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總失敗?您可能沒讀懂身體的饑餓密碼!

  在追求健康減重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饑餓感。饑餓感似乎是一種簡單的生理需求,但其實背後隱藏著復雜的機制。那麼,我們該如何辨別自己的饑餓感來自哪裡,又該如何科學應對呢?

腦性饑餓

  大腦是食欲調節的中心。當血糖水平下降時,大腦會通過釋放特定的激素(如饑餓素)來發出信號,促使我們進食。而在進食後,瘦素和胰島素的分泌增加,從而抑制食欲。然而,在現代生活中,由於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很多人容易出現調控食欲的激素失衡,進而導致食欲異常亢進。與此同時,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也會影響我們的食欲,使我們對食物產生渴望。如果這些信號失衡,也可能導致我們頻繁感到饑餓,從而增加食物的攝入量。

  應對方法

  規律飲食是關鍵。每天按時進食三餐,避免血糖大幅波動。選擇高膳食纖維、高優質蛋白的食物,如燕麥、蔬菜、雞胸肉和魚蝦等食物能提供持久的飽腹感。同時,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有時身體會將口渴誤認為饑餓。此外,適當運動和充足睡眠有助於調節激素水平,減少饑餓感。

胃腸型饑餓

  有些胃腸疾病,如胃潰瘍或慢性胃炎,可能會使患者產生持續的饑餓感,盡管實際上他們的身體並不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瞭解自己的胃腸健康狀況,及時就醫,保持胃腸道健康是抑制食欲的重要一步。

  應對方法

  如果懷疑是胃腸疾病導致的饑餓感,應及時就醫檢查,例如進行胃鏡檢查等。飲食上,應避免辛辣、油膩食物,選擇溫和、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過度饑餓或過飽。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壓力過大,這有助於改善胃腸功能。

情緒性饑餓

  許多人在壓力大、焦慮或抑鬱時,容易通過進食來緩解情緒,這種現象被稱為情緒性饑餓。此時,食物不僅僅是生理需求的滿足,更成為情緒的寄托。

  應對方法

  如果是情緒導致的饑餓,應嘗試找出導致情緒的根源,如壓力、焦慮或孤獨等。找到替代行為來緩解情緒,如散步、聽音樂、寫日記或與朋友聊天。如果情緒問題較為嚴重,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通過專業的心理疏導來解決情緒性饑餓的問題。

低基礎代謝導致饑餓

  一些人由於基礎代謝率低,身體消耗能量的能力較弱,即使攝入的食物量正常,也可能出現體重增加的現象。這部分人群在減肥時,可能會發現食欲控制更加困難,因為他們的身體習慣於儲存能量,而非消耗能量。

  應對方法

  增加身體活動是提高基礎代謝率的有效方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有氧運動,並結合力量訓練。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增加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攝入。保證每晚7小時左右的高質量睡眠,因為睡眠不足會影響激素平衡,導致饑餓感增加。

(來源: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