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問界的銷量,一直被理想壓制?行業人透露隱情,知悉瞭

在不少人心裡,理想還是那個投機取巧的車企。

別看現在銷量很高,也僅是因為先做瞭增程而已,但要智駕沒智駕,要性能沒性能,後期肯定被問界反超。

然而這種觀點,卻被現實打臉。

譬如今年10月銷量,理想都飆到5.14萬臺瞭,但問界僅3.39萬。

就這個差距,問界不僅沒有反超,還被甩開更遠。

為啥問界技術更好,背後還有華為撐腰,卻總是賣不過理想呢?

跟幾位從業者聊瞭聊,原來有3個原因,增長瞭理想氣候,限制瞭問界的發展,很真實。

第1個原因,理想賭增程,賭對瞭

雖然現在增程很火,但2-3年前,大傢根本不看好這項技術。

不僅一般人認為是“脫瞭褲子放屁”,就連很多車企大佬,也親自下場冷嘲熱諷,說“路走錯瞭”。

所以,理想賭增程,壓力有多大,就不用說瞭。

不是說這種逆天改命的劇情很刺激,而是說一旦賭贏,真的可以“贏傢通吃”。

畢竟,其他車企這麼嫌棄增程,肯定不會做。

放眼車市,做增程的,也就理想一傢。

看著沒什麼,但這就給理想帶來瞭2大優勢。

第1個優勢,增程火瞭,理想就能首先吃螃蟹。

至於其他車企,不管問界也好,零跑也罷,隻能吃理想吃剩的。

有瞭這個優勢,銷量肯定不帶差。

第2個優勢就是,理想搶到增程的生態位。

一提增程,大傢就首先想到理想,而不是問界。

所以,強如問界也隻能避開鋒芒,去抓“智駕”這個賣點。

不說是智駕不好,但含金量肯定沒那麼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非要跟理想比增程,就是班門弄斧瞭。

第二個原因,理想技術是很低,但更懂車主

提及這點,也很有趣,因為理想問界剛好代表瞭車市的2種主流造車風格。

一個註重體驗,一個強調技術。

但哪個才能笑到最後呢?隻能說,不要一概而論。

說白瞭就是,技術再牛,也會有滑頭的產品;體驗好瞭,也能有可靠的車型。

一方面,技術很牛,也隻決定瞭上限更高。

就拿問界來說,有著華為撐腰,技術是比理想好。

所以,問界M9在50萬價位的強勢表現,理想肯定拼不過。

但另一方面,來到20-30萬的價位,就更看體驗瞭。。

畢竟,這個檔次的車,根本用不到很牛的技術——更看你堆料厚道不厚道,細節到位不到位。

非要談技術,也僅是噱頭而已。

譬如,問界M7給瞭星環散射體,聽上去高大上。

但仔細一看,也就音響加瞭個氛圍燈,能有啥技術呢?

然而,更關鍵的地方,卻還在用麥弗遜前懸,導致空氣懸架也沒法搭載。

相比之下,理想就不玩這噱頭,反而把車主的喜好摸透瞭。

不僅底盤懸掛都不差,還給瞭冰箱彩電大沙發,真皮雕作頂呱呱…

就這個體驗差距,車主選哪個,就不言而喻瞭。

第3個原因,華為的資源,逐漸傾斜瞭

熟悉的人都知道,早期的問界,就是當作華為的子品牌來宣傳的。

譬如,問界M5的海報上,直接用瞭“HWAWEI問界汽車”的字樣。

所以,這就給人一種印象,問界就是華為的親兒子。

不僅如此,當時華為還隻搞瞭一個問界。

因為這樣的緣故,問界就能獨吞華為的資源。

不隻是很牛的技術而已,還有不計其數的高端粉絲,就在等華為出車瞭。

有著這樣的寵愛,問界很難不成功。

但在轉讓商標後,問界與華為解綁,品牌力就掉瞭。

不僅如此,資源也在咣咣直掉。

畢竟,問界想成功,隻能依靠華為。

然而,華為扶持問界,就不隻是想搞好問界瞭,背後還有更大的商業打算。

換言之,隻有把問界搞好瞭,才能跟更多車企合作。

所以,問界還沒站穩腳跟,華為轉頭就搞瞭其他“三界”。

譬如,智界尚未成功,享界還需努力,尊界也撲朔迷離。

就這個形勢,華為的精力,更多也要放在這“三界”上。

雖然問界也不至於淪落到“自生自滅”,但想要單飛,還嫩瞭很多。

因為這樣的影響,銷量也出現瞭波動。

總而言之,華為問界與賽力斯問界,中間的確有道坎。

在此之前,有著華為全力支撐,問界都沒幹過理想。

在此之後,不僅華為要分心搞“三界”,所有主流車企也都要做增程瞭。

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隻能說問界想超過理想,就更玄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