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是蔣介石極為信任的親信之一,可他卻從未將共產黨視為敵人,為瞭推動兩黨友好合作,他從始至終都在奔波呼籲,從未停歇,對於我黨那些一心為國為民的方針政策,他由衷表示贊同。
也正因如此,他與毛主席、周總理等我黨的領導人,有瞭更多的共同語言,在親密交往中結下瞭深厚的友誼。
解放前夕,在北平和談中,作為國民黨談判代表的張治中,竭力調和國共關系,但蔣介石的頑固不化,讓張治中對國民黨不再抱任何幻想,最終做出瞭正確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張治中滿腔熱情的投入到國傢建設中,在我國那段特殊時期,面對不少老帥受到沖擊時,他深感難過,見到毛主席後,他忍不住問道:“老帥們都被打倒瞭,那您該怎麼辦呢?”
蔣介石的心腹重臣 共產黨的親密朋友
辛亥革命爆發後,張治中堅定不移地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於革命事業,並隨後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張治中的一位朋友將他引薦給瞭時任軍校校長的蔣介石。
求賢若渴的蔣介石隨即邀請他到黃埔軍校任職。
在黃埔工作期間,張治中憑借忠誠勤勉的態度和出色的軍事才能,贏得瞭蔣介石的賞識,得以提拔重用。
張治中是個講忠信的人,對於蔣介石的知遇之恩,他銘記於心,決定以忠誠和勤懇的態度,來回報蔣介石對自己的提攜。
在之後的歲月裡,他始終如一地踐行著這一信念,因此進一步得到瞭蔣介石的信任和器重。

黃埔軍校是由國共兩黨共同創辦,但在學校內部,國共兩黨之間的政治鬥爭卻從未間斷過,隨著共產黨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雙方的矛盾也變的愈發尖銳。
張治中因與周總理、鄧演達、揮代英等共產黨人志趣相投,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早已成為瞭感情深厚的朋友。
所以他特別不希望兩黨矛盾進一步激化,便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方設法來調解雙方的矛盾。
然而,兩黨之間的這種政治矛盾,卻並非張治中所能化解的,這讓他深感痛苦,在他看來,既然國民黨當初也認同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聯俄聯共政政策”,為什麼不好好與共產黨合作,共同推動革命的發展呢?如今革命還未成功,組織之間倒先開始鬧分裂瞭,這如何能夠完成革命大業?
由此可見,張治中的心中所想,唯有革命事業,別無他念。

隨著兩黨矛盾的加劇,國共關系越來越緊張,而張治中卻依然與共產黨關系密切,這引起瞭國民黨右派的憤怒,甚至連蔣介石也曾懷疑過張治中到底是不是共產黨。
後來,張治中以絕對的忠誠,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政權的穩定以及蔣介石個人絕對地位的樹立,立下瞭汗馬功勞,自此,蔣介石不僅不再懷疑他,反而對他更加信任,使他成為國民黨政府中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盡管張治中深受蔣介石器重,身處共產黨的對立陣營,但因為與周總理等共產黨人有著深厚的友誼,所以他始終本著一個原則: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與自己的朋友們為敵,拒絕與紅軍交戰。
與此同時,他也不願意看到國共兩黨一直敵對下去,為瞭避免內戰,爭取和平,他不停的奔走呼籲,可謂是嘔心瀝血。
國共和談決裂 張治中將軍留在瞭北平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決定為瞭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展開一場至關重要的談判。
在萬眾矚目之下,毛主席應蔣介石之邀,親臨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而負責接待工作的正是張治中。
對於此次談判,張治中滿懷激動之情,同時他衷心期盼兩黨能夠達成共識,千萬千萬不要再起內戰,因為他深知,這場談判不僅僅關乎兩黨的未來,更與整個國傢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也正因此,他決心全力以赴,盡自己所能,為此次談判營造一個和平、友好的氛圍。

在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對毛主席在的安全問題也極為重視,為此頗費瞭一番腦筋,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國民黨高層表面上對我黨展現出一副和善友好的態度,但在其內部卻是卻暗流湧動,一批頑固派正策劃陰謀詭計,企圖破壞和談,甚至預謀著襲擊中共代表團。
作為國民黨高層重要人物的張治中,深知毛主席在重慶面臨著潛在危險,為瞭以防萬一,他與好友周總理經過商議後,精心制造瞭一個假象,讓外界普遍認為每晚毛主席都是回周公館休息,而實際上,他已將自己在城中的官邸“桂園”讓給瞭毛主席居住,他則攜全傢搬到瞭城郊一處破舊的老房子裡。
不僅如此,為瞭讓毛主席在新環境中住的舒適,張治中還特意安排自己傢的傭人前往毛主席身邊,與我黨指派的警衛一同為毛主席服務。
為瞭進一步提升安全系數,他又與憲兵司令張鎮協商後,調派憲兵負責保衛毛主席的安全。
最終,經過一輪輪艱難的談判,以及張治中不停的奔走呼籲,國共雙方終於達成共識,簽訂瞭《雙十協議》。

