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兒女中的王成並沒有犧牲,戰俘身份回國隱身! -

對於七零後而言,每年六一兒童節學校都會組織看電影,小兵張嘎和上甘嶺以及英雄兒女無疑是播放最多的,如今年近半百,其中的故事情節依然歷歷在目。電影頻道有時候會重新播放這些經典影片,觀影的感覺從英雄主義色彩轉向瞭人生命運的思考。

特別是英雄兒女,除瞭戰爭主題,還有小說傢慣用的情節設置,父女分隔,父女見面不相識,父女相認。這樣的情節設置與王成的向我開炮的光輝形象相結合,更加突出瞭英雄主義的價值和榮譽。

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而巴金的小說也是根據朝鮮戰爭的真實故事創作的。王成的原型叫蔣慶泉,是遼寧錦州的一名解放軍戰士,出生於1928年,17歲參軍。解放後回到傢鄉,孝順母親安享晚年。

1952年,朝鮮戰爭爆發,蔣慶泉重新穿上軍裝,作為步話機員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軍赴朝作戰。臨行前母親告訴他:去吧,你不僅是我的兒子,也是中國的兒子!

在著名的石峴洞北山守衛戰中,戰鬥持續瞭兩天兩夜,蔣慶泉所在的連隊彈盡糧絕,損失慘重。敵軍不斷縮小包圍圈,連隊防線危在旦夕。這時候蔣慶泉做出瞭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跳出壕溝,跑向美軍,同時在步話機中大聲高喊:為瞭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

步話機另一頭的指揮員卻很冷靜,大聲對蔣慶泉喊道:不要擅自行動,你給我回來!然而,蔣慶泉再也沒有回答,失去瞭聯系。戰鬥結束後,我軍打掃戰場時,並沒有發現他的屍體。

原來,蔣慶泉雖然身負重傷,並沒有犧牲,被美軍俘虜,成為瞭戰俘。美軍對他威逼利誘,希望他可以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蔣慶泉面臨的考驗遠遠大於戰火中的考驗,但他不為所動,保持住瞭一名中國軍人的榮譽和一名中國人的尊嚴。

朝鮮停戰協議簽署後,蔣慶泉和其他因傷被俘人員回到瞭祖國。由於身份的特殊,從戰火中重生的蔣慶泉本人內心五味雜陳,非常低調。直到後來,一段關於石峴洞北山守衛戰的珍貴資料面世,巴金根據這段資料寫成瞭小說《團圓》,引起瞭廣泛的關註。

196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又根據這部小說創作瞭電影《英雄兒女》,全國公映後,王成在一夜之間成為瞭中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隨著電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王成的原型也逐漸浮出水面,蔣慶泉進入瞭媒體關註的視野。實際上,曾經有位戰地記者根據蔣慶泉的事跡寫過一篇報道,但是,上級因為禁止宣傳被捕人員的情況的規定而叫停瞭這篇報道。所以,蔣慶泉的英雄事跡才鮮為人知,如果不是英雄兒女的出現,恐怕他的事跡會永遠會塵封在歷史檔案中。

當年的戰地記者歷經曲折,和蔣慶泉的一位老戰友一起,終於找到瞭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故人相見,涕淚橫流。蔣慶泉問道:我還活著,當年為什麼不向我開炮?老戰友告訴他,當時因為我軍炮彈耗盡,並沒有像電影中一樣,向王成開炮,所以你才沒有犧牲,成為瞭俘虜。

蔣慶泉有所釋懷,積壓多年的內疚和委屈令人動容。組織上也瞭解瞭他的現狀,恢復瞭蔣慶泉的黨籍和軍籍,還獲得瞭抗美援朝紀念獎章。

蔣慶泉依然保持瞭本色,拒絕瞭組織的給予的各種獎勵,低調地在傢鄉生活。他說:與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無數戰友相比,我能活著並過上今天的生活,已經算是很幸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