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回升,醫生叮囑腦梗患者:寧可多玩手機,也別隨便做這幾件事

春回大地,曾經凜冽的寒風漸漸柔和,溫暖的陽光也開始肆意揮灑。在這乍暖還寒的時節,不少腦梗患者覺得 “熬過瞭嚴寒,終於迎來瞭輕松時刻”。有的開始在清晨活力滿滿地鍛煉,有的踏上瞭外出旅遊的行程,還有的在傢中忙忙碌碌做傢務,好似身體已完全康復。但作為在醫療領域深耕多年的醫生,我真的很想大聲提醒大傢:此時千萬不可放松警惕,否則問題很容易卷土重來。

腦梗塞患者即便表面上已經能夠正常行動、言語清晰,可實際上,其體內的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依舊脆弱不堪,如同搖搖欲墜的危樓。春季氣溫變化大,血液黏稠度增加,人的情緒容易起伏,睡眠質量也常常受到影響,任何一個環節稍有差池,都可能讓患者再次陷入困境。所以說,春天看似溫暖宜人,實則對腦梗患者而言,是一個危機四伏的 “危險季”。毫不誇張地講,有時候腦梗患者安安靜靜地躺在床上刷手機,都比貿然去做下面這 4 件事要安全得多。

天氣轉暖就洗冷水澡,血管 “受傷” 沒商量

我曾接診過一位六十多歲的退休工程師,腦梗康復才三個月。天氣剛一暖和,他就重拾年輕時的習慣,每天清晨沖冷水澡,他說這樣能讓自己瞬間清醒,感覺血液都跟著 “活泛” 起來瞭。然而,還沒到兩周,一天他洗完澡出來,正穿衣服的時候,突然感覺一隻手開始發麻,說話也不利索瞭。緊急送往醫院一檢查,腦梗復發瞭,而且復發部位與之前一模一樣。他自己都難以置信,覺得就洗瞭個冷水澡,怎麼會這樣?

但通過監測他的動態血壓,我們發現,在洗冷水澡期間,他的血壓波動明顯加劇,尤其是收縮壓,驟然飆升,竟然超過瞭他日常平均血壓的 25% 以上。對於剛經歷過腦梗的患者來說,血管本就脆弱,這種血壓的劇烈沖擊,就好比給已經有裂縫的瓷器再重重一擊,瓷器怎能不碎?血管又怎能承受得住?所以,我常常告誡腦梗患者,即便熱得出汗,也千萬別突然沖冷水澡。要是想降溫,可以用濕毛巾擦擦身子,或者洗個溫水澡,讓身體慢慢涼快下來。千萬不能給血管來個冷水 “突襲”,這一沖,沖掉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春天一熱就去爬山,風險遠超想象

天氣轉暖,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出去活動活動筋骨。不少腦梗患者的傢屬也這麼想,覺得讓患者出門爬山,既能放松心情,又能鍛煉恢復身體。但他們不知道,爬山這件事,可不僅僅是上山時累那麼簡單,下山的時候其實更加危險。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位患者,他退休前是工廠的維修師傅,腦梗恢復期時,腦子還算清醒,手腳恢復得也還不錯。春天一到,傢屬就帶著他去近郊爬山。可誰能想到,當天回傢後,他就感覺右邊胳膊發麻,嘴角也有點歪斜。趕忙送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腦梗復發,而且這次比上次嚴重得多,在醫院住瞭將近一個月。我們仔細詢問當天的情況後發現,爬山過程本身倒沒出什麼大問題,問題出在下山的時候。

他下山速度過快,走的又是陡坡,腳底受到的沖擊力太大,而且一路下坡都沒有休息,這就導致腦供血開始不足。患者體內原本有個還沒完全吸收的小血栓,在這種加速的血流沖擊下,脫落並卡住瞭腦部的一個小動脈,最終引發瞭嚴重後果。大傢要知道,下山時身體處於被動制動狀態,尤其是膝關節和踝關節,需要反復緩沖。每一次落地,腦部的微循環都會受到輕微沖擊。如果患者血管內有斑塊或者潛在血栓,這種沖擊就很可能讓它們脫落。所以,對於腦梗患者來說,與其冒險去爬山,真不如在平坦的道路上散散步來得穩妥。如果非要登山,那一定要放慢速度,選擇緩坡,還要定時坐下來休息。不然,原本是想上山欣賞美景,結果可能要被擔架抬下山,這可不是鍛煉,而是給自己找麻煩。

