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軍打仗,陣列裡總是出現很多的旗。最早是古人對各種猛獸,或神獸有崇拜信念,將這些形象畫在佈上,以求意念達成,也就是旗的初始。
之後將一些數字、圖形、文字、甚至八卦圖形畫在佈上,便稱為幟。但隨著時間的改變,兩者又合二為一,統稱為旗幟。古代兵陣裡的旗幟,絕對不是為瞭好看,或區分敵我那麼簡單,在當時有極其現實的作用,特別是在行軍打仗時。

八旗屬旗(四正,四鑲)
具體到八旗兵裡,除瞭表示自己旗屬的兵旗之外,還有其它的,簡單的說一下:
纛旗(帥旗)
在古代對陣後,首先要知道彼此是誰?便會在中軍議事大營門口,豎起高大桅桿,頂部有一團毛質球,就像帽子一樣。橫梁掛有一面很大的旗,上面寫著國號。比如:秦、宋、明等等。這個旗子叫“纛”(念:到), 也稱為大纛,或者帥旗。

帥旗隻有一面,顏色不一定,但面積比別的旗要大的多。很遠的地方都能一眼看到,主打一個很容易識別。需要說明一下:雖然也叫帥旗,跟元帥姓什麼,沒有任何關系,兩者不要搞混。也不是表示皇帝,皇帝有專用的皇旗。

大纛旗所起的作用,就是告知對方,自己是誰。同時也告知己方士兵,主帥在哪裡。比如:十萬人休息,紮下營盤後,帳篷挨著帳篷,方圓多少裡地,全是帳篷。有事需要上報,或者集結將領,都不知道中軍大帳在哪。這時纛旗樹起,就能一眼看到,相當於路標的性質。清代的纛旗,高約8米,寬度約6米,確實不小。

這裡稍微插一句:不要幻想偷襲中軍大營,古人不是傻子。紮營盤時,會經過細心的選擇。在史書上記載偷營成功的,是小概率的小概率。要是能輕易實現,那古代打仗倒是方便,史書也不必專門寫上一段瞭。
牙旗
在古例,官署稱為牙門,後改為衙門。下屬參見主帥叫牙參,所統領的下屬叫牙將,衛隊叫牙隊,而衛隊裡的兵叫牙兵。所以這個旗叫牙旗,也有叫將旗的,這個就是一般理解中的帥旗。
因為旗竿上的裝飾,一般是用有象牙,象征著力量,是主帥所用。上面寫著主帥的姓氏,比如:王,李,趙等等。或者所在部的類型,比如:前鋒營,驍騎營等等。作用就是告訴所有人,統領者是誰,或者所在部是哪一部分。
牙旗一般樹立在主帥居住帳篷的門口,這個門被稱為軍門。到瞭明代變為對高級將領,比如總督、巡撫的代稱。也是清代對提督,或總兵的尊稱。

號旗
在明清兩代,一般為長方形。至於顏色不一定,也有可能是臨時決定。比如:公元前204年,韓信率軍在井陘口與趙軍對峙。韓信派出的二千漢軍,每人帶有多桿紅色號旗,趁亂偷襲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號旗。使得趙兵誤以為大營被占,直接潰退。
所以號旗的作用,是讓士兵區分敵我,而將領指揮時,通過號旗的數量和位置,判斷推進的速度,戰場的變化,甚至傷亡數量,以便調整部署。
幡旗(信幡)
這個旗是代表皇帝的旗,晉朝之後,也逐漸用來代表將帥的職位,一般畫有動物。比如:黃旗並畫有龍,用來代表皇帝親征。再比如:畫有麒麟旗,主將至少是一品,職位是大將軍或者領侍衛內大臣。如果畫的是白虎,主將一般是前鋒參領。

明《出警入蹕圖》圖中就是幡旗
這裡要說明一下,清代的白虎或虎幡旗是表示主將個人,而飛虎旗是表示某部,這是不一樣的。
比如清代的紅色紗繡雲紋飛虎旗。飛虎旗是清軍駐防所用旗。根據雍正《朱批諭旨》記載,雍正曾下令,將福建駐防的月心素纛改為飛虎纛,實際就是幡旗。
五方旗
這種旗幟很早就有,具體到清代的五方旗,是指分別用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做底的旗,用以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所以叫五方旗。目的除瞭用調動士兵外,也用於士兵混戰時辨別方向。

女真五方旗
明代之前,也有五方旗。但是區別隻是圖案,分別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黃龍表示東西南北中,到瞭明代簡化成素顏色。小說《水滸傳》第109回寫到:“敲金邊,出五方旗,放大炮,掌號儹行營,各各擺陣出戰。”從中看出五方旗的作用。
清代還有很多種旗,令旗,腰旗,陣旗等等,在調度進退方式上,還有號角,鑼音,鼓點,就不細說瞭。
明人摹宋繪《胡笳十八拍》, 圖中為明代五方旗

總之,這些旗所起的作用,是讓士兵能知道自己的部隊主帥在戰場什麼地方,便於集中。根據不同的旗,采取不同的戰術。沒有這些東西,會跑得暈頭轉向,迷瞭路。
古代通訊水平低,旗就是號令,所以古代士兵,認旗和聽號角個、鼓聲、鑼音一個很重要的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