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潰瘍是長期且管理不佳的糖尿病所常見的結果,足部潰瘍的後果包括功能狀態下降、感染、住院、下肢截肢和死亡。
外周血管系統的血運重建也是潰瘍管理的關鍵組成部分。
糖尿病足的外周動脈疾病常表現為血管受累極為彌漫,累及多條動脈,在小腿段動脈中尤其嚴重,閉塞時間長,閉塞長度長,血管側支形成能力差。

膝下動脈組織病理學常提示血栓性管腔閉塞,動脈粥樣硬化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動脈中層鈣化。
相關研究指出以血管體的概念進行糖尿病足的血運重建,其被定義為由目標動脈供養的深層組織和皮膚的三維單位。
可通過介入手術行直接血運重建及間接血運重建為血管體提供血運,雖然相關系統評價指出與間接血運重建相比,接受直接血運重建的受試者愈合的比例更高,並且帶側支的間接血運重建在傷口愈合方面可能與直接血運重建具有相似的結局。

針對糖尿病足的血運重建,我們希望做到最佳的是恢復足部的血供,同時,競爭性風險分析也表明,足背動脈及足底動脈弓開放對截肢率降低有顯著影響,可能對血管體靶向血運重建獲益最好。
對於前腳掌的廣泛組織損失或難以愈合的區域,足背和足底動脈的再通及其吻合可最大程度上改善血流供應,間接說明瞭在糖尿病足潰瘍,尤其是足部遠端的潰瘍,足背動脈及足底動脈弓的開放是至關重要的。

普通球囊血管成形術
普通球囊血管成形術會壓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增加管腔直徑,但再狹窄率很高,1年時長病變的再狹窄率為40%至70%,術中出現彈性反沖或限流夾層的概率大,後期可能出現重塑部位管腔狹窄率高於未處理段血管可能性。
因為以上種種缺點,普通球囊血管成形術在實際臨床引用中常結合其他手術治療方式,但不可否認其價格低廉的優點。

作為普通球囊血管成形術的補充治療方式,下肢動脈內支架置入已在臨床中應用多年。
但相關隨機對照實驗結果顯示,裸金屬支架不能預防新生內膜增生,支架內再狹窄和支架骨折的風險隨著病變長度的增加而增加。
進而提出覆膜支架在下肢血管介入中的應用,覆蓋在支架上的膨脹聚四氟乙烯(ePTFE)可防止新生內膜組織的向內生長,使通暢性不太依賴於病變長度。
對不同類型覆膜支架治療主髂動脈閉塞性疾病的系統評價表示其在12個月時技術成功率和通暢率高,對於復雜的主髂動脈病變,5年隨訪表示覆膜支架優於裸金屬支架。

藥物塗層球囊
因普通球囊血管成形術再狹窄率高、即刻彈性反沖或限流夾層和晚期負重塑等不良表現,支架植入逐漸引用起來。
然而,永久性金屬植入物會導致內膜增生,並且隨著病變段長度增加,支架斷裂的風險隨之上升。
為瞭減少內膜增生,提出通過藥物塗層球囊或藥物塗層支架進行局部給藥。

因此近年來藥物塗層球囊的相關研究較為火熱,相關藥物主要集中於紫杉醇及西羅莫司等抗內膜增殖藥物。
後續針對藥物塗層裝置在下肢應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完善相關RCT後提示該文失訪率較高可能是一個問題,並且對紫杉醇塗層裝置死亡率升高提出質疑。
尚未確定對死亡率升高的合理機制解釋。
那麼對西羅莫司塗層裝置的持續評估以及先進血管成像的新興改進提供瞭替代解決方案。

藥物塗層球囊的開發是為瞭解決以前方法的一些局限性,它們能夠將抗增殖藥物輸送到血管壁中,同時“不留下任何東西”。
與藥物洗脫支架和其他現有治療方法相比,藥物塗層球囊具有許多潛在的優勢,包括持久的抗再狹窄療效,廣泛的表面接觸,均勻的藥物分佈,沒有支架足跡或聚合物殘留物。
此外,藥物塗層球囊可用於治療支架無法有效覆蓋的血管病變,例如高機械應力區域(曲折動脈),微小血管,廣泛病變和分叉病變。
然而成本是一個重大障礙,缺乏可靠的成本效益研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盡管如此,藥物塗層球囊表現出球囊血管成形術固有的機械限制,最明顯的是缺乏支架和機械支撐,這限制瞭它們的獨立適用性。
因此,如果最初使用藥物塗層球囊的結果不令人滿意(即夾層,反沖,無效擴張),則始終需要補救支架置入術,從而破壞其主要應用目的。
另一個可能的制約因素是需要血管損傷才能獲得最佳藥物分佈。具有嚴重血管損傷的氣壓傷是由球囊血管成形術引起的。
斑塊壓迫不是管腔擴張的重要原因,管腔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斑塊破裂伴動脈夾層和整個動脈壁過度拉伸。

