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紹興街巷古寺老橋,賞越裡風情民居鄉俗

在這個春天裡,分享乘杭州地鐵紹興老城一日遊,尋訪紹興市區老街古橋老街路線圖,行程似休閑,整個共步行1萬步左右,無交通費、門票費,時間在古街區遊玩約5小時,一般身體健康、人文歷史愛好者都可以輕松走完全程。

遊覽順序;蕭山街(老街)一一探花橋一一題扇橋一一咸寧橋一一戒珠講寺一一小江橋和"永

作屏藩"碑。在老街午飯後,去八字橋街區遊覽,看永寧橋一一八字橋一一周恩來故居一一大善塔一一乘地鐵返回。

早上在杭州市區乘地鐵5號線轉紹興1號線地鐵在城市廣場B出口,一般約花1.30小時。先遊覽老城區題扇橋區域段,午飯後去八字橋街區,參觀周恩來故居,大善塔。後步行100步在紹興城市廣場乘地鐵回杭州。

行程特色簡介;由於本人比較喜愛古建築、古橋人文類,在此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結合本人實地觀察,著重描述古建的始建歷史與文化底蘊。

一、蕭山老街;感受原汁原味的老紹興市井河埠沿街商品市場生態環境,蕭山街是不可錯過的地方。具說歷史可追溯至南宋,因早年經商者多為蕭山人而得名‌。街道緊鄰浙東運河穿城段,沿河民居錯落有致,呈現典型的“河街並行”格局,街上有多處市級文物保護點,可以慢慢體味蕭紹平原百姓傳統生活氣味。

二、探花橋;位於蕭山街蕺山書院附近,顧名思義,與科舉制度中的“探花”稱號相關。橋體為單孔石梁橋,風格判清代古橋。周邊可拍照攝影水街烏蓬船。

三、 題扇橋;位於蕭山街,單孔石拱橋,全長18.5米,寬4.3米,橋坡兩側各有19級石階。拱圈采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法,孤形橋欄,望柱為覆蓮雕刻,具宋元風格。現存石拱橋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在原址重修,據《會稽志》記載,其歷史可追溯至宋朝嘉泰以前(約1201年前)‌。題扇橋因東晉書法傢王羲之為賣扇老嫗題扇的典故得名。現橋旁立有書法傢蕭嫻題寫的石碑,並設圓桌、鼓形石凳供遊人休憩。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是“紹興古橋群”的代表之一‌。古城遊最佳攝影地,不容錯過。

四、咸寧橋;位於蕭山街,從題扇橋上可望見咸寧橋,單孔石梁橋,橋一側石臺階引橋分叉二個方向,古樸典雅,在橋上觀景極佳,從建築用料石質推測應為清代,有清代《策府統宗》等文獻記載。

五、戒珠講寺;戒珠講寺位於老蕺山書院街,相傳為東晉書法傢王羲之的故宅遺址,寺內曾保存與王羲之相關的文物,如洗硯池、鵝池等遺跡,但因年代久遠,原貌多已不存。現存建築為後世重建,現存大殿、山門為清代建築,大殿分佈有方形二十幾根石柱石礎,部份柱上還有楹聯詩詞,原汁原味,細細讀來,無不透露出與書聖的關系。天井上還有一口雙眼明代嘉慶十五年的古井。

六、小江橋與“永作屏藩”碑;蕭山街一端蔡元培故居小廣場邊,周邊有倉橋直街、八字橋、紹興運河園等景點,可串聯遊覽。小江橋始建於南宋,現存橋體為清代重建,是紹興古橋群的代表之一。單孔石拱橋,橋身以青石砌築,拱券縱聯分節並列,二側橋欄頗有特色,沿橋欄整塊石料雕刻橋欄與座凳,對稱五塊美人靠座凳石階逐步上升至橋頂,橋頂設有大長石條形美人靠石座凳,供往來浙東運河段兩岸古城百姓憩息閑聊。橋欄一端處立一塊古碑,字跡鳳化彌漫,難以辯認。

