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不管用什麼樣的指標,中國經濟超美,都已不可避免

特朗普蠻橫發起的“對等關稅”遇到瞭中方強有力的反制,目前雙方已經加到125%。另一邊 “對等關稅”落地不到48小時,美方又宣佈對除中加墨外的其他國傢暫緩90天。這兩天又反反復復,一會兒宣佈對電子產品豁免,一會兒又說沒有例外。

前段時間特朗普曾勸則連斯基停戰,說他手裡沒牌瞭。現在遏制中國,他也要掂量自己手裡還有什麼牌。法媒就做出過預測,稱其實從哪方面的指標看,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第一都是大勢所趨,根本擋住的。

一 中國經濟還在上升

這兩年國內有些人看到一些情況,比如大量互聯網企業降薪裁員,就業情況也沒以往好瞭,再加上外國勢力唱衰中國,就開始憂心。這次面對特朗普耍無賴搞“對等關稅”,也有人擔心反制會受到傷害。這種不自信主要源於對經濟發展規律不瞭解。

其實從專業角度看,目前的情況屬於中短周期的經濟表現,而且跟全球經濟放緩密切相關。而如果著眼於中長期發展,我們就不會那麼擔心。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有很多,我們舉幾個方面做分析。

先說國際最常用的GDP指標。目前美國的GDP約為28萬億美元,全球占比24%左右,我國約為18萬億美元,全球占比17%左右。排第三的德國隻有5萬億美元,跟中美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2023年的時候,有專傢做瞭保守估計,稱到2030年我國經濟總量就能趕上美國,而中科院團隊預測更樂觀,稱到2028年左右就能趕上美國。當然我們也不回避人均GDP方面我們還需要更努力。

再看平價購買力指標。這個指標通過對比相同商品在不同國傢的價格差異建立換算標準,可以消除匯率波動和非貿易品價格差異的影響,更適合衡量居民實際生活水平和國內經濟總量,尤其是針對發展中國傢。因此很多權威國際機構像世界銀行一般也會發佈這個指標。按照世界銀行的判斷,如果以平價購買力衡量,我國早就超過美國瞭。

還有經濟增長速度。跟幾年前6%左右的增速相比,現在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瞭,但跟世界其他國傢比我國還保持著比較高的水平,即便是疫情之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即便我國進行產業調整,即便遭受美國單方面的各種打壓,還保持4.5%的增速,而美國是2.5%左右。

從這三個重要的指標看,無論如何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正在縮小跟世界第一的差距,已經是事實。這也是美國政客焦慮的原因。

實際上,美國也嘗試找到替代性的衡量指標來平復一下焦慮情緒,不過並沒有成功,他們找不到更具有說服力的指標瞭。這也從側面說明瞭我國的經濟崛起是實打實的,經得起各種檢驗的。

所以還記得拜登上臺後中美在阿拉斯加舉行談判時,面對美方傲慢無禮時任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公開回懟,稱美方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對中國講是從實力地位出發的。這話講出來我們是有底氣的。如果從具體指標看,就會更清楚。

二 中國的優勢在穩步擴大

作為14億人口大國,我們有三大基本優勢未來會得到充分發揮。一是超大的市場。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國緊隨其後是第二大消費國,有4億多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約1.3萬元,近十幾年來都是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近兩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達近7萬億美元。

這意味著即便沒有美國市場,我們也可以通過拉動內需實現經濟增長,同時也可以拉上其他國傢形成新的貿易市場組合。要知道,我國的城鎮化還不到67%,低於發達國傢80%,擴內需的空間還很大。所以,這次美國對全球揮動“對等關稅”大棒,我們有實力跟世界其他國傢組建排除美國的新群。

二是產業體系完備。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全世界隻有我國全都具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國的制造業產業配套能力強,而且專業技術正追趕世界領先水平,在很多領域已經實現趕超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華為被美國封殺,但它實現瞭手機研發和生產全部本土化,重新殺回國際市場,這背後就是本土上下遊產業鏈的支撐。這兩天特朗普又提供瞭一個經典案例,發起“對等關稅”後,特朗普大廈把商品標註的“中國制造”字樣都用貼紙蓋住,但戒不掉。

三是有豐富的工業人才儲備。14億的基數擺在那裡,我國仍有約6成的勞動人口,人口紅利還將持續存在。而且我國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達到高中水平,還有2億多的高等教育人口,培養瞭一大批理工科高等人才。這意味著我國有適應不同層次、不同工業領域所需要的各類人才。

