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計劃買車的人”可能面臨3個風險,普通人當心瞭 -

汽車市場每一秒都在變化,如今又是風雲突變。

一方面,合資車繼續衰退,今年9月,份額僅剩36.38%‌‌;另一方面,國內車企也在加速洗牌,未來5年,隻會存活6-7傢車企。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從業者提及,2025年起,“計劃買車的人”,也將面臨3個風險,大傢可不能掉以輕心。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第1個風險是,30萬以上的電車將瘋狂掉價

說白瞭,這都要拜固態電池所賜。

雖然公認的說法是,隻要固態電池一出來,油車就立馬完蛋。

但最先完蛋的,肯定是那些沒用上固態電池的電車。

聽上去,好像所有的電車都要瘋狂掉價。

但真要這麼想,也是過度擔憂瞭。

因為事情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並非一蹴而就。

畢竟,固態電池說來是真的要來,說好也真的是好,但耐不住價格很貴。

譬如,TrendForce預測,固態電池初期成本,一度電要3000塊左右。

單看這數字是沒啥概念,但對比一下,就清楚瞭。

譬如,三元鋰電池,一度電是600左右;鐵鋰電池,一度電是400左右。

相比之下,固態電池貴瞭6倍左右。

別說是普通買菜車瞭,就是20萬的豪車,也根本用不起。

就連比亞迪廉玉波都坦白瞭,“雖然固態電池2-3年後就能量產,但酸鐵鋰電池,20年都不會淘汰。”

所以,固體電池就算量產,也隻會用在超豪華的電車上。

這麼一來, 30萬以上的電車,譬如享界S9、蔚來ET7等,肯定首當其沖,開始瘋狂掉價。

第2個風險是,雷達智駕將成雞肋

畢竟,很多車企都放棄激光雷達方案瞭。

雖然很多人還在嘴硬,但大傢一起放棄,肯定是有道理的。

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方面,視覺智駕並非那麼差。

就拿很多人吐槽的大霧天氣來講,視覺方案是識別不準。

但識別不準,也有識別不準的開法。

因為智駕的本質,是模仿人類開車,就算看不清,減速慢行就好瞭。

就事故率而言,視覺智駕並不會更高。

但另一方面就無解瞭,雷達智駕太貴瞭。

譬如,餘承東早就坦白過瞭,華為智駕放到30萬的車上都巨虧。

所以,很多車企都專註視覺智駕,不玩雷達瞭。

當然肯定有人說,這也僅是車企放棄瞭而已,車上的功能,以後也能正常用。

但真要這麼認為,也是很天真瞭。

因為雷達智駕也好,視覺智駕也罷,其體驗很依賴後期OTA更新。

畢竟,前面也說瞭,智駕就是模仿人類開車。

換言之,你今年開車,智駕模仿的卻是2-3年前的人,肯定過時瞭。

就這個情況,很難不危險。

所以,那些放棄雷達智駕的車企,如果還在出雷達智駕的車,最好別碰。

第3個風險是,一線豪車將成燙手山芋

雖然去年bba靠降價還能維持,但今年也撐不住瞭。

就拿寶馬來說,今年7月,還敢硬氣,直言不肯降價瞭。

但市場馬上啪啪打臉,今年8月,份額狂掉42%。

隻是銷量差也就罷瞭,忽然加價,還背刺瞭車主。

譬如,掉到18萬的ix3,忽然漲回30萬,這誰受得瞭?

所以,本來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也徹底掛不住瞭。

就這個發展趨勢,再過2-3年,會徹底出局也不意外。

當然,很多人還指望bba快點搞電車,趕緊東山再起。

但要這麼想,也是大錯特錯瞭。

一方面,bba的實力已經肉眼可見很差。

不僅油車不行,電車也拉跨。

還以寶馬為例,新世代電車早就官宣,將在明年量產。

但有啥優勢呢?要智駕沒智駕,要續航沒續航,要性能沒性能…

不僅如此,設計還搞得一塌糊塗,能贏才怪。

而在另一方面,國產車卻在拼命的卷技術、卷成本。

譬如,寧德時代剛發佈400km的增程電池,奇瑞就官宣瞭自傢首款固態電池。

就這個效率,bba是拍馬也追不上的。

所以,現在買它們的油車,是還殘留一點面子。

但過2-3年,不被笑話都謝天謝地瞭。

總的來說就是,今明2年,車市就要迎來生死局,競爭正是空前慘烈的時候。

不僅大部分合資車要出局,現有的20多傢自主車企,也隻能剩下5-7傢。

與此同時,主流車型的技術路線,也在瘋狂變動,譬如電池、智駕都是如此。

所以,一定要把握動向,避免那些就要倒閉的車企、即將過時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