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後,西安很難再成為首都?其中有個致命原因

我國有著輝煌的5000年歷史和文明,無論是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古城長安似乎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因為有黃河的存在,長安是中華文明孕育的開始,也是重要的發源地,而在走入封建社會之後,長安的地位更加重要。

現在的西安是著名的13朝古都,也是唯一一個入選世界四大古都的城市,現在的西安是西北重要的戰略樞紐,遙望古代的長安,早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時候,就被設立為首都,後續更是歷代大一統王朝建都的熱門。

從漢朝到隋朝,再到後來的大唐盛世局面,長安見證瞭許多政權的興衰,最繁華的時刻車水馬龍。

真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但似乎唐朝之後的封建王朝,就很少選擇在長安建立都城瞭,深挖其中的信息,會發現一個致命原因。

歷史的選擇

說起長安城的優勢,西漢時期最有發言權,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建都咸陽,當時的長安城也屬於咸陽管理,所以也等同於將都城選在瞭長安地區。

隻不過由於秦朝僅僅存在瞭14年,所以對長安城的影響比較小,真正踐行和使用長安城文化的其實是後續建立的漢朝。

西漢時期的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長達5年的楚漢之爭後,獲得勝利的漢高祖劉邦決心建都長安,此時他已經意識到,都城是一個國傢和政權的門面,所以在早期恢復生產力的同時,對首都長安進行瞭很長時間的建造和修繕。

畢竟在早年的時候,這裡遭遇瞭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項羽攻入長安之後,其兵馬對城池的破壞,這些都需要進行改善,隨著西漢進入興盛的局面,整個長安城也迎來瞭自己建設的輝煌時刻,城建規模在西漢時期得到瞭進一步擴大,佈局上也十分有講究。

具體來看,西漢時期的長安城建設其實受到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他們的思想比較封建保守,包括帝王在內的認知范圍都比較淺薄,受制於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當時的人們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很難形成準確的認知,在觀念上依然受到瞭怪力亂神的束縛。

所以在秦漢時期,長安城基本變成瞭一個有帝王權威象征的首都,城池本身都在體現著天人合一與君權天授的觀念,這些略帶封建迷信色彩和加持的特殊情況在當時無法避免,畢竟所處的環境相對現在來說十分落後,也是長安城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漢朝的長安原本位於關中渭水南岸,這是一個小地方,畢竟在此之前隸屬於咸陽,長安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建築規模,按照漢高祖劉邦的想法,原本擬定的是建都洛陽。

但最終群臣卻建議定都長安,並指出瞭這裡獨特的優勢,“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這裡可以明顯看出,群臣都認為長安城具有明顯的戰略防禦優勢,各有秦嶺和黃河這樣的天險存在,縱使敵軍有百萬之眾也難以攻破。

不僅如此,還有人表示“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 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特別強調瞭因為秦朝,而讓長安地區擁有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如果在這裡建立都城,就可以繼承秦朝所有的優勢。

還有就是強調瞭天人合一的觀點,雖然秦朝兩任皇帝之後就滅亡,但主要原因是暴政,其實向前看,還有定都於此處存在四百餘年的周王朝,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隻有在長安地區定都,才算是繼承前人正統。

“天”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政治意象,一般具有自然道德和神靈的三重屬性,是賦予君主治理國傢萬民的重要能力,在西漢時期,也是樹立王朝統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據,君王更是上天在人間的代理人,所以對居住之地的選擇應當具有一定的順承作用。

觀念淡化的致命性

之所以在唐朝之後,基本沒有朝代選擇在長安建都,主要是因為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之中,這種天人合一和君權天授的觀念被充分淡化,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司馬昭當街弒君之後,這種天人感應的權威和合法性就已經受到瞭質疑。

尤其是在唐朝末年,伴隨著多處叛亂戰爭的爆發,所謂的“上天代理人”的說法更是變成瞭一個笑話,從唐朝末年帝王的狼狽狀況就可以看出來。

首先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唐朝的長安城輕易被攻破,身為皇帝的唐玄宗被迫出逃,後來更是叛亂不斷,唐昭宗雖然身處長安,但卻是一個傀儡皇帝,被割據勢力四處劫掠,最後甚至被朱溫叛賊連同所有貴族殺死並拋屍。

