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質保到期,2000萬新能源車的十字路口

2000 萬新能源車 “大考” 將至

曾記否,上汽集團穩坐國內汽車銷量頭把交椅長達 18 年,然而時過境遷,比亞迪強勢崛起,開啟瞭新能源車的嶄新時代。今年 7 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連續 5 個月突破 50% 大關,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更是大膽預測,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反超燃油車已是板上釘釘,最晚於二季度便可實現。

但在這一片繁榮的背後,最早一批新能源車主卻悄然迎來瞭他們的 “至暗時刻”—— 電車的首次正常報廢。回首 2016 年,工信部等部委一紙規定,要求乘用車生產企業為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提供至少八年或 12 萬公裡的質保(先到為準)。如今,時光流轉,上險數據顯示,具備八年電池質保的新能源汽車已達 1950 多萬輛,這意味著一場規模浩大的電池質保到期潮即將洶湧來襲。據估算,2025 年將有 32 萬輛 “脫保” 電車,2028 年這一數字將躍升至 98 萬輛,而到瞭 2032 年,更是會飆升至 720 萬輛。未來短短 8 年,我國動力電池質保到期的新能源車數量將直逼 2000 萬輛,這無疑是一場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嚴峻 “大考”。

新能源車脫保問題,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掀起瞭驚濤駭浪。當電池容量衰減至 60%-80% 時,車輛的動力性能便會大打折扣,難以滿足日常行駛需求。而明年 3 月即將實施的國傢標準《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能檢驗規程》更是明確規定,當動力蓄電池的容量保持率低於 40%,即電池容量衰減超過 60% 時,車輛可能無法通過年檢。此時,更換電池似乎成為瞭車主們的唯一選擇,然而,現實卻給瞭他們沉重一擊。多位車主無奈地表示,更換電池的費用動輒高達車價的三分之一左右。以購車價 28 萬元 - 30 萬元的車輛為例,換電成本約為 8 萬元 - 10 萬元,這對於任何一位車主來說,都是一筆難以承受的巨額開支。

市面上各品牌的換電價格也令人咋舌。某品牌換電池包的價格在 5 萬元左右,而其純電版本的起售價僅為 10.98 萬元,換電費用幾乎等同於半臺車的價格;還有的品牌換電池費用約為 19.9 萬元,而該車在二手車市場的平均售價僅在 17 萬元 - 23 萬元之間,換電成本甚至超過瞭車輛的二手市場價格。盡管部分車企推出瞭電池終身質保政策,但這些政策往往附加瞭諸多苛刻條件,如首任車主不過戶、一年內行駛裡程不超過三萬公裡、不做營運車使用、必須在正規 4S 店做養護等等,能真正享受到這些政策福利的車主少之又少。

在換電成本的重壓之下,許多 “脫保期” 的新能源車主不得不選擇置換新車。媒體報道顯示,不少車主索性直接以舊換新,購買新車。正如新購車一年多的新能源車主馬飛所言:“未來脫保後,我選擇直接換新車,因為二手殘值已經很低瞭,再加上 8 年後的電車,產品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然而,這種無奈之舉背後,是新能源汽車行業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

車主的兩難抉擇

(一)換電成本之殤

為何新能源汽車的換電成本如此之高?這背後有著諸多復雜因素。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指出,各車企自行研發的電池管理系統(BMS)差異較大,且中間環節繁雜,加上企業與 4S 店的利潤、工時費等層層疊加,使得換電成本居高不下。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大多采用一體化電池設計,這對 BMS 的要求極高,而不同車企的 BMS 互不兼容,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進一步阻礙瞭電池成本的降低。據張翔分析,隨著電池技術的發展,以往的低壓電池逐漸被高電壓電池所取代,老電池停產,導致換電時的成本自然增加。

(二)維保難題

除瞭換電成本,新能源車的維保問題也讓車主們頭疼不已。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表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雖少,日常維修保養費用相對較低,但一旦涉及核心零部件的維修保養,費用便會大幅攀升。與燃油車相比,電車沒有發動機和變速箱,無需頻繁更換機油、濾清器等部件,日常保養主要集中在檢查電池組、電機、高壓線路等,費用在 400-800 元左右,而燃油車進行一次常規保養費用平均在 600-2000 元不等。然而,在核心設備方面,新能源車的電池占整車成本較高,中保研數據顯示,在采樣的 59 款純電新能源車型中,動力電池包單件零整比均值為 50.96%,20 萬元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包的維修價格超過 10 萬元,而燃油車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部件在正常保養下,使用 10 年或 20 萬公裡以上時,也常常無需更換,即使更換,成本也相對較低。

