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鹽亭這個項目將正式投產

  電鉆聲與金屬碰撞聲在廠房內此起彼伏,空氣中飄浮著新鮮油漆的氣味……4月10日,在鹽亭縣巨龍鎮的山坳裡,記者踩著尚未清理的建築碎料走進同益新項目現場,隻見戴著安全帽的工人們正弓著腰,安裝智能化飼育車間的最後一批恒溫恒濕系統。

  “這7棟智能化飼育車間,涵蓋一隻蠶從蠶種到結繭的一生。”鹽亭農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洪燦指著正在安裝的恒溫恒濕系統說,未來,蠶寶寶“搬傢”、催青、收蟻、小蠶飼養、大蠶飼養、結繭、采繭一整套養蠶新模式將全在車間裡完成,完全顛覆傳統養蠶模式。

  作為嫘祖的出生地和歸葬地,鹽亭素有“華夏母親之都,世界絲綢之源”的美譽,一直延續栽桑、養蠶、繅絲的傳統。然而,在傳統的“一傢一戶種桑養蠶”模式下,傢蠶寡食性的特性,使得生產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桑葉產能的波動更是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難以滿足現代絲織品加工企業的生產需求。

  作為鹽亭縣“全鏈招商+要素護航”模式的成功典范,同益新全產業鏈項目涵蓋智能化養蠶、繅絲織綢、生物制藥、文旅融合等全鏈條環節,通過工業化技術重構傳統農業,實現“一粒繭”到“一匹綢”的價值躍升。

  “傳統養蠶要看天吃飯,現在靠的是數據。”潘洪燦介紹,作為變溫動物,蠶對生長環境要求嚴苛,適宜溫度為22-28攝氏度。同時,蠶以桑葉為食,寡食性特征明顯。如何提供良好生長環境、改變蠶的食性,是工業化養蠶必須攻克的難關。

  為解決蠶的“吃住”問題,項目專門建設智能化飼育車間,讓“蠶寶寶”住進恒溫恒濕、潔凈無菌的養蠶車間。還引進智能機器人搬運蠶盤,以及全新的“人工飼料養蠶”技術,以玉米粉、豆粕、桑葉粉合成飼料,豐富蠶的“口糧”來源。

  “通過先進的智能化繅絲和數字化制造技術,生絲質量和絲綢品質將得到提升,能夠有力促進鹽亭桑蠶新質生產。”潘洪燦告訴記者,園區整體項目可實現一年四季全天候養蠶采繭,全年可產鮮繭9000噸,將有效緩解四川省蠶桑產業原料供給壓力。

  為保障項目高效推進,當前施工單位正通過優化工序、增派技術團隊,確保設備安裝與廠房建設無縫銜接。現場,項目負責人田勇拿出的進度表上,密密麻麻標著紅圈:3月實現試投產,4月3日正式進入設備安裝階段,4月18日正式投產運營……

  “我們正加班加點全力沖刺保交付,各個工程板塊都在有序作業中,同時穩抓工程質量,確保本月18日正式投產運營。”田勇說。屆時,鹽亭將構建起從智能化種桑養蠶到生物醫藥開發的完整產業鏈,助推打造百億級蠶桑絲綢產業集群。

(葉亮亮 梁其偉 涪江觀察記者 彭紫薇 楊沐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