唐朝時期皇帝的遭遇讓皇帝的神聖性變成瞭笑話,長安城原本的權威也自然不復存在,後續建立王朝的人開始逐漸意識到,所謂的天人感應和都城選擇都是後話,隻要手中握有兵權,隻要能夠掌握朝政,自己就是天下正統。

和都城建立在哪裡並無關系,這才有瞭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混亂時期,盤踞在中原的各方勢力,隻要手握兵權都會選擇稱帝,長安城也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所以說歷史因素所導致的觀念革新,其實是唐朝之後人們不再選擇長安作為首都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涉及文化層面的因素隻是其中之一,但它卻非常致命,畢竟是思想上的轉變。

環境問題的變化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歷史發展進程中長安城的環境變化,畢竟有上千年的都城歷史,對於城市本身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消耗,從後續的經驗來看,之所以在唐朝之後不再選擇長安作為都城,主要是因為前期對這裡的消耗太大,造成瞭一種後人無知人可用的尷尬局面。

從秦始皇在這裡建立都城開始,各種大型建造工程就沒有停止過,從長城的修建到陵墓的挖掘,再到後續即可穿戴宮殿的修築,即使到瞭現在,西安城區的地鐵修建動不動就會遇到古墓,這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自然是一個寶貴的財富,但對於古代社會人們來說,就是一種生態系統的極大破壞。

近千年的開采和過度利用,讓唐朝之後的長安城各種資源幾乎枯竭,部分朝代的建築所需用材料,竟然是從其他地區運送而來,長安本身變成瞭一個政治性場所。

早從秦朝開始,這裡就被不斷利用開采,政權更替進行破壞,新政權成立之後要繼續重建,然後改朝換代再次被破壞,生生不息,周而復始,對長安城的消耗太大,所以在唐朝之後,這裡已經基本失去瞭該有的利用價值。

糧食供應問題

古人講究一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為首都長安,自身食供應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長安城位於關中平原地區,又具備黃河這樣的天然優勢,秦漢時期自然不用擔心糧食供應問題,畢竟當時還處於封建社會發展前期,即使是都城的人口密度也沒有那麼多。

但伴隨後來的社會進步,古人的平均年齡開始逐漸延長,人口密度也逐漸增大,尤其是長安的城建越來越好,在很多繁榮的時期都發展成為十分熱門的人類聚居區。

比如在漢武帝的大一統時期,隋朝的開皇之治情況下,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之中,長安城的人口一度瘋狂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糧食供應就面對著巨大壓力,長安雖然有一定的生產能力,但根本無法滿足人口增長的趨勢。

在唐朝時期,已經出現瞭貴族前往其他地區的做法,安史之亂之中的唐玄宗也曾拋棄長安,選擇入蜀避禍,都填飽肚子都得不到滿足之時,長安城的戰略地位就會進一步下滑,尤其是在遭到重大破壞後,想要恢復總需要更長的時間。

但歷史的發展是不會停下腳步的,後續的王朝總會選擇更加具有優勢的地方作為首都,例如靠近南方的洛陽,可以作為糧食的中轉站,並且交通十分方便,以此來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另外人們還看到瞭戰略價值的轉變,在唐朝之後,中原地區的周邊勢力發生瞭極大的變化,中原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急劇惡化,尤其是伴隨唐朝的災難爆發,很多少數民族都借此機會進入中原,發展自己的勢力。

它們在蠶食周邊土地的同時,也逐漸對長安形成瞭一種包圍的趨勢,要知道此前的地理位置優勢,都是在假設少數民族不會入侵的情況下,如今大局面發生改變,長安城的軍事優勢也不復存在。

所以說古人選擇都城的基本要素,也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當一個地區原有的優勢喪失之後,作為統治者也會去尋找更加適合建都的地區和城市。

參考文獻

[1]陳波.漢長安城遺址文化解析與西安打造世界人文之都的意義[J].中原文學,2024,(42):24-26.

[2]高明.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惡”字考[J].出土文獻,2024,(03):121-129+173.

[3]解銘威,王子悅,強毅.環境變遷視角下唐長安的衰落[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合肥市人民政府.美麗中國,共建共治共享——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5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24:9.DOI:10.26914/c.cnkihy.2024.03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