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在醫療一線摸爬滾打多年的醫生,我目睹瞭太多因腦出血而破碎的傢庭,內心滿是沉痛。腦出血,宛如一個冷酷無情的 “奪命惡魔”,尤其對老年人的威脅巨大,它隨時可能悄然降臨,瞬間摧毀生活的平靜,帶來難以承受的災難。今天,我帶著滿心的憂慮與專業的認知,要和大傢好好嘮嘮那些極易被忽視,卻與腦出血緊密相連的危險習慣,希望能引起大傢足夠的重視。

在醫院的病房裡,我見過各種各樣被疾病折磨的患者,其中因不當習慣引發腦出血隱患的病例,著實令人揪心。就拿頻繁低血糖來說,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對其危害的認識簡直少得可憐。我曾遇到一位大爺,他平時生活不太規律,常常因為忙於瑣事而錯過吃飯時間。有時候為瞭節省開支或者圖方便,餓瞭就隨手抓一把高糖的小零食充饑。他的血糖就像失控的過山車,一會兒飆升,一會兒又急劇下降。每次血糖波動大的時候,他都會感到頭暈目眩,渾身乏力,看東西也變得模糊不清。
可他總覺得這隻是小毛病,休息一會兒就會好,完全沒意識到背後隱藏的巨大危機。實際上,當人體處於低血糖狀態時,身體就像拉響瞭警報,交感神經瞬間被激活,心跳開始加速,血壓也會像火箭發射一樣急劇上升。對於老年人本就脆弱如薄紙的腦血管而言,這種血壓的劇烈變化無疑是一場可怕的災難。血管壁根本承受不住如此強大的壓力,很容易就會破裂,從而引發腦出血。據權威醫學研究數據顯示,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長期不穩定,最終不幸陷入中風或腦出血的困境,付出瞭慘痛的代價。所以,頻繁低血糖真的是腦出血背後一個不可小覷的 “幫兇”。

還有過度依賴止痛藥的問題,也在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老人被關節疼痛、頭痛、背痛等各種病痛纏上,生活質量大打折扣。為瞭緩解這些惱人的疼痛,他們常常自己跑去藥店購買止痛藥、消炎藥,甚至把這些藥當成瞭能解決一切疼痛的 “萬能神藥”,隻要一痛就趕緊吃。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常見的止痛藥和抗炎藥,雖然能暫時緩解疼痛,讓他們感覺舒服一些,但長期服用卻會在不知不覺中對腎臟、胃腸道和心血管系統造成潛在的嚴重危害,其中對血壓穩定的影響尤為突出。
這些藥物會使血管不正常地擴張或收縮,導致血壓像坐蹺蹺板一樣忽高忽低。我曾經接診過一位患有多年關節炎的老奶奶,為瞭減輕關節疼痛,她長期依賴止痛藥,結果血壓一直居高不下,怎麼也降不下來。後來,因為血壓的劇烈波動,她不幸引發瞭腦出血,同時腎臟功能也出現瞭明顯的衰退跡象。很多老人在長期服用這些藥物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它們正在一點點地侵蝕著自己的血管和腎臟等重要器官,就像溫水煮青蛙,危險一步步逼近卻渾然不知。

飲酒,這個看似平常的行為,其實也是隱藏在老年人身邊的 “健康殺手”。在很多年長者的觀念裡,喝點小酒似乎是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親朋好友相聚時,更是少不瞭飲酒來增添氣氛。大傢都覺得偶爾喝上幾杯沒什麼大不瞭的,可事實並非如此。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漸衰退,老年人的代謝和排毒能力大不如前。酒精進入體內後,一開始會使血管擴張,隨後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大腦,引發血壓的波動。
這種看似微小的波動,如果長期積累下來,就會像水滴石穿一樣,嚴重損害血管的健康。我有一位老患者,他平時就喜歡每天喝上幾兩小酒,覺得這樣能舒筋活血,對身體有好處。他一直認為自己隻是適量飲酒,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幾年過去瞭,他的高血壓癥狀越來越嚴重,去醫院體檢時發現,腦血管已經變得異常脆弱,血管內壓力波動頻繁,腦血管健康狀況已經到瞭岌岌可危的地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腦出血。

另外,忽視運動對老年人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覷。我認識一位退休後的大叔,他以前工作的時候還算活躍,可退休後就像變瞭個人似的,整天窩在沙發上看電視,連出門散散步都懶得動。剛開始的時候,他的身體好像沒什麼明顯變化,可時間一長,問題就來瞭。幾個月後,他經常感到頭暈、渾身沒力氣,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一點都不穩。去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他的體內已經形成瞭血栓,血管就像被淤泥堵住的河道一樣,血液流動嚴重受阻。長期缺乏運動,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得不暢,血栓很容易在血管內形成,一旦血栓脫落,隨著血液流動到腦血管,就極有可能引發腦出血。對於老年人來說,適量的運動就像給身體註入瞭活力,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血管保持彈性,還能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整體抗病能力,有效降低腦出血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腦出血雖然來勢兇猛,但絕不是無法預防的。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很多看似平常的習慣,可能正在一步步把老人推向腦出血的深淵。作為子女,我們要多花些時間關心老人的生活習慣,耐心地提醒他們合理安排飲食,按時進餐,避免血糖出現大幅波動;要督促老人正確對待身體的疼痛,不要隨意長期服用止痛藥;也要鼓勵老人適量飲酒,積極參加一些適合他們的運動,比如慢悠悠的散步、行雲流水般的太極拳等。而老人們自己,更要提高健康意識,對自己的身體負責,為瞭自己和傢人的幸福,遠離這些可能引發腦出血的危險習慣。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瞭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