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海外車企造不出熱效率46%的發動機?內行人道破,知曉瞭 -

在油車時代,豐田大眾的技術風光無限,比亞迪吉利隻能彎腰做人。

但來到新能源時代,情況卻反轉瞭。

譬如,豐田大眾的發動機,熱效率也就40%左右;但比亞迪、吉利的發動機,都幹到46%瞭。

這就讓人奇怪瞭,隻是電車打不過比亞迪吉利也就罷瞭,為啥連自己拿手的發動機,也都輸瞭這麼多呢?

跟幾個從業者聊瞭聊,原來在油車與混動上,發動機的位置,已經徹底不同瞭。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他們認為,油車底子差,吃不瞭好的

說白瞭就是,山豬吃不瞭細糠。

因為油車的構造具有天生缺陷,給再好的發動機也是白搭。

聽上去口氣很大,但現實真的很殘酷。

前面也提瞭,隻是提高熱效率,難度不高,無非就那3步走。

首先霧化噴油,接著提高壓縮比,最後把尾氣吸回來再燒一邊。

就這個流程,把熱效率提升到50%不是夢。

譬如,馬自達與日產的PPT,都有公佈過相關的技術。

但這個表現,也隻能停留在PPT上,根本沒法裝車。

因為想跑滿這個效率,就必須拉高轉速。

換言之,也就在高速上一路狂飆,才能跑滿這個效率。

別看跑高速很猛,但速度低一點,浪費的汽油反而更多。

但我們平常開車,大都是市區跑龜速。

在這個情況下,把發動機的熱效率做得越高,反而不實用。

正相反,把熱效率做低一點,效果沒準更好。

看看大眾就知道瞭,老1.4T為瞭性能,用瞭奧托循環;但新1.5T為瞭省油,隻給瞭米勒循環。

這就把油耗省下來瞭,但熱效率也就37.5%,還比不上奇瑞。

所以,油車根本用不著很好發動機。

其次就是,混動顛覆瞭油車的構造,直接降維打擊

畢竟,發動機效率最差的時候,都是跑低速的場景。

譬如堵車時,亦或者等紅燈時,走走停停,發動機就很難受。

不僅熱效率低下,還很容易搞出積碳,減少發動機的壽命。

畢竟,油車又要跑高速,又要跑低速,熱效率隻能妥協。

但在混動上,就沒必要妥協瞭。

因為這種臟活累活,直接丟給電機就行;到瞭最佳工況,再由發動機接管即可。

所以,混動的發動機,就能按照最佳工況設計。

譬如,比亞迪、吉利的發動機,很輕松就能46%。

當然肯定有人說,既然這麼簡單,外企不是也可以做嗎?

誠然,他們是可以做,沒準還能做的更輕松。

但很可惜,他們根本不重視新能源,就拖瞭後腿。

別說不重視電車瞭,就是做瞭混動,還以發動機為主。

譬如豐田的油電混動,隻給瞭一個小電機,發動機沒法穩定在最佳效率點。

就這個情況,熱效率做再高也利用不瞭。

所以,不是外企沒能力,而是被固化思維,限制住瞭行動。

最後就是,成本問題,也是關鍵

提及這點,隻要對比現在吹得最厲害的固態電池就知道瞭。

單看實驗室技術,個個都很牛。

但一到量產環節,都不吱聲瞭。

要麼是根本做不出來,要麼是能做出來,卻很貴。

別看固態電池將會很貴,但它解決瞭起火問題,占領高端市場,還是穩的。

然而,50%熱效率的發動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瞭。

一方面,做買菜車成本Hold不住

譬如,馬自達昂科賽克,用瞭熱效率43%的SKYACTIV-X發動機,就敢要17萬。

就這定價,別說跟插混打瞭,就是普通的油車也打不過。

所以,馬自達玩熱效率,都快把自己玩沒瞭。

另一方面,做成豪車體驗又很拉跨。

畢竟,豪車根本不追求什麼高效率,而是高功率。

要實現這個效果,無腦堆排量就行。

畢竟,沒有什麼是一套V8解決不瞭的,如果不能,那就W12。

相比之下,搞搞變速箱、底盤懸掛,把平穩度搞上來,才是關鍵。

就這個情況,死磕熱效率,肯定沒用瞭。

所以,外企不隻是因為不做新能源,才不拼熱效率。

就是一直死磕油車,也不會走這個路線的。

總而來說就是,不是外企做不出來熱效率很高的發動機,隻是它們不肯做罷瞭。

因為國產車專註混動,不管是插混也好,增程也罷,都能讓發動機在最佳工況做功,熱效率就能做的很高。

但外企更側重油車,發動機的設計,要兼顧性能與油耗,隻能有所妥協。

就算做高瞭,也沒有競爭力,相比之下,還不如躺平算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