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生活打卡季#
一位雪域軍嫂的故事
王志恒
時光吹不散的,是生生不息的她。冬日勁草蒼蒼,盎然迎風,會讓我想起她堅毅的背影。
她是一棵小草,又似一座大山;曾經無數風雨和酷署嚴寒,依然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生活工作在天地間。
她是一位忠厚老實,勤勞樸素的農民;
又是一位性格直爽,鉆研技術的工人;
她誠信友善,尊老愛幼;
她敏事慎言,默默奉獻;
她是一位雪域軍人的傢和避風的港灣,又是兒女們生活的依戀和搖籃。
此去經年,住所旁邊一直屹立著一棵風骨錚錚的玉蘭樹,這便是她穿越時空的回望。有女芝蘭,蕙質蘭心,芝蘭便是她的名字。她生長在陜西渭北白水縣西固鄉中文化一個貧苦農民的傢庭,兄弟姐妹5人,她排行最小,父母都是忠厚老實的農民。父親傅丙森,熱愛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思想進步,擁護黨的方針政策,關心國傢大事。1951年他帶頭送大兒子抗美援朝,保傢衛國。1956年他積極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並光榮加入瞭中國共產黨。解放前和建國初,他利用農閑時間在當地陶瓷廠學技朮,當外差,打短工。他為人處事公道正派,樂善好施,在村上享有較高威望;母親操持傢務,勤勞樸實,賢惠善良。
受傢庭的熏陶,芝蘭小時候就聰明好學,長著一雙美麗動人的大眼睛。她高小畢業,初中學習一年後因病就休學瞭。常言窮人傢的孩子早當傢。農村婦女能做的針線活計,如縫補拆洗,織佈紡線,耕種管收,傢常飯菜等她仿效母親和鄰居的行動就學會瞭,可謂無師自通。她心靈手巧,不知何時跟誰學會瞭織毛衣,而且買瞭夲書,自學在毛衣上繡花、織字和圖案,並教會瞭不少姐妹。還有農村婚喪嫁娶等禮儀她也是耳熟能詳。
1958年,大躍進興修水利的號角在農村吹響,為瞭引水灌溉良田,她積極報名參加村上的青年突擊隊,奔赴距傢20多公裡地的山區修築“躍進渠“。她與兄弟姐妹們一起挖土方,拉架子車運沙石,從不畏勞累和艱苦環境。在住潮濕窯洞,經受風寒和軍事化生活的磨煉中,由於年輕缺乏保暖經驗,勞動兩年多後不幸患上瞭關節炎,之後在總結評比中受到表彰獎勵,還光榮加入瞭共青團組織。
1960年,經親朋介紹,她與蒲城縣鄰村一青年相識,經相互初步瞭解,便由雙方老人確定瞭未婚關系。1961年8月,她的未婚夫在即將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時,響應祖國號召,棄學從戎,積極報名應征入伍。回傢告訴她和傢人後,她們全傢都表示同意支持。從此,他(她)們長期分離,她在傢鄉一邊勞動,一邊苦苦等待:他奔赴祖國邊疆雪域高原服役。兩人相隔千山萬水,每年隻能用難得的書信交流,互報平安和思念。由於西藏交通和通信十分困難,加之他所在部隊連年征戰在荒無人煙的邊境地區,長期鉆山溝,住帳篷,居無定所。有時甚至一年隻能通一兩次信。特別是1962年和1963年,因部隊執行中尼邊界勘察警衛任務,接著又執行中印邊境反擊作戰任務,一年內僅和傢中通信一次,而且部隊還要求保宻,不能在傢信中談及作戰事。即使這樣,但報紙上不時有中印交戰的新聞,當時傢鄉有許多傳言,有人說他已光榮,有的說他當瞭官已看不上她,讓她另找對象等。一些親朋好友經常來傢中詢問來信情況。面對此情,她不僅要承受精神上的思念之苦,還要作雙方父母的安慰工作,逢年過節,就去男方傢中看望老人,幫助老人洗衣作飯,排憂解難。不知偷偷哭瞭多少次,流瞭多少淚,寫瞭多少封信,直到63年底接到一封回信後,全傢焦慮情緒才有所緩解。為瞭照顧年邁的老人,她主動放棄參加農村社教等幾次招工機會,並寫信告訴在部隊服役的未婚夫安心工作。上世紀六十年代,一般農村女青年大部分20歲左右都結婚成傢。即便是對象在部隊的內地軍人,有的服役兩年後也可因事請假探親或完婚。可西藏邊防軍人因交通困難,路途遙遠,環境惡劣,隻有在超期服役(即3年後)後才因特殊情況可個別請假。至於女方去部隊探親那更是瞭瞭無幾,困難重重。就這樣,一個桃李年華,胸懷理想和美好願望的女青年,隻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盼望等待,等待她的未婚夫平安歸來,盼望幸福生活夢想成真。這一等,一下等瞭六年,她已是25歲的大齡青年,已是連級幹部的他,才第一次從部隊探親回到闊別已久的傢鄉。
有情人終成眷屬。1966年,經部隊組織批準,在雙方老人和親朋好友的祝賀見證下,芝蘭和她的另一半,在傢鄉上王鎮一個小飯館舉行瞭簡單的結婚儀式。婚後一個多月,她愛人便假滿歸隊。1967年,她(他)們的大女兒出生,她在傢一邊參加集體勞動;一邊孝敬公婆,撫育兒女。67年夏收時,她在碾麥場堆磊麥草,不幸被吊落的木杠桿(磊麥草用的杠桿斷落,長約6米,重30多斤)軋傷頭部,因失血過多昏迷,在醫院搶救瞭一天一夜才蘇醒過來,真是死裡逃生。當時大女兒剛過百天,嗷嗷待哺。老人都已年過花甲,需人照看,多虧兄弟姐妹幫忙,料理傢務,照管孩子;生產隊左鄰右舍送醫慰問救治,才使傢中渡過難關,她的傷情迅速康復,但仍因腦震蕩留下瞭頭痛的後遺癥。此事發生後,父母不讓告訴在西藏服役的兒子,怕影響他的工作。直到兩年後她愛人第二次休假回傢才知道情況。
