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一直是健康中國(2019-2030年)的重點行動之一,調查發現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在65~79歲即老年人群,據統計我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高達7813萬人,占糖尿病總人群的30%。
由於糖尿病一經確診,其失明、殘疾、心血管並發癥的風險都將大幅度增高,嚴重影響老年人群的生存質量。
因此如何提升該人群生存質量,探索可被幹預的影響因素一直是糖尿病慢病管理的重點研究方向。

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是血糖控制,預防並發癥的關鍵。
近年國內外研究指出,除社會人口學因素外,心理社會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效應,或能夠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社會中最常見和最嚴重的慢性疾病之一,截止2021年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數據顯示,我國老年糖尿病患病人數已達3550萬,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病數量的1/4。

相較於年輕患者,老年糖尿病人群出現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骨骼肌系統及泌尿系統等並發癥的風險更高,帶來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失明、下肢截肢風險更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當前,糖尿病嚴重威脅我國老年人群的健康,對我國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發展均帶來瞭沉重的負擔。
老年人是糖尿病的主要受害者,在美國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1.4%,位列全球第二位。在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同樣發現瞭糖尿病的高患病率。

歐美地區調查顯示,罹患糖尿病的老年人合並肥胖、高血壓、關節炎和大小便失禁的並發率最高。
在合並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中風的患病率最高,導致該人群的晚年生活質量不甚樂觀,殘疾、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況尤為嚴重,生活質量低的概率高達60.18%。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化態度總體處於消極水平,可能與糖尿病疾病發展本身有關。
糖尿病老年常見慢病對老年人健康結局有多方面影響,包括生理維度和心理,根據全球公共衛生健康統計數據顯示,糖尿病是老年人致殘的前五位病因之一。

長期的高血糖導致患者發生微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由此引起其不良健康結局如糖尿病足潰瘍,引起的遠端肢體的概率高達25%。
老年患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殘疾發生率高達10.2%,老年糖尿病患者晚年“帶病生存”,失能、半失能的生命樣態,導致該人群總體老化的態度明顯消極。
患者老化態度消極還表現為自覺無用感強烈,認為自己是社會與傢庭的累贅而放棄向他人傾訴並隱瞞病情。
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可能由於老年糖尿病患者隨著病程的增加,機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肢體感覺及運動神經障礙性的病變導致的步態、平衡功能異常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而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低,抑鬱等多種心理疾病的發生率將顯著提高,抑鬱又進一步導致老年人出現情緒障礙,變得沉默寡言,藥物依從性下降;還將引起睡眠障礙、內分泌功能進一步紊亂、疾病抵抗力降低,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部分患者並發癥被發現時往往已演變至較嚴重程度,面臨著截肢、失明等嚴重後果。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社會喪失維度為負向維度。
該維度得分高,分析可知,意味著老年糖尿病患者社會參與度低。維度中顯示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難談論自己的感受”,“並常覺得自己常被社會排除在外”抗拒與他人溝通交流。

良好的身體狀況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該維度也側面提示瞭該人群並發癥發生率高,患者生活質量差,降低瞭患者的社會參與度。
提高患者的社會參與度能使患者主動分析自身疾病,積極配合治療與疾病自我管理。
而糖尿病常見並發癥如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等起病隱匿,依賴於患者在長期隨診過程中自我發現並與傢人、醫護人員持續溝通患病感受,才能做到早發現早控制阻止其進一步惡化。
提示醫護人員完善社會支持體系,鼓勵患者積極尋求社會幫助,提高其社會參與水平,改善消極老化態度的負面影響。

生理變化維度得分低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感覺自身精力比預計這個年紀時要差”,“認為患糖尿病影響到瞭自己的身體獨立能力”。
引起患者精力下降的可能原因,患者受老化因素與糖尿病疾病因素導致的內分泌紊亂的影響肌肉群質量減少、力量減弱、功能逐漸減退、軀體穩定性下降、跌倒骨折的發生概率增加,導致患者生理機能水平下降明顯,患者感受到生理老化明顯。
這也提示應增設完善老年人安全保障設施、助行設施,醫務人員則應制定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案,設計合理的運動量,滿足該人群的運動需求,也提高其運動鍛煉的依從性。

而傢人朋友要鼓勵其積極主動談論自身感受,緩解患者由於患病導致的負面情緒,以便及時為其提供有效的幫助。
心理成長維度得分最高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為“變老仍有許多愉快的事情”,“智慧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感覺相較於年輕時的時候,現在的自己更有能力處理好生活中的問題。
說明該人群對待老化仍有積極看法,在人生閱歷、智慧方面認為自己仍在成長,提示醫務人員及傢人朋友關註並關註該人群拒絕參與社交覺得自己被社會排斥的具體原因,如電子化高速發展,老年人群看病難等問題。

針對該人群的難點去改進與完善,幫助老年糖尿病患者重新融入社會重新建立社交,恢復對生活的掌控感,則有望能夠將該人群的老化態度向積極轉化。
多研究均證明瞭擁有積極老化態度的老年人更能采取並保持健康行為,可緩沖疾病、突發事件等這類壓力源的沖擊反應,生活的更快樂,因此幫助老年糖尿病人群的老化態度向積極轉換具有重要的健康意義。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化態度各維度與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即老化態度越積極,其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越高。

研究表明,積極健康的心態是老年人戰勝疾病,安享晚年的關鍵,通過分析老年個體面對老化的態度所表現的認知與行為,能有效的預測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管理的積極與有效性。
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與生存質量各維度間同樣呈正相關關系,即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越高,其生存質量越好。
多研究證實,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可延緩糖尿病並發癥的的發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健康狀況。
老化態度各維度與生存質量各維度間同樣均呈正相關關系,即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化態度越積極,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

研究顯示,老化態度消極的老年人隨著看待老化的負性情緒越深,伴隨的健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也會上升,則會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而積極的老化態度,在面對疾病等突發事件的可能是積極的應對,則能夠有效的應對維持良好的生存質量。
積極的老化態度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幫助老年人成功地適應老化過程;消極的老化態度不僅不利於老年人的健康,甚至會影響老年人的壽命。
老化態度影響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行為,包括瞭身體活動、就醫和遵醫行為。

一項縱向研究表明,老化態度越積極,老年人參與傢務和鍛煉等身體活動的水平越高,更願意尋求健康服務,進而改善身體健康。
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積極的老化態度同樣能夠促進糖尿病健康行為,在改善生存質量中起關鍵作用。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生存質量較低者約占82.66%~92.6%,尤其是心理/精神維度下降顯著。
國內外調查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幹預效果,僅能短期維持,難以長期保持6個月以上,患者自身表示難以長期堅持,缺乏自我管理行為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傢在自我決定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決定動機概念,指出人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願意和自己決定的,自我決定動機的潛能足以引導個體長期堅持有利於能力促進的行為。
該理論認為通過內驅動力去提升能力,能夠提升相應行為的持續程度。
這提示瞭重視老年人老化心理狀況,擁有積極的老化態度作為內驅力,或能長期保持良好的健康促進行為。

醫護人員制定幹預方案可從患者老化態度提升方向探索,提高其應對老化的的積極性,以達到長期維持健康行為,實現促進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老齡化的最終目的。
因此,關註老年糖尿病人群的心理因素,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精神健康刻不容緩。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石,提高患者晚年生存質量是糖尿病慢病管理的長期目標及主要方向,今後可探索老化態度的幹預手段,提升患者疾病自我管理的內在驅動力,加速實現老年糖尿病人群健康老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