清晨空腹鍛煉,隱患重重

許多老年人都有清晨早起鍛煉的習慣,有人覺得清晨空氣清新,有人認為這個時候鍛煉精神抖擻,還有人覺得早起鍛煉能讓人長壽。但對於腦梗患者而言,清晨空腹鍛煉,反而是最危險的行為之一。我有一位退休銀行職員患者,腦梗恢復後自我感覺精力還不錯,就覺得自己 “快痊愈瞭”,於是每天天還沒亮就出門快走,而且不吃早飯,他覺得這樣能 “清空身體毒素”。然而,一個月後的一天,他在鍛煉時突然頭暈目眩,摔倒在地,連爬都爬不起來。傢屬趕到時,他已經說不出話瞭。

送到醫院檢查,發現他的血糖降到瞭 3.2mmol/L,血壓卻飆升到 160,MRI 檢查顯示腦部出現瞭小面積缺血灶。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清晨本就是一天中血壓最容易升高的時段,此時人體正處於 “蘇醒應激” 狀態,交感神經活躍,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縮,心率加快。而空腹狀態下,身體缺乏能量,血糖偏低,這會進一步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在血流波動大、血液黏稠的情況下,一個小小的血栓就可能輕易堵住血管。所以我經常勸告患者,寧可先吃點東西再出門鍛煉,也千萬別空著肚子去冒險。別以為這是在清理身體垃圾,實際上可能是在消耗身體最後的 “儲備能量”,一旦出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春天曬太陽,別曬過頭瞭

春光明媚的時候,大傢都喜歡外出,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曬太陽,成瞭很多老年人春日裡的 “日常活動”。不少腦梗患者也在傢人的鼓勵下出門曬太陽,認為這樣既能補充維生素 D,又能讓身體活絡起來,這些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很多人都忽略瞭一個重要問題:春天的陽光雖然看似溫和,但長時間暴曬,身體會在不知不覺中失水。一旦脫水,血液就會變得黏稠,而血液黏稠就容易導致堵塞。我有一位曾經在體校工作的老患者,退休後經歷過一次中風,恢復得還不錯。春天一到,他每天午後都會去小區花園曬太陽,一曬就是一個小時,即便滿頭大汗也不在意,還覺得 “出點汗能排毒”。有一天,他正坐著曬太陽,突然眼前一黑,差點摔倒在地。

緊急送往醫院後,檢測指標顯示他脫水情況嚴重,血液濃縮,紅細胞壓積升高,腦部血流量下降,這屬於典型的脫水誘發性腦供血不足。人體在陽光照射下,尤其是在春季幹燥的季節,會通過皮膚蒸發大量水分。而且老年人對 “渴” 的感覺本身就比較遲鈍,不覺得口渴並不代表身體不缺水。這種長期輕微的脫水狀態,會讓血液變得又稠又流動緩慢。腦梗患者的血管本就不夠通暢,在這種情況下,血液更容易堵塞。所以,曬太陽也要講究方法。不要在正午陽光最強烈的時候暴曬,每次曬太陽時間不宜過長,半小時左右就好,而且曬太陽的過程中要記得時不時喝點水。讓皮膚享受陽光的同時,更要保證血管的舒適。

這四件看似平常無害的事情,對於腦梗患者來說,卻如同隱藏在暗處的 “地雷”,稍有不慎就可能踩上去引發嚴重後果。或許有人覺得玩手機沒什麼益處,但在某些時候,腦梗患者窩在傢裡安安靜靜地玩手機,真的比去沖冷水澡、猛爬山、空腹快走、暴曬流汗要安全得多。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瞭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