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目前最火的健康險,絕對是百萬醫療險。
這種保險,在中國發展也不過短短9年,保障越來越全面,續保期限越來越長。
當下卻有不少質疑聲,比如隨著DRG實施,越來越多人覺得它沒用瞭,也有人覺得價格太貴。

這個期間,到底發生瞭什麼事情?
未來百萬醫療險會走向何方?是降價、升級還是停售、漲價?
百萬醫療險,到底還有沒有必要買?
今天帶大傢扒一下百萬醫療險的前世今生未來,文章雖長,但看完之後,你一定會有收獲,比如對百萬醫療險有瞭新的認識,在產品選擇上也會有新的想法。

橫空出世
2016年8月,一傢成立僅三年的保險公司,推出瞭一款叫尊享e生的醫療險:
最低100多塊錢,大病就能報銷100萬,癌癥保額翻倍。
當時“看病貴”還是主要矛盾,這款產品瞬間爆瞭,2016年也成瞭百萬醫療險的“元年”。
說來也巧,這一年恰好也是深藍保的元年,深藍君剛從大廠離職寫保險測評。
帶大傢懷舊一下當年的對比表格:

可以看到,當時的尊享e生等百萬醫療險,保障非常簡陋,隻有住院醫療。
而現在,住院前後門急診、門診手術、特殊門診、外購藥、各種增值服務,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尊享e生,可能不是首款百萬醫療險,但卻是公認的首個“網紅爆款”。
那幾年,還有很多熱門IP,比如平安e生保、太平超e保,泰康愛健康...大傢打的不可開交,非常熱鬧。
直到2018年,殺出來一個程咬金——好醫保·長期醫療(6年)。
它有兩大核心優勢:
保證續保6年,6年共享1萬免賠額;健康告知就3條,隻問部分大病和嚴重檢查異常,非常寬松。但是過於寬松的健康告知,也埋下瞭不少隱患,比如不問“結節”,隻問“腫瘤”。

好醫保長期醫療(2018年版)健康告知
如果選擇其他產品,要麼除外,要麼拒保,很多有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肺結節的人,甚至一些良性腫瘤的,都選擇瞭它。
後面也導致瞭一些理賠糾紛,因為普通消費者眼裡,腫瘤就是“癌癥”,而保險公司眼裡的“腫瘤”則更加寬泛,包括結節、良性腫瘤等。

裁判文書號:(2022)川01民終3332號
後面好醫保吸取瞭這個教訓,健康告知加上瞭“結節”等內容,堵上瞭漏洞。
好醫保面世後,百萬醫療險基本形成瞭“一超多強”的格局。
而後來者想要分一杯羹,有些公司就動瞭一些歪腦筋。

免費的騙局
2020年前後,大傢都沒少看見“首月0元”的保險廣告,尤其在一些眾籌平臺上。
點瞭領取之後,有人幾個月後發現被扣幾百塊,想要退保卻找不到地方。
也有人出險瞭被拒賠,因為沒有如實告知。
這完全怪不得消費者,當時有些產品健康告知隱藏很深,打瞭一個“√”,就過去瞭,妥妥的欺負老實人...

時過境遷,在監管要求之下,現在的健康告知必須以彈窗形式出現,不滑到底也進不瞭下一頁。
這些,都是前人的血淚教訓。
到瞭2020年12月,監管發佈通報並處罰瞭多傢保險平臺,也揭開瞭一個驚天騙局。

(銀保監消保發〔2020〕14號)
所謂的首月0元,消費者並沒有得到任何優惠,像極瞭某些網店,先提價,再打折。
套路真的深啊...

圖源:網絡
除瞭首月0元,另一大套路就是“終身保證續保”瞭。
當時保證續保期間最長,也才6年。
而有些產品,明明都是一年期不保證續保的產品,但是條款裡面寫的內容,讓人浮想聯翩:
終身給付限額通過前兩次續保審核的,就...最長接受續保年齡99歲加上有些無良保險業務員一頓吹,很多客戶稀裡糊塗地就相信瞭。
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公司產品,比如xx尊享,xx通,所以鬧得特別大。
2021年1月份,監管出面嚴肅批評瞭這一現象,還親自教大傢怎麼寫條款:

鏈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12/content_5579193.htm
並要求這些不符合規定的產品,在2021年5月1日前全部停售。
由於牽扯面很大,為瞭保護消費者權益,5月17日,監管又要求做好停售產品的轉保工作。
同時發瞭一個《關於短期健康保險續保表述的通知》,在前面的表述基礎上,還加瞭一句話:

鏈接: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84222&itemId=925&generaltype=0
這樣的承諾都不能寫,至此,短期健康險迎來瞭大地震。
不少人拋棄瞭短期健康險,轉而投保能夠保證續保的長期健康險。
屬於長期百萬醫療險的時代,即將來臨。

突破6年
從“終身保證續保”的銷售誤導裡,能看出大傢對長期保證續保產品的渴望。
但當時最長也就6年,需求這麼大,為什麼保險公司不願意開發更長期限的產品呢?
因為不敢。
為什麼不敢?
根據2006年發佈的舊《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規定,保證續保,必須是約定費率,也就是不能調價。
這些年來,醫療通脹幅度每年高達10%,未來也可能出現新的治療技術,新的疑難雜癥。
不確定性實在太多瞭,隨時都可能讓保險公司賠穿...

圖源:網圖+自己P的
其實監管早就註意到這個問題。
在2017年11月,監管發佈瞭《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裡面多瞭這麼一句話:

而正式文件,到瞭2019年10月才下發,中間隔瞭快2年。
2020年3月,監管又發佈瞭《關於長期醫療保險產品費率調整有關問題的通知》,詳細規定瞭價格調整規則,比如:
觸發條件:賠付率≥85%等;調整頻率:每年限一次,首次需在產品上市3年後。通知裡面沒有詳細規定每次調費的上限,而後面的產品都定瞭同樣的幅度:30%。
30%是怎麼來的呢?特地查瞭一下來自《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裡對短期健康險的規定,但正式文件刪除瞭,顯然監管想把定價權交還給市場。
口子放開以後,就有保險公司吃螃蟹。
2020年8月,太平洋人壽推出瞭安享百萬,這大概是首款費率可調的長期醫療險。
它采用瞭“非主流”設計,保障期限為15年,15年就一張保單。

(安享百萬條款)
這種產品設計本就有一定問題:比如癌癥出瞭新療法,保單又不變,怎麼與時俱進呢?
另外早在2020年2月,有一款“胎死腹中”的產品:百年醫惠保(尊享版)。

這款產品最長保15年,而且均衡費率,每年價格相同。這顯然太“瘋狂”瞭:價格定低瞭,未來必定賠穿;定高瞭,基本沒人買。
有瞭前車之鑒,保險公司意識到:一年期+保證續保+可調費率,才是長期醫療險的光明大道。
到瞭2020年12月,我們也終於等來瞭首個爆款——好醫保·長期醫療(20年),後起之秀則有藍醫保、微醫保、長相安等知名IP。
屬於超長期醫療險的時代,也正式來臨瞭。
不過呢,直到5年後的今天,百萬醫療險最長續保期限也沒有突破20年,而早已經有瞭保證續保終身的防癌醫療險。
為什麼呢?
主要因為防癌醫療險隻保障癌癥一種疾病,目前醫療技術也比較成熟,風險相對可控。
但百萬醫療險不限制疾病,不確定性就太多瞭...
即使可以調費,30%的調費幅度夠不夠用?調費之後會不會大批退保?
很多問題,都需要經歷過才能有答案。
所以可能不會一步到位,而是采取階梯式調整,比如保證續保30年,保證續保50年,慢慢來吧~
續保方面有瞭突破,再來聊聊價格的問題。

低價低賠
現在大傢看百萬醫療險,年輕人覺得比較便宜,爸媽的價格有點貴瞭。
但我想說的是,當下百萬醫療險價格有“水分",有些公司還很大。
這裡就要說到賠付率瞭。
2021年1月,監管發佈的《關於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到,保險公司要半年公佈一次短期健康險賠付率。
有數據統計,2023年行業短期健康險賠付率中位數是39%,簡單來說,收瞭100塊錢,要賠出去39塊錢。
對於一些主推百萬醫療險的公司,短期健康險賠付率,一定程度能代表百萬醫療險賠付率。
比如眾安在線,賠付率呈逐年降低的趨勢,去年上半年隻有27.80%。
這說明,仍然有降價空間。
而長期健康險,雖然監管沒有要求公佈賠付率,但是費率調整規則裡面有一條:賠付率要≥85%才能上調。
長期健康險分兩種:保障期限>1年的,或者保障期限≤1年但包含保證續保條款的產品,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是短期健康險。
最早的一批長期醫療險,早已經過瞭費率調整“3年保護期”,明明可以上調,但搜瞭一下,都沒有動靜。