談判結束後,張治中考慮到重慶局勢復雜,與周總理商議後,為瞭確保毛主席的安全,他決定親自護送毛主席返回延安。
在成功將毛主席安全護送回延安後,張治中準備返回重慶,臨別之際,毛主席與張治中握手告別,並由衷稱贊他是“真正希望國傢和平的人。”
令人遺憾的是,盡管簽訂瞭《雙十協定》,但蔣介石在獨裁思想的驅使下,仍然背信棄義,公然撕毀協議,悍然發動內戰,致使中國人民再次陷入瞭水深火熱的災難之中。
張治中苦心積慮、耗費瞭大量心血,終於促成的協議,沒想到那麼快就變成瞭張張廢紙,這讓他感到極度沮喪和失望。

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隊已被打的潰不成軍,其反動統治岌岌可危。
但那些反動派並不甘心就此失敗,於是便發動瞭一場“和平”攻勢,想以此來延緩解放大軍的進攻,這些反動派們企圖借此喘息之機,養精蓄銳,伺機重整旗鼓,以實現“劃江而治”圖謀。
雖然我黨迅速識破並揭露瞭國民黨的陰謀,但為瞭盡快結束戰爭,讓人民早日脫離戰爭之苦,實現真正的和平,我黨仍表示願意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
蔣介石為瞭爭取更多有利的停戰條件,指派與中共領導人有著深厚情誼的張治中作為國民黨首席談判代表,去與共產黨進行談判。
但蔣介石的想法未免太過天真瞭,戰場上無法得到的東西,又怎麼可能通過談判桌得到呢?
最終,和談以失敗而告終,解放軍百萬雄兵渡江在即。
此時,張治中對國民黨的腐敗,以及蔣介石的冥頑不化感到瞭徹底絕望,在共產黨老友們的開導和勸解下,下定瞭脫離國民黨,留在北平與共產黨人共事的決心。
張治中問毛主席:老帥都被打倒瞭 您怎麼辦
張治中留在瞭北平,時刻準備著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這正是他畢生的心願。
1949年9月初,解放軍做好解放新疆的準備,但為瞭新疆人民免遭戰火的塗炭,毛主席希望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放新疆。
張治中擔任過新疆省主席,他在任期間,曾不遺餘力,想方設法,成功營救出瞭被盛世才逮捕關押的上百名共產黨員,並安全將他們送回瞭延安。
他在新疆任職幾年,深得人心,很有威望,新疆軍政方面的主要負責人,對他十分敬重和信服,因此,他們聽從瞭張治中的勸說,積極配合解放軍起義,最終促成瞭新疆的和平解放。
新疆解放後,張治中被黨中央任命為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前往西北協助彭老總工作,隨後,他與彭老總一起前往新疆,共同解決瞭新疆面臨的一系列難題。

在籌建新中國的過程中,張治中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積極的為新中國的建設建言獻策。
毛主席與各界人士商討國號問題時,張治中建議將原定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簡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建議最終被毛主席采納。
在審議國旗的過程中,面對最終篩選出的兩幅設計方案,張治中堅決反對紅旗中間加瞭一條橫杠的那款設計方案,他認為中間那條橫杠,很容易被誤解為是分裂國傢和革命的象征。
張治中的觀點得到瞭多數人的支持,最終,他的提議被采納。
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還是之後,張治中始終都在以實際行動表達著對新中國的忠誠和擁護。
然而,正當他滿懷激情,準備以餘生繼續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時,我國進入那段特殊時期。

由於周總理的巧妙保護,張治中未受到太大的沖擊,但面對當時那種混亂的政治局面,他內心充滿瞭憂慮。
每天兒子下班回到傢後,他都會急切地詢問外面的情況。
當聽到這個被打倒,那個受到批判的消息,張治中感到無比痛心,特別是聽到彭老總和劉少奇被打倒的消息後,再也按捺不住,提筆寫信給毛主席,為他們仗義執言,但周總理為瞭保護他,將這些信壓瞭下來。
1967年的一天,張治中終於有機會見到瞭毛主席,倆人交談瞭一會兒,他實在忍不住,於是便擔心的問道:“主席啊,老帥們一個個都被打倒瞭,您該怎麼辦呢?”這句問話,飽含著他對國傢及老一輩革命傢的擔憂和關切之情。
毛主席聽完他的話,沉默片刻後,緩緩說道:“放心吧,文白兄,我們是會進行甄別的!”毛主席的這句回答,讓張治中稍感寬慰,但仍是憂慮重重。
結語:
面對當時那種復雜的政治環境,張治中的心中始終像壓著一塊沉重的石頭,滿滿的憂愁和難過,他深知,那些老帥們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國傢如今面臨的困境,估計一朝一夕是難以解決。
但毛主席的那席話,還是讓他看到瞭曙光,他堅信,黑的終究白不瞭,白的也絕不會永遠被抹黑,是非曲直,最終定會得到公正的評判,撥亂反正隻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