座襄陽城而已,甚至那襄陽城隻是一座孤城,遲早會被攻破,他們要做的,是打壓所有與蒙古為敵的人,尤其是楊過。
畢竟當初楊過飛石擊殺瞭蒙哥大汗,他固然的襄陽百姓心中的英雄,卻也是蒙古一方眼中的罪人,書中提到過,忽必烈上位並沒有那麼簡單。
(楊過、小龍女劇照)
說是:“後來忽必烈領軍北歸,與阿裡不哥爭位,兄弟各率精兵互鬥。最後忽必烈得勝,但蒙古軍已然大傷元氣,暫無力南攻,襄陽城得保太平。直到一十三年後的宋度宗咸淳九年,蒙古軍始再進攻襄陽。”
蒙哥死後,忽必烈是與阿裡不哥爭奪大汗之位,他要如何才能服眾?
很簡單,為蒙哥報仇,殺瞭楊過,因此他一定會派人佈下天羅地網,隻為將楊過擒下。
所以後來的楊過說是退隱,隻怕也難,他要面對的,或許是蒙古一方的復仇大軍,也別說楊過武藝高強,沒人能制得住他,要知道蒙古一方向來都有招募各路高手為自己所用的做法,諸如後神雕時代登場的百損道人、西域金剛門的一眾高手,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入蒙古陣營的,他們聯手,何愁拿不下楊過?
不難猜測,楊過與小龍女多半是難逃蒙古群雄的追捕,小龍女不幸被捕,繼而被百損道人廢去武功,被忽必烈留在身邊。
畢竟當初忽必烈在蒙古軍營就感嘆過小龍女貌若天仙,隻是當時楊過已表明自己與小龍女是情侶關系,忽必烈才沒有繼續糾纏。
(楊過劇照)
如今他們的關系已經從“合作夥伴”變成瞭“仇人”,他自然是怎麼讓楊過難受就怎麼來。
目睹小龍女受盡折磨的楊過該何去何從?
報仇?做不到,他根本無法接近忽必烈,所以他能做的,就是糾集一切可以用的力量,一同對抗蒙古人。
因此他可能會“黑化入魔”。
三、入魔的楊過
楊過自然不會變化,這裡所指的“黑化”,其實是以那些自詡武林正道的人的視角來解讀的。
因為後來的楊過極有可能會與明教的人“勾結”在一起。
其實說“勾結”略有不妥,更合適的說法,應該是楊過以身入局,打入魔教內部,繼而將魔教的人轉變成人為自己所用的勢力。
別忘瞭,楊過當年接觸的人廚子、百草仙、轉輪王等人就不知是何來頭,他們就極有可能是明教的人。
(明教劇照)
而後來的張三豐也說過,曾經的明教作惡多端,卻不知為何在衣教主、陽教主這一代轉變成瞭抗元的先鋒,若是楊過以身入局,讓這些魔頭改邪歸正。
隻是此時蒙古勢大,楊過想要在第一時間救出小龍女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悲憤交加,最終積勞成疾,大業未成,就已死去,自然無暇關心郭靖的安危瞭。
如此一來,諸如“楊過的去向”“明教為何改邪歸正”等問題就得到瞭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