(圖源:人保健康官網)
那麼,大概率還是賠付率不夠。
在2024年12月,醫保局也專門提到這幾句話:
2023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約9000億元,但整體賠付率尚有待提高;
商業健康保險面臨信息不對稱、機構營銷核保成本高、賠付率較低、打擊欺詐騙保難度大等問題;
推動商保公司提高賠付水平...
那麼該怎麼推動提高呢?
有兩種方法:降低保費,或者增加保障責任,比如增加普通門急診、降低免賠額。
由於國內保險公司都比較看重保費規模,所以大概率選擇後者。
所以我預測,未來百萬醫療險保障還會升級。
再從整體上看看百萬醫療險的保費規模,這些年就像脫韁的野馬,越跑越遠,下表是近10年的商業醫療費和疾病險保費對比:

圖片來源:【招商證券】非銀行金融行業商業醫療險發展前景展望
根據招商證券預估,2024年以百萬醫療險為主的醫療險保費規模,可能超過重疾險,成為瞭新的“健康險一哥”。
然而這幾年增速放緩,等待它的還有一個更大的考驗。

巴掌與甜棗
前面說過,當年百萬醫療險能夠火起來,和“看病貴”有很大的關系。
但時代變瞭。
2019年8月,公立醫院藥品集采制度,正式擴大到所有省份。
2024年底,全國所有醫保統籌地區,都開展瞭DRG/DIP付費方式改革工作。
兩把利刃下來,大大降低瞭治療費用,“看病貴”也不再是主要矛盾,而新的矛盾也產生瞭:
很多人開始關註看病質量,想繞開DRG,繞開集采藥,多一些選擇。
而這些,百萬醫療險幫不瞭多大忙。

圖源:網絡+自己p的
這是因為,百萬醫療險隻能報銷公立醫院普通部的費用,有些產品可以報銷外購藥,但基本是抗癌特效藥。
一些普通外購藥,比如人血白蛋白,基本隻能自掏腰包瞭。
於是有人說:DRG,廢掉瞭百萬醫療險...
在我看來,問題倒也沒那麼嚴重,醫保可以改革,百萬醫療險也能升級。
最先做出針對性升級的是尊享e生2025,算得上是尊享e生的第24代子孫,做瞭以下調整:
一般普通外購藥也能報銷,解決買不到進口藥的問題;部分三級私立醫院也能報銷,大病可選入住特需部/國際部/VIP部,讓藥品、治療有更多選擇。隨後閃亮登場的有太平洋健康險的藍醫保(好醫好藥版)、復星聯合健康的星相守,它們能夠保證續保20年,更受消費者青睞。
有瞭3隻領頭羊,其他產品也會跟上,因為你不升級,就會失去客戶。

醫保不光給瞭一巴掌,還給瞭一把甜棗。
2024年12月,醫保局表示:推進醫保數據平臺賦能保險公司、醫保與商保結算,幫助保險公司降低成本等。

圖源:《醫保帶來的發展新增量》
而最終受益的,仍將是廣大消費者,未來百萬醫療險有這些利好:
因健康告知問題被拒賠風險,大大降低;投保、理賠流程變簡單,速度更快;保障變好。我們也註意到,星相守要求50歲及以上被保人,需要查詢醫保信息,看來早已搭上瞭醫保這根線。

改變,要比我們想象要快很多...
那麼,醫保這套“巴掌+甜棗”的組合,到底是為什麼?
簡而言之,就是要形成醫療分層機制,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醫保作為“大鍋飯”,核心是保基本,滿足每個人的溫飽問題。
但如果想要吃紅燒肉、酸菜魚,就必須自掏腰包,自費或者買商業醫療保險。
聊完瞭前世今生,最後聊聊未來。