新能源車的雷達和智能模塊成本也不容忽視。一臺激光雷達維修費動輒近萬元,稍有嚴重的碰撞事故,更換保險杠、前端模塊總成,加上工時費和拆裝費,維修花費便高達數萬元。豪華新能源汽車更是如此,許多品牌采用一體壓鑄鋁合金車身,碰撞後鋁材質無法通過鈑金修復,隻能更換,價格極為昂貴。由此可見,在小修小補方面,燃油車花費高於新能源車,但在大修大換時,新能源車的成本則遠超燃油車,這也直接反映在新能源車險中價格高、出險率高、賠付率高的問題上。

多管齊下謀出路

(一)車企的應對策略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車企也在積極探尋應對之策。年初,部分車企推出瞭新的電池租用服務方案,通過降低電池租用價格,有效減輕瞭電車的折舊成本,為車主們提供瞭一種更為經濟實惠的選擇。11 月底,又有車企宣佈,對於電池健康度低於 80% 的用戶,將免費為其更換電池,這一舉措無疑給那些為電池衰減問題而憂心忡忡的車主們吃下瞭一顆 “定心丸”。然而,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部分車主的壓力,但對於整個即將到來的 2000 萬輛新能源車的 “脫保大軍” 來說,還遠遠不夠。

(二)技術突破的希望

許多人將目光投向瞭技術突破,期望固態電池等新技術能夠成為解決問題的 “金鑰匙”。固態電池憑借其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高安全性等諸多優勢,被認為是未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發展方向。據行業咨詢機構高工鋰電發佈的數據顯示,1-7 月,固態電池新增產能已超 142GWh,共涉及投資總金額超 644 億元,各大電池企業和資本市場紛紛聚焦於此,足見其潛力巨大。

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固態電池在短期內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較低。南都電源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明確表示,從技術上看固態電池雖具備規模化生產的能力,但整個行業的規模化、產業化需要產業鏈上下遊共同協作發力,而且產品驗證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在業內人士眼中,固態電池短期內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主要受制於材料界面、工藝等多方面的技術限制。盡管如此,我們仍應看到,技術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和技術的不斷迭代,固態電池有望在未來逐步走向成熟,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三)政策監管的力量

在這場新能源汽車的 “大考” 中,政策監管的力量不可或缺。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提出瞭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如 “換電芯而非整塊電池也是一種節省成本的方式,因為大多數電動汽車由上千塊電芯組成,保留好電芯、換掉差電芯可降低成本”,以及 “國傢應規定過保汽車的整車企業對老車主換電必須限價,同等續航裡程的電池應按市場價格銷售,以保障老消費者利益,這需要政府部門監管。對於破產或倒閉的新能源車企,應建立追溯機制,由生產電芯的電池廠負責”。這些建議若能得到有效實施,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車主們的換電成本壓力,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2024 年即將落下帷幕,距離 2027 年近百萬輛脫保新能源車的關鍵時刻僅剩下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車企之間的競爭必將愈發激烈。在這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如何解決好 2000 萬新能源車的電池質保到期問題,不僅關系到廣大車主的切身利益,更是關乎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否持續、穩健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期待著車企、科研人員以及政府監管部門能夠攜手共進,共同攻克這一難關,讓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未來的道路上繼續煥發出勃勃生機,為全球綠色出行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展望

盡管新能源汽車面臨電池質保到期、換電成本高、維保難等問題,但不能忽視其在環保、能源轉型、智能科技融合等方面的潛力與意義。

從環保看,其廣泛應用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全球變暖。能源轉型上,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能源轉變,降低對石油依賴,增強能源供應安全性與穩定性。

技術進步中,電池技術創新是關鍵,科研人員努力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壽命,縮短充電時間、降低成本,固態、鈉離子等新型電池有希望。同時,智能網聯技術讓新能源汽車更智能,自動駕駛、車聯網提升駕駛便利性與安全性,汽車向智能移動終端演變。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各方努力。政府應加大支持,完善政策法規,監管電池回收利用,推動回收產業發展,鼓勵企業研發,突破技術瓶頸,加大充電設施投入,優化充電樁佈局。車企要擔責,誠信經營,保障消費者權益,優化產品與售後。消費者購車要理性謹慎,瞭解車輛性能、續航、電池壽命、售後等信息,避免跟風,明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