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鄉村振興“花式”打造特色產業!

  現代科技編織著“一朵花”萌芽的基因密碼;滴滴萃取的清露投射出“一朵花”的“生金”之道;歡聲笑語裡蘊藏著“一朵花”詩意的向往……

  春來萬物生,春來百花開。在惠州,花不僅僅是自然的點綴,更是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主角。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如今,在惠州大地蓬勃生長、以花為媒的花樣特色產業,正通過“科技+文化+互聯網”模式,打破傳統農業邊界,為農業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成為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和群眾增收的“幸福載體”。

  花房裡的手術室

  “克隆技術”為花苗施“魔法”

  在博羅縣楊村鎮,一場數字革命正悄然重塑傳統農業基因。

  推開洋和花卉基地的大棚大門,撲面而來的是未來農業滿滿的科技感。從花卉育種、日常生產,到溫室管理與光線管控,科技元素貫穿各個環節。

  這裡有“植物手術室”——百級潔凈組培車間,技術工人就像外科醫生一樣,小心翼翼地將蝴蝶蘭的莖芽分切,接種到特制的培養基上。“通過這種‘克隆’技術,一株優質母本一年可以‘復制’出上萬株品質完全相同的後代,極大地提高瞭蝴蝶蘭的繁殖效率。”該基地總經理謝龍新笑著說。

  目前,該車間年生產800萬株蝴蝶蘭苗,這些幼苗供應到市場後,經過8~10個月的培育期即可進入盛花期,恰好趕上年宵花市場,有力地滿足瞭市場需求。

博羅縣楊村鎮洋和花卉基地,工人正把蘭花苗打包裝箱子。

  現代生物技術、遺傳育種手段及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等科技手段,正日益廣泛地應用於惠州花卉產業的各個環節,是惠州花卉產業順應經濟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漫步在溫室大棚中,整齊劃一的蘭苗方陣蔚為壯觀。每一株的高度、葉片角度都驚人地一致,組培克隆技術能確保蘭苗品質穩定。“這就是科技的力量。”謝龍新說。

  在自然狀態下,一株蝴蝶蘭從播種到開花需要4~5年時間。但在這裡,這一周期被縮短至40周。

  為時間賦予“魔法”的,正是人工調控的促成栽培系統:采用農業物聯網,全覆蓋安裝智能傳感器、潮汐苗床、水肥一體化體系,配合光照、溫度和濕度控制,精準把控生長節奏,讓植物的生長速度大幅提升。

  “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植,而是工業化生產。”謝龍新介紹說,大棚內恒溫恒濕,日光強度一旦超過2萬勒克斯,遮陽系統便自動啟動。這種工廠化的精準調控,讓每一株幼苗的生長環境都達到最優狀態,擺脫瞭傳統農業對天氣的依賴。

  科技賦能極大提升瞭蝴蝶蘭的產量、產值和市場競爭力。謝龍新向記者展示蝴蝶蘭“花寶”,其獨特的花型酷似卡通貓臉,造型十分討喜。“在廣東片區,我們是鮮有成功培育這一品種的花卉企業。”謝龍新自豪地說,為瞭不斷推陳出新契合市場需求,團隊潛心鉆研,攻克多項技術難題,進行品種培育,目前已擁有多個獨傢品種。

  科技創新也深刻改變瞭當地農村的發展模式。基地通過系統培訓,吸納瞭周邊農村的勞動力,讓村民轉型為掌握現代種植技術的產業工人,月均收入達5000~6000元。

  面對人工成本上漲和市場需求的增長,謝龍新透露,正計劃引入半自動化設備,進一步提升產能。未來,年產量有望從800萬株提升至1000~2000萬株,有力推動當地蝴蝶蘭產業打開新局面。

  花田裡的致富經

  撂荒地上生花延鏈“生金”

  惠州地處南亞熱帶,高溫、多雨、土層厚,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宛如一座“天然植物園”,為“一朵花”的蓬勃生長構築起舒適的溫床。近年來,借著鄉村振興與“百千萬工程”的東風,惠州各地鄉村巧用“一朵花”,叩開“美麗經濟”大門,奏響致富樂章。

  春光融融,微風輕拂。惠東縣梁化鎮水聯村南藥種植示范基地的大片花田中,玫瑰植株從農膜裡探出頭來。65歲的村民胡佛生一早便來到花田,熟練地為玫瑰松土、除草,隨後還摘下幾朵玫瑰,滿臉笑意地介紹:“這玫瑰可香瞭,能泡水,還能炒雞蛋。”言語間,滿是對玫瑰的喜愛,以及參與村裡“小花大產業”的自豪。