2萬億目標
2020年1月,原銀保監會等13個部門發佈《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到這麼一句話:
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
如今看來,這個目標有些樂觀瞭,2024年全年也就9700億的規模。
但也能看出來,國傢推動健康險的決心很大,健康險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現在的問題,剩下的1萬億保費,找誰要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影響著未來的百萬醫療險發展,我們直接來說變化:
1、適合高齡、身體有異常人群的產品變多
現在百萬醫療險健康告知都很嚴格,還會問到體檢異常,導致隻有年輕、健康的人能買上。
而往往那些最需要百萬醫療險的朋友,卻被拒之門外,未來這個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
最近就有一些免健康告知產品出現,比如眾安在線的眾民保,德華安顧心醫保(免健告版),保障更好,大傢不必隻選擇惠民保瞭。
2、中高端醫療險,選擇變多
考慮到大傢提高就醫質量的需求,中高端醫療險也會變多。
這些產品,可以提供特需、國際部、私立醫院的報銷,讓看病有更多選擇。
華泰證券也做過估算,當中高端醫療險滲透率在10-30%時,未來這部分每年將提供350-1050億元的保費增量。
除瞭放開投保規則、增加保障之外,我們還可以期待一下增值服務,比如體檢、預約專傢手術、陪診、墊付。
新《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也將增值服務的成本,從凈保費的12%放寬到20%。
也就是說,在百萬醫療險定價時,可以增加增值服務的權重,錢多瞭,服務也有機會做全、做細、做好。
當下挑選百萬醫療險,我們很少關註增值服務。
但真正看病的時候,有沒有一個專業靠譜的團隊,幫你選醫院醫生、幫你描述病情、協調治療方案、聯系專傢二診,看病的體驗和結果可能是天差地別。
這部分會成為百萬醫療險的“軟實力”,也有可能影響未來挑選產品的邏輯。

圖源:網絡+自己p的
總而言之,未來百萬醫療險將迎來升級,包括投保規則、保障責任、增值服務等。那些墨守成規、不做改變的產品,也將在升級大潮中,被無情拋棄。

命運之戰
短期來看,百萬醫療險一片欣欣向榮。
而從長遠來看,必將面臨一個終極挑戰,不是醫療通脹,不是醫保,而是人性。
就像開頭說的,百萬醫療險如今也就9年多,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暴露出來,我們不妨看看國外的情況。
1973年,美國Prudential公司開發瞭一款醫療險,保障全面,有100美元免賠額,很像我國的百萬醫療險。
以下是它發展的時間線:
1973年
上市賣出20萬份;
1979年
有效保單達到頂點34萬份;
1981年
業務閉合,沒有新保單進來,老用戶退保率飆升;
2008年底
僅剩681份保單。
某男性客戶,32歲投保時保費是526美元,到61歲續保時變成117361美元,漲瞭223倍。
這麼貴的保費,仍然有人願意續保,說明什麼呢?
大概率表明,剩下的客戶都身患重病,預計這一年治療費會超過保費,續保是賺的...
最終導致瞭產品走向崩潰,這就是死亡螺旋。

美國這款醫療險用瞭35年時間走到瞭盡頭,咱們可能還為時尚早,但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
盡管現在賠付率還不高,價格變動不大,但已經有“選擇性退保”瞭。
2024年5月,螞蟻保、人保健康聯合南開大學發佈瞭《中國商業醫療險發展研究藍皮書》,提到這麼一句話:
在續保意願上,有36.2%的人存在猶豫或不打算續保的情況。
說實話,這個比例令我吃驚:如今幾百塊,都有很多人糾結換產品瞭,那麼漲到四位數、五位數,會怎麼樣呢?
不敢多想。
另外,應對死亡螺旋,一年期不保證續保的產品,更加靈活。
當賠付率升高,它們可以減少保障來降低賠付率,比如免賠額從1萬變1.2萬,來讓價格穩定,當然也有可能不調整保障直接漲價。
比如尊享e生這類產品,雖然不保證續保,但過往續保較為穩定,也值得考慮。
而保證續保的產品,由於保障不能變差,控費手段就相對有限。
從這個角度來說,保證續保對於非健康體、理賠的人是好事,但對於那些身體健康的,卻可能帶來更高的漲價風險。
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吧~
不過選擇保證續保的產品,沒有任何問題。
比起漲價,能不能保證續保是很多人更在意的點;其次我們都活在當下,死亡螺旋的發生可能還為時尚早。

寫在最後
回顧這9年多,百萬醫療險從青澀懵懂走向成熟穩重:
從隻保住院醫療,到住院、門診、外購藥統統包攬;從一年期不保證續保,到保證續保20年;從隻保健康人群,到放開健康告知,接納所有人...它雖然不完美,但卻是普通人對抗大病風險的最強杠桿。
而回顧我們自己,當年那個花200塊給自己買尊享e生的年輕人,如今正給娃買能保證續保20年的藍醫保(好醫好藥版),不由得令人感慨...
如果隻能選一份保險,你是否會選擇百萬醫療險呢?歡迎留言~
「深藍視角」欄目持續更新中,將給大傢帶來更多有深度、有溫度的內容,如果覺得寫得不錯,幫忙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