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立下“汗馬功勞”的洋薑,現在卻遭冷落,沒人種瞭?啥原因?

洋薑,別名菊芋、鬼子薑和胰島果等,是歸屬為菊科向日葵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它原產自北美洲,清朝時期被引入我國,適應能力強,擁有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我國各地都有栽培。

雖然洋薑的種植范圍大,曾經時間深受人們歡迎,但大都隻是零星種植,沒有形成規模,尤其是近幾年更是沒落,逐漸變得無人問津。

其實,外表看著普通的洋薑全身都是寶貝,富含人體機能運轉需要的營養,塊莖能用來醃制咸菜,莖葉能用來當牲畜飼料。

沒落原因

洋薑的逐漸沒落,既是因為客觀食用屬性的限制,還是因消費環境和需求的改變。

沒落原因為首先是,因新鮮蔬菜資源豐富。農業科技發展和交通物流改善,蔬菜跨區運輸阻礙減弱,新鮮蔬菜能四季供應,能滿足日常消費需求。

隨著新鮮的蔬菜,被端至餐桌,更受消費者青睞,這擠壓著洋薑的消費市場,造成消費量和市場空間逐漸壓縮降低。

其次是,烹調方法單調。洋薑最好的烹調方法就是醃制咸菜,應用范圍相對單調,如采用煎煮熬燉的方法烹調,口感都很普通。

而這就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相悖,現代人都想擁有健康的身體,追求清淡飲食,醃制的洋薑鹽分太高,被逐漸遺忘。

再次是,市場推廣力度弱。無論何種蔬菜,想要破圈,進入更大消費者群體視野,就要重視品牌塑造和推廣。

洋薑種植面積本就呈現出萎縮局面,再疊加無大規模的品牌造勢,造成消費者對洋薑的營養成分和烹飪潛力缺乏認知,無購買意願。

洋薑優勢

雖然洋薑的種植面積逐漸降低,關註度持續減弱,但它的適應能力、耐貯屬性和實用價值都很高,優勢明顯。

適應能力強。洋薑植株耐寒,能在零下的凍土層進入休眠狀態,安全越冬;耐旱,塊莖能在水分充足時,儲存水分,供旱季使用。

而且,植株還能耐鹽堿、抗風沙,特別重要的是植株繁殖能力超強,能以每年15-20倍的速度增長。

播種完1-5年內,洋薑的種系不會退化,隻要土壤中殘留根系和纖維根系,就能憑著頑強的生命力,獲得良好生長態勢。

耐貯能力強。和其它類型的蔬菜比較,洋薑的水分含量低,表皮厚實,貯藏運輸過程中能避免損耗變質腐爛。

就算是采用簡陋的窖藏法,溫濕度適宜,都能貯藏1-2年時間,過程中能根據市場價格波動,隨取隨用,靈活銷售。

實用價值高。相關研究表明,洋薑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菊淀粉和低聚糖等,能補充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

烹調過程,既能用來醃成風味獨特的醬菜,還能直接炒食,質地白細,味道清香脆嫩,品質優良。

除食用價值外,洋薑全株的飼用價值同樣極高,從莖葉到根系都能當飼料,脆嫩適口,是豬、牛、羊和馬等牲畜的喜食飼料。

種植技術

同其它類型蔬菜類似,想要洋薑高產,同樣要掌握種植常識,地塊選擇、水肥管理、病蟲防治等都不能缺失。

選種選地。洋薑的種植品種,無論是選野生但體型偏小的野生品種,還是選體型偏胖的特大品種,都要外表光滑,無磕碰損傷。

地塊則要選土壤肥沃,土質疏松透氣,排水灌溉條件良好,陽光照射充足的田塊。如土壤貧瘠,要使用腐熟的農傢肥,增加肥力,謹防害蟲潛藏在農傢肥中進入土壤。

水肥管理。水分管理貫穿植株成長的始末,關鍵的補充水分的時間節點是,苗期植株的生長速度快,現蕾期植株的新陳代謝旺和塊莖快速膨大,盛花期大量的有機質湧入塊莖,都需要充足的水分。

隻要基肥充足,就不用進行追肥,肥力差、苗情弱的情況,要進行追肥,關鍵的追肥時間點為8-10葉期、開花期和現蕾期。

病蟲防治。常見病害有真菌病、菌核病和灰腐病等,常見蟲害有螻蛄、地老虎、蚜蟲、金龜子和玉米螟等。

因它的病蟲害數量有限,防治難度低,成長過程中隻要定期查看,遇到病蟲害,要選擇對癥的農藥及時噴施。

收獲管理。選擇10-11月收獲洋薑,過程中要輕挖,避免機械損傷,貯藏前可按照大小和品質分級分類管理,剔除病蟲啃咬和腐爛塊莖。

如不著急食用,可選擇冬後,塊莖萌芽前再挖出,已收獲的洋薑要挖冬貯窖,窖的位置要避開低窪積水區,以防薑塊遭遇凍害。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洋薑不如蘿卜、白菜和辣椒等蔬菜般大眾,但還是具有食用價值的,特別適合喜歡吃醃制蔬菜的人群,種植過程要科學合理管理,促進長勢旺盛,提高產量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