她愛人在西藏邊防部隊服役20多年,他(她)們一傢聚少離多,他先後回傢6次,累計相聚一年多,共養育瞭四個兒女。那時西藏軍隊幹部休假,規定在崗工作2至3年後才能輪休一次,假期90天。傢屬隨軍因部隊居無定所,1970年前無條件安排。因此,料理傢務,孝敬老人,撫育兒女的重擔大部分都落在軍嫂一人身上。傢中若有年輕父母照看孩子,軍嫂負擔還能減輕一些,若無人分擔,那就困難重重。在城市生活的可能會好一些,在農村居住的更困難。那時農村一無托兒所幼兒園,二無設施完備的醫院,且交通不便。軍人傢中老人的衣食住行,孩子的教育和吃喝拉撒睡等,全靠軍嫂料理。她們管瞭老的管小的,忙瞭傢中忙地裡,計劃吃的想穿的,春夏秋冬忙到頭。恰似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更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負重牛。
1972年,大兒子已兩歲多,當時無人看管,她要下地勞動,就把兒子用繩拴在炕頭,並在旁邊備瞭些糖果等。結果兒子睡醒後拉肚子從炕上掉下來,將頭摔破,差點釀成大禍。還有一次她因感冒咳嗽一個多月未愈,她抱著孩子曾在去看病的路上暈倒,後在三姐的扶助下得到救治。盡管她遇到無數病疼和困難,但從不告訴在雪域邊關工作的愛人,而是自已默默的克服和堅持。當她愛人知情後問她時,她隻笑著說瞭一句話:"都過去瞭,告訴你你也回不來”。話雖少,但情真意切,生動再現你守護在嬰兒的搖藍邊,我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
1972年,為瞭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她被批準隨軍,從此不再下地勞作,傢中生活有所好轉。1974年,她聯系瞭3個戰友的傢屬,在戰友們的多方幫助下,不遠萬裡,行程28天,不辭勞苦帶著兩個孩子,沿川藏線進藏。一路上克服高山反應,泥石流,山體塌方等千難萬險去部隊探親。試圖為軍隊和西藏建設作出貢獻,但由於心臟病的困擾和孩子上學問題無法解訣,在部隊待瞭幾個月後不得不返回傢鄉,繼續過“牛郎織女”的生活。一個拖著病體,撫育四個孩子成長,同時照看老人的軍嫂,需要付出多少心力、體力、財力和耐力?有誰計算過?無人知曉!而她卻憑著一顆支持愛人戌邊衛國的紅心和非凡的毅力,支撐這個小傢一片天平安度過15年。
1980年,她和孩子們隨軍去新疆部隊生活,夲應安享豐衣足食的生活,休息養病。可她是個閑不住的人,當幾個孩子去學校上學讀書時,她響應部隊號召,積極參加部隊修建營房搬運磚瓦的勞動,之後又去街道縫紉社工作。她幹一行,愛一行,從不拈輕怕重,叫苦叫累,受到部隊領導和傢屬們好評。
1982年,她隨愛人由部隊轉業回到陜西農科院,先後在院後勤處幼兒園、陜西省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室和開發科工作。不論走到那裡,她都能敬業愛崗,克服困難,埋頭苦幹。在幼兒園時,她視所有兒童為已出,管護孩子細緻周到;在玉米室工作時,她和同事們起早貪黑,一同下地,套袋授粉,記載試驗,工作井井有條。一次有個玉米專傢問她是那個學校畢業?她笑著回答是"傢裡蹲大學畢業",引得大傢一片笑聲。男同志有時搬麻袋,拉架子車,她也幫手幫腳,共同完成任務。在與大傢相處中她一貫心平氣和,低調作人,和諧共濟。她從不惹事生非,評頭論足。有的同志初次遇見她,感覺她清高,不茍言笑。實際上她是個表面冷淡,心底善良,頗有主見,不善言談的人。一次單位一位職工找她愛人辦事,提瞭好多禮品來傢中,被她拒之門外,並要求去辦公室談公事。她愛人擔任處級領導幹部20多年,兩袖清風,一塵不染,連年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與她這個賢內助無私奉獻是分不開的。她的四個孩子,在她言傳身教和點滴影響下,兩個20歲前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女兒15歲就考上軍校。兩個孩子獲得碩士學位,一個獲陜西省第六批學科帶頭人。孩子們都學有所成,自力自強,安居樂業。而且都是單位的業務骨幹,在各自的崗位上忠於職守,務實敬業,誠信待人,奮發圖強,在單位和同事中獲得良好的口碑。
長期的超負荷運轉,使她積勞成疾,心力透支,病魔纏身,不幸英年早逝。
而玉蘭花一直年年歲歲盛開,旦逢花香輕輕拍打我們的鼻息,親人們仿佛又看到瞭那雙明媚動人的大眼睛。
那雙眼睛,那些故事,給親友和孩子們留下瞭永遠的懷念,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註: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王志恒:陜西蒲城人,畢業於西安工業學院。1961年入伍,在部隊服役22年,歷任班排長,幹事,股長,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過藏北平叛,中印反擊戰和中尼邊界勘察定界,多次受獎評五好戰士。1982年轉業到陜西農科院,後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工作,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