當然需要重點討論科技。眾所周知,無論是工業時代還是後工業時代,科技實力的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一直以來,全球公認的科技發展的風向標在西方,而西方的科技主要看美國,美國在科技的優勢無可撼動。

由此近年來面對美國蠻橫無禮打壓,有一部分人一度猶豫是不是要采取強硬立場,依據就是美國在高科技領域仍遙遙領先,而我國還處在辛苦的爬坡期,應用端取得很大成果,但基礎研究領域存在短板,趕超難度不是一般大,這個想法通俗理解就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其實,這種情況正在改變,以全球知識產權申請數量為例,2023年申請排名前三位分別是,我國是69610個,美國是55678個,日本是48879個,我們已經是遙遙領先瞭。這說明國內互聯網企業業績低迷,並不代表我國科技創新就此停滯。

另外,如果把科技放到經濟發展的整體佈局裡看,就能看清楚美國如何陷入經濟困局,以及特朗普如何“自宮”。

三 美國深陷困境難解套

二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在美國主導下組建的,比如國際組織、貿易規則、技術專利。這套體系長期保證美國處於有利地位。1950年代它是世界制造業強國,不過後來它選擇從制造業強國像服務和金融帝國轉型。

具體操作是把本國的制造業拆分交給其他國傢做,僅保留高端部分。發展到後來就是盟友做中高端業務,把日韓和德國扶植起來,低端業務甩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發展中國傢做。這些制造業國傢把產品賣給美國,然後投資美國債券和股票,讓資本流回美國,以此保持國際貿易平衡。

不過,由於寅吃卯糧再加上好戰,美國開始過上大舉借債的日子。為瞭取消限制,美元強行跟黃金脫鉤,此舉使得美國債臺高築、濫發紙幣更加肆無忌憚,再加上制造業空心化,它對資本的吸引力不斷下降。

後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IT互聯網技術救瞭它一次。它憑借科技優勢占據全球產業鏈頂端,中低端產品貿易處於逆差,而高端的服貿處於順差,別看服貿規模相對小,但產品價格昂貴,這樣抵消下來,它還是大賺。後來它又把科技跟金融綁定,憑借科技領先優勢吸引資本,科技股長期保持穩定增長的狀態,進而收割世界。

不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紅利消化得差不多瞭,制造業長期空心化早就沒瞭造血能力,它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又變弱瞭,留不住資本就沒有辦法實現國際貿易平衡,結果是貿易逆差越大,財政赤字越大,融資成本就會越高,這樣一來財政赤字又會更大。這就是特朗普和前任拜登面對的突出問題。

最初他們的打算是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人工智能技術,復制本世紀之交的復活模式。所以拜登時期雖然對華貿易戰還在持續但重點其實是科技戰,他意圖通過全面封殺中國科技企業,保持自身的技術優勢,也就是保持產業鏈頂端的優勢,繼續收割世界。

以前大傢都覺得它這套遊戲繼續玩下去的幾率很大,因為目前還沒有國傢在技術上對它構成威脅,但凡有苗頭的都被它打壓下去瞭。但中國科技企業實現突圍,前有華為,後有deep seek,打破瞭美國在高科技占有獨特優勢的局面。

尤其是deep seek橫空出世,戳破瞭美國要發展人工智能隻能砸錢堆算力的說辭,讓世界各國站在同一個起跑線各顯神通。而宇樹科技更是讓大傢看到瞭人工智能跟工程結合的應用成果。

這個收割遊戲玩不下去瞭,那如何平衡國際貿易、緩解財政壓力呢?特朗普想到瞭“關稅大棒”。他沒想到這個大棒落地,股市滑坡之後,債市和匯市也跟著動蕩,美元、美債、匯率暴跌,資本加速逃離。有人悲觀預測,這是美國衰退的開始。

一邊經濟穩步提升,一邊在泥潭裡徘徊甚至面臨衰退,照這個趨勢演變下去結果不是顯而易見嗎?

參考文獻

昆侖策網.中國的這項指標令美國氣急敗壞!

https://www.kunlunce.com/ssjj/ssjjhuanqiu/2023-05-28/169482.html

中國經濟網.“唱衰中國”的鬧劇,擋不住“重倉中國”的選擇

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4/11/t20240411_38965764.shtml

新浪財經.半夏投資李蓓:世界新秩序 中國在7個指標都繼續上升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9074352768338755&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