  近年來,水聯村通過引導村民自願流轉土地,整合盤活土地資源,並引進企業將原本的撂荒地打造成以玫瑰花、金花葵為主的南藥種植基地,采取與水稻、甜玉米和蔬菜等農作物輪作的方式,發展特色產業,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這裡四面環山,空氣好,河水清澈,農業根基好,是個寶地。”該基地負責人蔡少昆原本從事橋梁建築工作,懷著工業反哺農業的熱忱,在此開啟“一朵花”的鄉村振興項目。

  目前,基地內種植瞭70畝玫瑰、100畝金花葵。“玫瑰花蕾和初開花可入藥,金花葵全身都可利用。”蔡少昆告訴記者,采摘後的花朵經過篩選、除濕、風幹、加工,變成花茶、精油等產品,通過經銷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當傳統農業嫁接文旅基因,花田便成瞭“流量入口”。 惠州日報記者黃桃 謝寶樹 陳春惠 攝

  從全國各地的產業實踐來看,“一朵花”的產業鏈條每延伸一米,畝產效益就躍升一個量級。

  深諳此理,該基地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投入5000多萬元探索大健康產品研發,已研制出納米萃取花朵提取物制成的益生菌固體飲料,輔助治療痛風、糖尿病等。當下,基地年產值達數十萬元,與香港企業合作研發的保健飲品也即將上市,前景廣闊。

  如今,依托“一朵花”帶動瞭村民荷包鼓起來。“金花葵、玫瑰種植周期長,平時至少有七八個村民在這裡務工,到瞭采摘期會有幾十個人。本村人手不夠,還會喊周邊村的村民來幫忙。”水聯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宗立表示,南藥種植基地不僅激活瞭該村的土地效能,還讓村民能在傢門口靈活就業增收。

  “原來我們夫妻在傢務農,現在在基地做事,方便照顧傢庭,一年還能增收十多萬元。”胡佛生很享受這樣的“花樣生活”。

  作為“百千萬工程”重點提升村,如今的水聯村借助特色產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花開時節,吸引眾多遊客“打卡”。蔡少坤說,未來將多途徑推廣深加工產品,計劃發展民宿,打造種植、加工、銷售、康養、旅遊融合的田園綜合體。

  傢門口的詩與遠方

  花卉基地變身“網紅打卡點”

  從種植到加工,從賣鮮花到賣體驗,“一朵花”的旅途不止於此。當傳統農業嫁接文旅基因,花田便成瞭“流量入口”,承載著市民對“詩和遠方”的向往。

  位於惠東縣大嶺鎮白沙佈村的壹米玫瑰園正是農旅融合的生動樣本。

  每逢春節或三八婦女節,白沙佈村蜿蜒鄉道上停滿瞭慕名而來的車輛。在壹米玫瑰園,遊客們於花海中體驗古法蒸餾玫瑰純露、設計插花作品,在花房裡調制專屬精油,孩子們在花海與草坪間奔跑嬉戲,空氣中彌漫著現烤鮮花面包的香甜氣息。

市民遊客在惠東縣大嶺鎮白沙佈村的壹米玫瑰園體驗鮮花采摘。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最高峰時,一天有一兩千人來打卡,已成為‘網紅打卡點’。”壹米玫瑰園負責人林偉峰介紹,“有企業團建、親子遊等,後續還將拓展研學、科普等遊覽形式。”

  林偉峰告訴記者,基地不收門票,更看重市民前來遊玩的體驗,通過引流帶動玫瑰精油、玫瑰純露、玫瑰花茶等深加工產品銷售,推廣打造自有品牌。

  放眼玫瑰園,一排排大棚裡種植著不同品種的玫瑰花,花枝搖曳,花香撲面。“我們在雲南和惠州都有花卉基地,先後引進100多個玫瑰花品種試種,挑選適合的品種在惠州種植。”林偉峰介紹,目前該基地已種植玫瑰300餘畝,引進玫瑰品種50餘個,新建玫瑰花制品深加工廠房500平方米,擁有10萬級凈化車間2個,冷藏庫2間,產品研發中心2間。

壹米玫瑰園大棚種植的玫瑰香氣濃鬱。 惠州日報記者黃桃 謝寶樹 陳春惠 攝

  玫瑰園的鮮切花不僅供應給惠州本地的花店,還用於深加工。其產品涵蓋玫瑰護膚品、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玫瑰純露等10多個品種。“我們已經拿到瞭多個妝字號的產品批文,在各大電商平臺都有銷售,還專門開發瞭小程序。”林偉峰說,壹米玫瑰園的“花生意”覆蓋瞭從種植到深加工,再到文旅觀光全產業鏈。“公司正佈局謀劃做跨境電商,進一步延伸花產業。”

