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犬鎖城!契丹犬如何擊敗五萬後唐兵?又為何改變瞭北宋的格局?

一般認為,狗被人類馴化的時間,至少有1萬5千年。古人將馬、牛、羊、豬和雞加在一起,並稱為“六畜”。可見狗在古人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角色。最直觀的作用,就是看傢護院、狩獵和追蹤。但似乎很少聽到古代軍犬的作用?有沒有依靠軍犬,打贏的戰役?

軍犬顧名思義,是指經過專門訓練,用於執行軍事任務的犬類。主要是偵察、警戒、巡邏等等。這都是狗天生具備的特性,古人當然也知道,也是有著同樣的用途。

比如:漢代有專門訓練的犬,用於追蹤和緊急情況下傳遞文書。就連蒙古西征時,騎兵也攜帶大量的細犬和獒犬,用來護衛營地和看守戰馬,這在《元都丞志》等史料裡,都有記載。

比如:在出土的漢代竹簡《居延漢簡記》裡,記載有漢兵營,設有單獨的兵種“犬卒”,隸屬於斥候(就是偵察),專職是飼養、訓練和使用犬類,用來巡護營地。也有“犬食”的記錄,“出粟二鬥,以食犬”,意思就是說狗食的標準,是一天2鬥小米。可以肯定,至少在漢代,就有瞭專門的軍犬。

比如:明代的《武備志·軍資乘》中記載:“夜則縱犬巡壘,以防奸細。”意思是夜晚巡邏時,要帶著狗放,防止刺探。直接說明瞭在明代軍犬的具體任務,和使用方法。

再比如:在《備穴》一書中記載,“穴壘之中各一狗,狗吠即有人也”。意思是在地道中,每個通道都放一條狗,用來預警地道是否有人。

到瞭唐代,根據《通典·兵志·攻城戰具篇》中記載:固守城池之時,要在城墻每隔30步的地方,懸掛燈籠,燈下要拴有猛犬一隻,防止深夜敵軍偷襲。特地強調“吠之處,需加備脂油火炬。”意思是拴有狗的地方,要多置備火炬,以便聽到聲音方便巡查。

宋代史書《資治通鑒》中也記載:唐末的朱溫,帥軍安營紮寨時,會“設犬鋪、鈴架以絶內外”,也就是畫出軍犬活動的區域,隻要有敵軍,便會群叫,並上前撲咬。

甚至宋代的《武經總要》中,寫有選擇軍犬條件:“擇猛犬,飼以肉糜,增其悍氣”。明確說明必須選擇勇猛的犬類,用肉來喂食,增加狗的彪悍。

古代的衙役捕快,也養有有專門的犬類,用來輔助具體行動。

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專門訓練犬的地方,而且會模擬追蹤現場環境,對狗進行專業的訓練。

漢代的捕快會攜帶細犬,用於在各種復雜地形中追蹤。 甚至在夜間巡查街巷時,也會帶有細犬。

比如:唐代《唐律疏議·斷獄律》中就明確要求:“諸獄皆置犬,以警不虞。”就是各州縣收押之處,須設有犬隻看護,以防逃脫。

比如:北宋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府的捕快,在行動時“縱細犬,循血跡而逐之,百裡不輟”。就是說攜帶細犬,根據血跡追蹤,距離有1百裡之遠。

而且宋代糧倉也會飼養 。在《宋會要輯稿·食貨》中寫到,各州糧倉“每倉蓄犬三頭,夜縱之”用於保護糧倉。

比如: 明代的《宛署雜記》中寫到,負責京城巡查的五城兵馬司捕快,每次夜查都“攜犬巡街”,如果遇有事情就放狗追擊,還特別強調在夜間尤為重要。

比如:清代的 《清稗類鈔》一書中寫到,乾隆朝時曾有大案。捕快“縱犬嗅血衣,犬徑奔兇宅”,最終抓住真兇。

而且在重地,狗也起到重要的防護作用。在清代《宦鄉要則》一書中寫到:衙署銀庫、武庫等重地“門首置犬,夜則縱之巡廊。”意思是,白天將狗拴在大門旁邊的小房裡,到瞭夜晚,就放猛犬在走廊通道中,來回遊走看護。並且設有專門衙役,負責飼養訓練。