此外,血管微切割本身被認為可以促進藥物轉移並在組織中產生適當的藥物生物利用度,因此需要在正確的球囊尺寸和血管損傷程度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斑塊、鈣化處理血栓動脈內膜切除術
標準的血管內治療,如POBA和支架植入術,對嚴重鈣化病變的效果有限。
特別是環形鈣化的病變導致球囊和支架擴張不足,因此長期通暢性差。

必須進行血管準備以獲得管腔和去鈣化,從而促進更好的支架部署和藥物沉積到血管壁中。
針對內膜下斑塊行血栓動脈內膜切除術是股總動脈段金標準治療方法。
隨著相關藥塗球囊與藥塗支架的發展,為明確血管內治療或開放手術優越性,有相關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瞭研究。
在不適合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中(無法耐受全麻手術的患者),DCB血管成形術提供瞭相似的二次通暢率,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替代療法。

使用專門的球囊有助於限制夾層和應急支架的置入率,並可增加DCB擴張後藥物進入血管壁的攝取。常用的改良球囊包括三類:切割球囊、刻痕球囊和最小創傷球囊。
切割球囊的表面包括非常鋒利的金屬刀片,這對於切割特定位置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非常有用。刻痕球囊上有電線或聚合物,可以顯著增加與斑塊精確破裂相關的特定點的壓力。
最後,最小創傷氣球對應於巧克力PTA球囊。這種半順應性的氣球被包裹在鎳鈦合金籠中,形成一系列凹槽和枕頭,以限制夾層向血管壁的傳播。
在球囊擴張過程中,融合器能夠使球囊以可控的方式擴張,減少過度膨脹和扭轉。

當由於突入管腔的鈣化而需要進行管腔減容時,經皮斑塊切除術是一種獲得管腔並限制夾層和臨時支架置入術的選擇。
根據所選設備,斑塊切除術可以是定向的 、混合的、旋轉的或全程的,或者可以使用激光技術進行消融。
相關前瞻性研究明確斑塊切除術在治療復雜鈣化外周病變患者方面極好的安全性,較低的補救支架置入率和臨床可接受的低 TLR率。
同時在治療糖尿病患者PAD方面並不劣效。增加瞭中度或重度鈣化股膕病變的管腔尺寸。

血管內碎石術是一種用於修飾鈣化斑塊的新技術,它部署瞭嵌入碎石發射器的一次性球囊導管。
它采用類似於用於腎結石的沖擊波碎石術的概念,產生脈動聲壓波以安全地破壞鈣化。
薈萃分析支持血管內碎石術作為下肢PAD鈣化斑塊修飾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可減少59.3% (95% CI 53.30%~65.31%)的管腔狹窄,且血管並發癥最少。

生物可吸收或可生物降解支架由可在體內溶解或吸收的材料制成,支架生物可吸收性的想法被認為是革命性的(第三代支架)。
Absorb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BVS)具有與當前一代DES相似的機械支架和抗增殖特性。
然而,在血運重建和血管壁穩定後,它通過惰性水解過程被人體吸收。
該裝置的可吸收性使其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進行積極的血管壁重塑、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恢復收縮功能。

對於血管病變的治療各國學者在不同的治療方式上面推陳出新,完善瞭大量的隨機對照試驗證明其優越性,但目前我國國內的相關研究仍較少,相關結果能否應用於我國人群仍未可知。
目前針對糖尿病足血管病變的臨床研究仍多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及慢性肢體缺血的設計標準作為研究方式,部分實驗結果因納入患者中糖尿病占比較少使得參考意義不明確,鮮有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相關子集研究。

後續有必要針對下肢血管病變中具有糖尿病的患者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以明確其特異性,為糖尿病足血管病變的治療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