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滿載“綿陽造”智能傢電的中歐班列成渝號(綿陽)鳴笛啟程,15天後便能抵達波蘭馬拉舍維奇——這個時間比傳統海運整整縮短20天。作為國傢鐵路二級物流基地,成都鐵路物流中心皂角鋪鐵路物流基地(後簡稱基地)正以驚人的能級躍升,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進入“加速時代”。

“得益於基地貨運能級躍升,我們實現瞭‘即到即走’。與以往人力裝卸作業相比,到達轉運時間縮短瞭50%。”成都鐵路物流中心綿陽營業部黨總支書記李穎指著數字大屏上的實時數據介紹,這段時間,基地工作人員正在用龍門吊對陸續運到綿陽的3.3萬噸糧食進行轉運,集裝箱到達基地後,1天之內即可轉運出場,真正實現“落地即轉運”。
鏈接全球
千萬噸級樞紐硬核升級
從15米高的平臺俯瞰,5條到發線如同鋼鐵動脈貫穿基地,3條裝卸線同時作業的壯觀場景每日上演。

自2021年投運以來,這個占地1300多畝的物流基地已完成兩期蛻變:年貨運能力突破500萬噸,遠期規劃可達1000萬噸。基地新增的集裝箱裝卸線和擴建倉庫,大幅提升瞭貨物集散效率,實現“隨到隨走”,為國際班列常態化開行奠定硬件基礎。

自2022年6月首發以來,包括中歐班列在內,綿陽先後開行瞭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盟鐵海聯運班列(南向)、中亞班列。已發送貨物23.9萬噸,到達貨物562.7萬噸。其中,開行中歐班列132列,中亞班列19列、南下班列13列,目的地覆蓋越南、波蘭等近20個國傢。
加速出海
“綿陽造”買全球、賣全球
作為班列主力貨品,“綿陽造”傢電、汽車配件、化工材料直達歐洲,運輸時間較傳統海運縮短20天,企業物流成本降低30%。
綿陽一汽車零部件企業算過一筆賬:通過中歐班列運輸,每集裝箱節省運費4000元,年降本超過300萬元。這種“時間換成本”的效應,不僅改變瞭貨物位移速度,也在重構全球產業坐標系。

反向流動的國際商品同樣令人矚目。
2024年,綿陽市糧油集團通過回程班列進口哈薩克斯坦飼料用小麥粉1.26萬噸,並計劃三年內實現糧油進口額20億元,豐富本地供應鏈。這種雙向暢通的貿易流,使綿陽這個內陸城市形成瞭“買全球、賣全球”的新格局。
深化開放
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
皂角鋪鐵路物流基地是以公鐵聯運為主的區域性鐵路物流樞紐,是綿陽發展國際物流的重要支撐,更是綿陽融入“一帶一路”的核心引擎,成為改寫西部陸海新通道時空距離的關鍵變量。

高水平建設“一帶一路”國際班列綿陽組貨基地,綿陽市將依托皂角鋪鐵路物流基地的樞紐優勢,進一步加密中歐班列頻次,拓展至格魯吉亞、德國等新線路,並建設鐵路海關監管場所、國際集裝箱堆場,實現“區港聯動”通關模式。同時,聯動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南向),形成“西向達歐、南向通海”的雙通道格局,推動綿陽從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躍升。
“基地將根據客戶需求開行各類點對點班列,協調優化編組方案,有效降低中途站停留時間。同時充分發揮鐵路運輸運量大、運價低、全天候、節能環保等強大優勢,助推綿陽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於基地未來的發展,李穎信心十足。
記者手記
當一列列“鋼鐵駝隊”飛馳在亞歐大陸,改變的不僅是貨物的位移速度,而是綿陽與世界的距離。
綿陽,一個距離海港1500公裡的內陸城市,正通過加快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為西部內陸打開新的出海口。從交通樞紐到買賣全球,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這座物流基地的能級躍升故事,正是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生動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