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項經驗被全國推廣,綿陽:用一刻鐘“圈”出美好生活

以社區為“圓心”

步行15分鐘為“半徑”

畫一個便民生活圈

一場以社區為單元的“微更新”

為綿陽帶來瞭哪些改變?

  日前,商務部等11部門印發通知,推廣全國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經驗及開展第二批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申報工作,綿陽3項經驗做法入選。

  綿陽經驗憑什麼被全國推廣?

  因為它既有頂層設計的“暢”,在規劃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時就先“問需於民”,缺什麼補什麼;

  也有承接剛需服務的“順”,通過鼓勵商傢黨員“亮”身份以及政務服務下沉,讓“傢門口”的幸福更有溫度。

盤活“舊”資源

打造“新”天地

  4月9日上午8時許,涪城區綿州社區早已人聲漸響。社區居民張小紅先到樓下的綿州社區幸福餐廳吃完早餐,便準備出門開始她的晨間活動。

  “現在的生活圈很舒適。”張小紅告訴記者,下樓3分鐘就有健身器材還有河堤可以步行,鍛煉完畢後5分鐘左右就能到便民生活超市選購菜品,樓下還有菜鳥驛站可以線上下單。

  在張小紅出行5分鐘的路途上,還打造瞭隱市文創園,集納太平洋影城、金鷹真冰場、大熱KTV等新業態,成為休閑娛樂新去處。對她而言,這個串聯起她日常的“生活圈”,便是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生動詮釋。

  “文創園所在的高水片區和大橋東岸的小島片區人口多,消費潛力大,但適合年輕人的個性化聚集式消費場景缺乏。城郊街道瞄準城市消費新需求,通過市場化招引運營,盤活原有工業風建築,構建起瞭‘食、購、娛、體’交匯的多元消費場景。”城郊街道辦事處主任張育維介紹道,通過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城市更新,“騰籠換鳥”“築巢引鳳”盤活瞭轄區低效閑置資源,如今這裡日均客流已有2000人,年營業收入超4000萬,稅收貢獻300萬元。

  “一刻鐘”,不僅代表時間尺度,更是衡量生活便捷度與舒適感的標尺。綿陽以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為契機,強化頂層設計,按照城鎮開發邊界與自然和行政邊界、分析人口分佈結構特征、劃分道路和公共交通網絡、銜接城市更新單元、空間集聚形態等六個維度研究,緊盯“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六大領域,以步行15分鐘距離為半徑全面啟動建設。

  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中,突出社區商圈這個概念,通過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打造,將夜間經濟、銀發經濟、寵物經濟以及文化資源融入生活圈規劃建設,圍繞躍進路片區、上馬片區等重點區域,引導資源合理集聚,構建有區域特色的城市文化魂。

建設“小”商圈

釋放“大”能量

  時代發展,生活圈的內涵也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業態迭代與動態調整。在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中,如何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註重因地制宜打造亮點,用一刻鐘‘圈’出居民幸福生活。”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給出答案。

  幸福生活“甜甜圈”,這樣的願景就在遊仙區涪江街道韓傢脊社區實現。

  曾經,這裡屬純居民型一類大型社區,固定文化活動場所緊缺,社會治安混亂,居民們苦不堪言。為徹底解決問題,營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社區以集體閑置資產入股形式打造的“1921愛心列車”,涵蓋“愛心超市”“愛心食堂”“愛心義診”等服務內容。

  如今,“愛心發屋”裡,居民在洗剪吹,“鄰裡萬事幫”房間內,大媽正在配鑰匙;旁邊的“愛心超市”,購物的居民絡繹不絕;“鄰裡驛站”也擠滿瞭人,兩位大爺正在棋盤前廝殺;“愛心食堂”的師傅正在準備午餐……

  “一站式服務”開在傢門口,韓傢脊社區居民張華連連稱贊:“這裡不僅涵蓋瞭超市、農貿市場等基本保障類業態,還滿足養生、休閑娛樂等品質提升類業態。”

  社區管理的“煩心事”變為服務居民的“暖心事”,通過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基層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也為社區服務註入更多溫度與活力。

  記者觀察發現,業態隨著需求的增加日漸多元,服務模式日趨完善。例如,開通便民社區巴士,串聯起多所學校、小區、菜市場、便民服務點、商圈等;設置商業外擺消費場景,補齊市場利潤較低的便民業態短板;創新提供“共享媽媽”社區志願服務;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名優特產、消費場景、傢庭服務以及愛心服務進社區行動等,真正把便民服務送到群眾傢門口……

  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在市級層面,綿陽把招商引資作為頭等大事,出臺《綿陽市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達標工程實施方案》,新建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食堂、“口袋微公園”,滿足居民在購物、服務、餐飲、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便利“入圈”,幸福“出圈”。作為全國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今年我市將完成25個以上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改善提升或建設任務,繼續總結經驗做法,用一刻鐘“圈”出居民幸福生活。

記者手記

  城市首先是人的生活場景。便民生活圈的“圈”,指向的是非常細致而具體的生活需求,從小區門口早餐店的一碗糯米飯,到社區超市買一些生活用品,再到附近菜市場挑選幾種新鮮的蔬菜……這些生活的“小確幸”往往體現著“大民生”。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便民生活圈裡必備的菜市場、便利店、早餐店、洗衣店等業態,滿足的是居民日常消費的“基本盤”,也是城市的“毛細血管”。隻有通過打造多元化社區商業業態和多層次社區消費場景,打通“毛細血管”,才能激活經濟的“微循環”,讓無數“小河”充盈活水,才能讓“大河”的經濟脈動更加強勁。

  在綿陽,全市已建成的15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市民買菜、看病、休閑、娛樂等無需走出社區,15分鐘內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社區內實現,既便捷服務百姓生活,也暢通城鄉經濟“微循環”,釋放出更多消費潛能。

(涪江觀察記者 郭若雪 尹秦/文 視覺綿陽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