七、永寧橋;屬八字橋街區景點,可以導航步行前往,約步行1仟米路程左右。‌永寧橋始建於‌南宋‌,現存橋體為‌清光緒年間(1885年)‌重建,‌單孔石拱橋‌,全長約20米,拱券采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築,看點在橋拱券內可以走人,為運河扦橋一部分,看拱券石成七折邊形,內頂可見分例一排六塊浮雕深刻龍門石橋芯,為此橋特有,其他古橋沒有。橋身金剛墻身還有石刻碑文,整橋古樸大氣,橋欄外倒還裝飾有乳釘,望柱石上的倒覆蓮飾,宋元風格明顯。遊人在橋面臺階上拍照往來。為紹興典型“一河兩街”格局,沿河民居粉墻黛瓦,烏篷船穿梭而過,是拍攝水鄉風情的熱門地。

八、八字橋;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年)‌,現存橋體石質主體為南宋原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立交橋‌之一。‌“三向四岸”立體交通‌:橋體呈“八”字形,主橋跨越南北河道,兩側引橋分別連接東、西兩岸,解決三街三河交匯的復雜地形問題,堪稱古代“立交橋”典范。

‌橋基以條石疊砌,主橋孔跨徑約5米,橋面微拱,兩側設石欄板,歷經800餘年仍穩固如初。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浙東運河‌的一部分。

九、周恩來故居;位於市區勞動路中段,近八字橋街區,古建築部分主要包括周恩來祖居(俗稱“百歲堂”),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與明代建築風格的宅院,現為省文保單位。祖居原名“錫養堂”,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周恩來十一世祖周懋章之妻王氏壽至百歲獲贈“百歲壽母之門”匾額,故民間俗稱“百歲堂”‌。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間(14世紀後期),周氏先祖周慶定居於此,後數百年間周氏傢族在此繁衍生息‌。

祖居為典型的明代磚瓦平房,坐北朝南,平面呈中、東、西三條軸線佈局,主體結構為三進院落,每進三間房,總占地面積2150平方米,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建築外觀古樸莊重,以黑色竹絲臺門為特色,門鬥、大廳、座樓等主體部分保存完整,天井與廊道相連,形成傳統江南宅院的封閉式格局‌。

‌門鬥與大廳‌:首進門鬥懸掛“百歲壽母之門”匾額,隱門楹聯“蓮溪綿世澤,沂國振傢聲”彰顯周氏傢族淵源(周敦頤後裔)‌。大廳是傢族舉行祭祀、婚喪儀式的場所,現陳列周恩來1939年回鄉抗日活動的文物與題詞‌。

‌第三進為座樓,原為長輩居所,1939年周恩來在此與族人團聚並接待訪客。

‌誦芬堂‌:西軸線首進為周恩來高祖父周笑巖的居所,取名自陸機詩句,楹聯“莫把年華常孤負,敢對湖山寄興賒”體現傢族文化傳承‌。

‌生活區‌:第二進為周恩來祖父傢產,第三進為廚房,保留明清傢具及周恩來少年時期的書房原貌,陳設簡樸,書櫃、餐具、衣物等遺物展示其早年生活‌。

十、大善塔;矗立於紹興城市廣場東南角,地鐵1號線直達(城市廣場站F口)。

大善塔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三年(504年)黃元寶舍地、錢氏女捐資所建,原屬大善寺的一部分‌。‌多次重建與修繕‌。

‌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首次大規模重建,現存塔身仍可見刻有“紹定戊子重修”字樣的磚塊‌。

‌明永樂元年(1403年)‌再次重建,形成現今以明代風格為主的磚木混合樓閣式結構‌。

‌清代至近代‌,咸豐年間塔剎、腰簷等因戰火受損,但磚砌塔身保存完好,1956年特大臺風後仍屹立,1957年拆除殘存木構腰簷‌。

大善塔為‌六角七層樓閣式磚木塔‌,通高約40米,塔底寬約4米。塔頂以青磚疊砌圓形藻井,鑄鐵覆缽蓋頂(重約5000斤),兼具穩固性與美學價值‌。

各層設火焰形壺門(底層六面全開,二層以上兩面相對)及佛龕窗,磚砌圓柱呈梭形,柱頂置圓形櫨鬥,木質華拱與磚質扶壁拱相間,體現宋明建築技藝‌。

原塔內設木梯可登頂俯瞰古城,現木梯已毀,僅存磚洞‌,現為全國文保單位。

紹興古橋多因水網而生,八字橋的“因地制宜”設計理念與永寧橋的“市井煙火”功能,是喜愛人文地理的遊人必到之處。如你還有時間接下去還可以去探訪‌廣寧橋‌(明代聯拱橋)與‌光相橋‌(唐代遺跡)及其他眾多古橋。

#地鐵提速生活##杭州頭條##紹興頭條#​#中國人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