甚至在《大清會典事例》明確要求,各州府收押地,須“設犬六隻,晝夜輪值”,連數量和具體的作用,都寫得明明白白。

可以看出,在各個朝代,犬已經是普遍使用。按書中的記載來看,主要是以細犬和獒犬為主,也有其它犬種。

細犬體型修長、四肢纖細,擅長的就是奔跑,追蹤和捕獵,用於夜間巡查。獒犬體型大、兇猛,多用於護衛營地、銀庫、武庫等重地。

那麼古代軍犬在實際作戰中,史書有沒有記載具體的戰例?答案是有的,最有名的就是“晉安寨之戰”。

“晉安寨之戰”在《遼史》和《新五代史》兩本史書中,均有詳細的記載。軍犬在這場大戰中,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代十國時期,當時後唐最後一個皇帝李從珂,對手握重兵的河東節度使(河東大約為現在山西)石敬瑭極為不放心,總想除之而後快。

為此,在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自立。於是這一年的夏天, 李從珂派遣大將張敬達,率6萬後唐兵,圍攻石敬瑭的駐所太原。石敬瑭隻得求助契丹(遼國)皇帝耶律德光,以幽雲十六州做為抵押,換得契丹出兵相助。

當年9月,耶律德光親率5萬騎兵南下太原,將張敬達圍困在太原晉祠鎮南邊的軍鎮晉安寨。史書記載:“會圍晉安寨,置營於晉安之南,長百餘裡,”可以說是,圍得一個水泄不通。

耶律德光沿著晉安寨周邊,修瞭一圈柵欄,在裡面拴有密密麻麻的繩索,並掛上鈴鐺,然後放進瞭上千隻契丹犬(蒙古細狗)來回遊蕩。

隻要後唐兵出城,群狗便上去撕咬狂叫,並觸動鈴鐺響成一片,史書記載:人跬步不能過。而聽到動靜的契丹騎兵,會在響聲處集結。即便有後唐兵僥幸翻過柵欄的,也被契丹騎兵縱馬捕殺。

這在《舊五代史·張敬達傳》也有記載:“部伍多犬,以備警急,營中嘗有夜遁者,出則犬吠鈴動,跬步不能行焉”。 意思是說,契丹兵有太多的犬,也曾嘗試在夜色突圍,隻要稍有動靜,便是狗叫鈴響,搞得後唐兵一步都不能動。

後唐主帥張敬達和5萬多後唐兵,被圍瞭60多天,一個送信的都沒有派出去。

寨中水錢糧絕,隻能殺戰馬為食。從9月到11月底,已無馬可吃。史書記載:“馬萬匹,久之食盡”。戰馬的喪失,使得後唐兵再沒有突圍的可能。最終後唐全軍潰散,主帥張敬達也為本部副招討使楊光遠刺殺。

此時的後唐皇帝李從珂,由於多日沒有收到戰報,也意識到情況有變,親率3萬禁軍救援,但為時已晚。李從珂隻得退守洛陽,契丹兵卻尾隨而至,最後洛陽城破,李從珂隻得自焚,後唐滅亡。

在這一戰中,契丹犬起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幽雲十六州的失去,使得中原無險可守。也使得中原王朝,失去瞭唯一的養馬基地。這讓北宋很難建立起強大的騎兵。而戰馬的缺乏,又導致北宋北伐多次的失敗,改變瞭北宋的格局。

史書中記載的契丹細犬,又叫蒙古細犬,體型高大、嗅覺極其靈敏、奔跑迅捷。特別是在成群攻擊時,戰力極強。

這也是古代軍犬,成功應用的實例。

要說一下:細犬和靈緹不是一個品種。

細犬是本土犬種,西周時就有記錄。後分為山東、秦獫、河北、蒙古(契丹)四種。耳薄、下垂、耳尖鈍圓。忠誠可靠,不親近陌生人。記憶、嗅覺、耐力都好,攻擊性強,能長時間奔跑。既可以用作捕獵犬,也可用作護衛犬。

細犬

靈緹也叫格力犬、大灰狗、意大利靈緹等等,原產埃及。相對於細犬體型較大,肌肉發達,適合高速奔跑。‌‌耳朵‌小而半直立,向後翻折。性格外向、溫順親護衛能力弱,多用作賽犬或陪伴犬。

靈緹

曾有人用兩種犬,測試抓野兔。細犬耐力好,能把野兔累趴下。而靈緹犬如果一開始就追不上野兔,後面更是沒有可能,簡單的說,就是續航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