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動關稅戰,中國面臨的問題非常大,最需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

1

面對美國54%的關稅,中國進行瞭快速反擊,對美國加征瞭34%的關稅,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反制措施,可以說,這次面對美國的關稅戰,中國早有準備,反擊也擊中要害。

於是,懂王慌瞭,也急瞭,7日,他威脅道:如果中國不撤銷關稅反制,那美國將對中國額外加征50%的關稅,總關稅額將達到104%。

這種威脅相當於對中國發“最後通牒”瞭。但中國絲毫不怵。8號,中國商務部強勢回應:美方的訛詐本質,中方絕不接受。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奉陪到底!

實際上,懂王對經濟和政治真的是無知和一竅不通,他以為隨便發個小文,威脅一下,對方就立即束手就擒?如果這樣,那治國也太簡單瞭。

54%的關稅與再加50%,這有很大區別嗎?基本沒有!

實際上,當美國對中國加征54%的關稅的時候,中美貿易已基本上是脫鉤瞭,就算再加50%,隻不過讓這脫鉤脫得更徹底一點。

那麼,中美經濟脫鉤後,對中國經濟到底影響多大呢?一些經濟機構對此也作瞭預測,比如說,會降低中國GDP增長率1.5個百分點等等。

中國對美出口隻剩中國對外出口總額的14.6%瞭,而且這些隻占中國GDP的2.3%,並非對中國經濟的根本沖擊。

但問題是,這隻是中國對美國的直接出口。這些年,我們通過中轉方式(民間說法是澄陽湖螃蟹沾水),向越南、墨西哥等國傢出口,繼而再對美國出口,以規避瞭美國的關稅。所以這次,美國為瞭堵住這條路,也對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傢加瞭高額關稅。

這樣一來,中國對外出口貿易肯定會大受影響。

出口受影響,自然會影響到中國經濟。

2

這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靠的就是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但在後疫情時代,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啞瞭火。

在投資上,國傢一直拒絕大水漫灌,所以,投資對經濟拉動有限。至於消費,這些年來,股市房市掏空瞭國內消費者的錢包而且透支瞭未來的收入,現在就業大減,透支的未來的收入沒有瞭,資產價格又大幅下降,大量中產返貧和很多人處於崩盤的邊緣隨處可見。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哪有錢和動力消費?

所以,現在就剩下出口瞭。

這兩年,出口確實給力。2024年,中國商品貿易順差逼近萬億美元。這麼龐大的順差額,不僅美國不爽,其他國傢也不爽。畢竟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進入到這些國傢,肯定會影響到這些國傢的商品銷售。別人經濟也要發展啊。

正因為如此,懂王這回是鐵瞭心甚至喪心病狂給全世界加關稅,但真實目的,是要打擊中國的出口。

其他國傢為瞭保護自己的經濟發展,面對美國的重稅,他們也開始對中國加關稅。比如越南,這次美國關稅一出,他們立即跟美國提出,願意對美零關稅,同時轉過頭來就對中國加征37%的關稅。

總而言之,這輪關稅戰下來,中國出口肯定是要受影響的。出口受影響瞭,經濟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那麼,中國怎麼辦?

也沒啥好辦法。出口這駕馬車不行瞭,隻能將投資和消費另外兩駕馬車修好,讓他們上路。

問題是,投資這駕馬車即便修好瞭,也跑不快,也跑不穩。為什麼呢?道理也簡單。政府就算放水,但是消費者還是沒收到。放的水隻是提供流動性,並沒有解決沒錢的問題。

大量企業實體因為沒有消費者所以他們沒有收入,投入都變成瞭負債,而政府還隻是在救企業是根本沒有用的,企業沒生意,你給他再多錢他也起不來,況且你的錢還不是給,隻是借,隻能讓企業雪上加霜。

根本的辦法就是讓消費者有錢,消費者有錢還得消費環境好,消費者才能去消費,消費者消費瞭企業才有生意,整個經濟才能轉動。

3

那如何才能讓老百姓有錢?這就要涉及到提高老百姓收入問題瞭。而現階段要提搞老百姓收入,則是要解決好分配問題。

有錢人從來就不是消費的主力,在任何國傢,有錢人在數量隻占少數,哪怕他們天天胡吃海喝夜夜笙歌,對消費提振也十分有限。一個社會誰是主力消費者,肯定不是富人。富人才多少?能買得瞭多少東西?劉強東說,他們全傢日常再怎麼消費,一年也隻花費一百多萬。

所以,一個國傢的有錢人占有的財富太多,這國的消費就不行。實際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都可以說是消費不足,消費不足的原因是什麼?一是主力消費者收入太低,二是貧富差距太大。

一國的消費主力是中產然後是中產以下。貧富差距太大,富人占有瞭社會大部分財富卻隻花少量的錢去消費,所以市場上參與消費的錢越來越少,這才是經濟危機的原因。

所以,要讓老百姓放心大膽的消費,唯一的方法就是解決好財富分配問題和社會保障問題。

財富分配的不均衡問題不是小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你會發現,富人越來越富,窮人的日子並沒有太多的改善。這種情況在城鄉差距、區域差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城市裡,高收入者享受著各種資源和便利,但很多低收入者甚至連基本的住房和教育資源都難以觸及。

資源配置的問題。在中國,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常常能夠獲得政府的各種扶持和資源傾斜。相比之下,那些小而美的創新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它們的生存環境就沒有那麼樂觀瞭。這些企業在尋求資金、技術創新時經常面臨重重困難,這不僅影響瞭它們的發展,也限制瞭整個經濟的活力。

社會保障系統的問題也非常突出。雖然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不斷完善,但覆蓋面和保障水平仍然有限。在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公共服務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很多傢庭感到巨大壓力。

最典型的就是房地產。

以前老百姓的消費主要是集中在房地產等大宗商品上,但房地產的消費模式帶來瞭另外一個問題,即就是:它占據瞭居民的絕大部分消費支出,使得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大大減少。

所以,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瞭人們的消費能力,也影響瞭社會的整體和諧。

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東部沿海地區因為早期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滯後。這種不平衡導致資源、資本、人才等向發達地區集中,加劇瞭地區間的經濟差異。

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都在圍繞一個核心旋轉:財富分配的不均。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政策層面的改革,比如稅收制度的優化、對低收入群體的更多支持、資源配置的合理化、社會保障體系的加強,都是推動財富更公平分配的關鍵。

當然,話要說回來,這些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們需要時間,需要政策的精準施策和廣泛的社會參與。

4

靠外貿出口拉動經濟增長並不是長久之計,太容易被人卡脖子,美國就不說瞭,其他國傢也不可能老讓我們的商品去沖擊他們國內的商品市場,他們的商品市場如果全部被中國商品占領,那他們的經濟發展不是荒廢瞭嗎?哪怕這些國傢跟中國關系再好,他們也得為自己考慮。

所以,將拉動經濟的重心從外貿轉到消費上來,提高消費循環,才是目前要做的事。而且這件事遲早是要做的。我們要解決臺灣問題,到時候肯定會面臨西方國傢的經濟制裁,如果我們外貿出口在國內經濟增長的占比很低瞭,那麼,我們還怕西方國傢經濟制裁嗎?

這次美國對我們喪心病狂加關稅以及經濟脫鉤,其實也是一次機會,倒逼我們真正重視消費問題。要重視消費問題,說到底就是要解決好社會財富分配和老百姓收入問題。

中國老百姓都是極愛國的,他們有錢瞭,別說是消費,就算是買下整個美國,他們也是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