壹米玫瑰園內,市民遊客體驗制作花香濃鬱的唇膏。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節假日吸引遊客前來賞花采花、休閑娛樂,給白沙佈村帶來瞭人氣,也為村民增收創造瞭條件。林偉峰說:“村裡的花產業發展起來,村民不僅有土地流轉的收入,農閑期間還可以來玫瑰園實現傢門口就業。”這朵綻放在村民傢門口的玫瑰,正為城鄉發展架起一座芬芳的橋梁。

  振興路上花滿園

  美麗經濟“百花齊放”

  “一朵花”串聯“幸福路”“致富路”。惠州正通過“花式”新舉措,推動“美麗經濟”持續“一路生花”。

  在仲愷高新區潼湖鎮黃屋村,百米“三角梅瀑佈”年年火出圈。今年春節前夕,惠州潼湖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黃屋村委會合作,啟動三角梅瀑佈周邊閑置土地改造項目,計劃打造以三角梅為特色的村級公園。

  與此同時,在區鎮村三級黨組織統籌下,“三角梅+”產業鏈正加速成形:上遊組建花卉合作社,黨員技術能手指導農戶科學種植;中遊開發三角梅主題文創產品和鄉村土特產,村集體電商直播間單日銷售額破萬元;下遊拓展研學體驗項目,打造“花間課堂”等特色IP……

  一朵花激活一個村的故事越寫越動人。如今,以花為媒的綠色經濟與生態文旅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這個春天,惠城區馬安鎮龍塘村金黃燦爛的油菜花、龍門縣龍田鎮李洞村清新迷人的紫雲英盛放,不僅通過綠肥還田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還吸引眾多遊客,為鄉村旅遊和綠色農業註入活力。

  百花齊放春滿園。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花卉產業面積約3.6萬畝,以綠化苗木、觀賞盆景為主,其中尤以蘭花出色。龍門龍田、博羅楊村等地已形成蘭花種植基地。

  蘭花盛花時節,蘭香雅韻正流淌於南昆山的疊翠之間。大批蘭花愛好者到南昆山尋芳探幽、品味蘭花清香。

  記者從龍門縣農業農村局瞭解到,近年來,龍門依托地理與氣候優勢,連續出臺多項政策,通過建設市級蘭花公園、成立蘭花協會、連續多年舉辦蘭花文化節等,將蘭花產業打造成優勢特色產業。

  目前,龍門蘭花種植面積為2734畝,畝產值約13萬元,總產值約4億元,基本實現“農戶—企業—市場”的有效對接互動。龍城街道、龍田鎮、藍田瑤族鄉等地蘭花種植聚勢成群,有力推動“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記者觀察

打造精品農業花卉特色品牌

  走訪中記者瞭解到,惠州相較於廣州、佛山等城市,在“美麗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種植發展規模偏小、知名地方花卉品種和品牌效益相對不突出、缺乏有效管理和科學規劃、專業技術人才欠缺、創新觀念不足等短板。

  盡管如此,惠州也在積極行動。早在2021年,惠州就印發瞭《惠州市花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將花卉產業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以及效益農業、精品農業來抓。近年來,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積極推廣花卉新品種、先進栽培技術,推動花卉示范基地建設等;市農科所開展花卉品種繁育推廣、種植技術指導培訓等,助力做好惠州“花文章”。

  未來,惠州這片“花田”,仍需持續發力,借鑒其他城市的先進經驗,汲取更多陽光雨露。

  廣州市花都區馬嶺村的馬嶺觀花植物園作為大型花卉產業綜合體,其首個專類園於2024年納入國傢植物園體系簕杜鵑專類植物展示園的建設。通過科技賦能、業態創新與政策協同,實現瞭“以花興業、以花富民”,村集體經濟超400萬元,較2021年翻瞭一番,成為“花卉+文旅”融合發展標桿。

  佛山順德陳村鎮蝴蝶蘭作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每年產銷量占全國10%。為拓展銷售新渠道、新方式,當地將蝴蝶蘭等花卉搬進直播間。此外,還將花卉和美食兩張名片巧妙結合,打造花卉美食精品,持續放大“花卉+文旅”的疊加效應。

  “廣州、佛山等地的花產業,已經成瞭當地一張閃亮名片。惠州也應發揮好蘭花、三角梅等特色品種優勢,打造精品農業和花卉特色品牌。”市農科所高級農藝師林志強建議,惠州深化與科研機構合作,推動花卉品種研發和技術轉化,豐富深加工產品;依托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整合花卉資源延伸產業鏈,設計花卉主題活動,開發“賞花+”復合業態,串聯研學旅遊線路等。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等政策支持,為“一朵花”茁壯成長培厚肥沃土壤。

來源:惠州日報記者張旭華 陳春惠 袁暢 黃桃 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