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傢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及多方媒體報道,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擬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巴拿馬港口等43個港口業務的交易,將面臨中國的反壟斷審查。
3月28日晚間,國傢市場監管總局官網發文,針對4月2日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0001.HK,下稱“長江和記”)將與貝萊德簽署巴拿馬港口的交易協議,該局反壟斷執法二司負責人在回答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註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這也意味著官方公開承認將對李嘉誠旗下企業與美國財團的港口交易出手。這對於李氏傢族企業無異於一記重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如果跨國交易構成經營者集中,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達到申報標準,則該交易需要向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即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進行申報,經批準後方可實施。目前,官方並沒有透露上述港口交易是否申報過。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鄧志松接受法新社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反壟斷法可以適用於其國境以外的地區,這與美國和歐盟的情況類似。一旦交易達到中國的申報門檻,即使交易發生在國外,隻要相關方在中國大陸有實質性業務,就需要進行申報。他補充說,未申報的公司可能會被罰款,最高可達其前一年營業收入的10%。

據美國國務院官網消息,針對中國大陸市場監管總局將對長和出售巴拿馬港口采取反壟斷調查,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記者問美方對這一舉措有何反應?發言人佈魯斯說:“我們註意到中國所發表的意見。他們對這次收購行動表達不滿,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這將降低他們對巴拿馬運河地區的控制權”。
美國官方非常坦率地點出瞭李嘉誠旗下企業港口交易的地緣政治意義,這對於中國內部否認這宗交易與國傢安全有關的那一部分人來說,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另據港媒《星島頭條》3月28日報道,接近長和集團高層消息人士透露,長和下星期不會簽訂任何關於出售巴拿馬港口的協議。這也意味著此前報道的長和原定4月2日前簽訂最終協議,將不會發生。
香港《南華早報》獲悉,4月2日並不是“真正的最後期限”,而隻是一個可以簽署協議的“最早日期”。沒有跡象表明該交易已被取消,由於交易的復雜性,重要細節尚未確定。
據香港《南華早報》早前報道,據消息人士26日透露,港府在3月4日意外得知長和集團將向美方出售其所有海外港口業務後,立即與該公司取得瞭聯系。一位來自港府方面的消息人士表示:“雙方此後一直保持聯系,試圖尋找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傢超18日在行政會議會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則稱,社會對該事件的關切值得重視,港府已經要求外國政府為香港企業提供公平營商環境、反對使用脅迫手段。李傢超最後表示: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要求,港府會依法依規處理。
有法律和政治界的分析人士表示,長和集團陷入瞭一種自己造成的兩難境地,在當前的國際局勢大背景下,無論選擇退出交易還是繼續推進交易,都無法全身而退。退出交易可能會代價高昂,並帶來嚴重的政治影響,遭遇美方堅決打壓;而繼續推進出售,則對公司和國傢造成損失。
受此影響,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長江基建集團、電能實業、長實集團四傢公司市值蒸發超過781億港元。不少不滿李嘉誠公司港口交易的內地網友卻說蒸發得太少瞭。如果李嘉誠及其幾個兒子能夠想到港口交易會出現進退兩難情況以致造成公司市值蒸發,還會不會如此匆忙地向美國財團一口氣就出售43個港口瞭呢?
在中美對抗如此激烈、敵方頭目特朗普明確將收購港口當作與中國爭奪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前提下,要說李嘉誠及其手下沒有考慮到向中國的敵人出售戰略資產會引發國傢的反制,這誰也不會相信。同理,他應該也會考慮到如果不出售港口同樣會引發美國的打壓。
隻不過,他們應該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認為美國的打壓造成的後果可能會遠遠大於中國的反制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才會急匆匆地公開宣佈向美國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的經營權。至於這宗交易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不利影響,恐怕不是李嘉誠他們的考慮重點。
或許正因為他們對後一點考慮得太少、太不仔細或者太不上心,所以低估瞭他們出售港口的行為帶給中國的傷害,進而低估瞭中國對港口交易采取反制措施的力度,以及這種反制帶給李嘉誠自己的企業損害的程度。這有可能構成李嘉誠旗下企業迄今為止最罕見的戰略誤判,並有可能帶來最重大的經濟損失。
衛來從去年底以來就是一直關註著美國對中國造船業、海運業策劃打壓的進程。如今特朗普政府已經提出瞭一系列打擊措施,其中對中國造船舶或者中國海運公司擁有的船舶停靠美國港口每次收取50到150萬元的停靠費,僅這一項就會給全球海運企業每年帶來200億美元的成本,日本媒體擔心此舉恐引發貿易的混亂與停滯。
事實上,上述收費行為同樣會傷害到美國自己的海運企業,因為他們的船隊裡有大批中國造船舶。在這幾天美國舉行的上述打壓措施的聽證會上,美國海運企業已經提出瞭大量反對意見。
特朗普為瞭遏制中國已經到瞭連美國自己的海運企業的利益也不顧的喪心病狂程度,如果美國財團一旦獲得瞭李嘉誠旗下全球43個港口的控制權,他肯定會用來制約中國的海運業,比如收取額外的停靠費、拖延裝卸貨時間等等,這不僅會損害中國海運企業的經濟利益,還將遏制中國外貿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麻煩。
中國官方對於李嘉誠旗下企業賣港口給美國的後果預估的嚴重性,將左右官方反制措施的輕重。當然,官方的反制也肯定會依法依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據反壟斷法》,市場監管總局可以依法審查那些可能對中國市場競爭產生重大影響的案件。在李嘉誠港口交易中,由於航運和進出口的地域市場是全球市場,中國市場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全球市場競爭受影響,那麼中國市場必然受到影響。
如果市場監管總局經審查認為,長江和記與貝萊德的交易影響中國相關市場的公平競爭,就可以采取“附條件批準交易”或者“禁止交易”等反壟斷措施。一旦這些措施成真,賣不成港口的李嘉誠勢必遭到美方的回擊。同時得罪中美兩個大國,或許會讓李嘉誠遭遇經商以來的最大失敗,成為李氏傢族企業的滑鐵盧。
(綜合新華社、彭博社、觀察者網、財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