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臟病(DKD)是糖尿病(DM)微血管並發癥之一,已超越腎小球腎炎成為導致中國慢性腎臟病的常見原因,同時也是全球終末期腎臟病(ESRD)的主要原因。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2021年發佈的全球糖尿病地圖來看,預計到2030年全球約有6.43億成年糖尿病患者,到2045年預計上升到7.83億人,中國是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傢,到2045年預計有1.74億成年糖尿病患者,屆時DKD人群也會增多。
DKD具有發病隱匿、病程長、並發癥多、治療花費高昂、發病率高、控制率低、死亡率高的特點。

目前DKD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尚無藥物能完全阻斷或治愈DKD,西醫主要是通過控制血糖血壓、減少尿蛋白、控制並發癥等方法來延緩腎臟病進展,但控制血糖血壓目前被證實無法阻止DKD進展到ESRD,也無法降低DKD相關的死亡率。
雖然現已研發出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達格列凈、新型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RA)非奈利酮等藥物能夠有效的保護心腎,提高存活率,但由於藥物的副作用及使用禁忌,並非適用於所有DKD人群。

由於個體差異,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也並非都能達到預期的療效,故中醫藥的作用逐漸凸顯。
中藥能夠改善患者內環境,減輕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發揮“增效減毒”的作用。
中藥湯劑治療DKD是大多數患者的選擇,藥方是否有效取決於中藥的劑量和配伍。
仲景經方理法獨特、組方配伍嚴謹巧妙、用藥精巧、劑量準確、劑型豐富,具有藥少而專、簡便效廉的特點。

中醫認為糖尿病腎臟病歸屬於“消渴腎病”、“水腫”、“尿濁”、“虛勞”、“關格”等。其發病與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異常、勞欲過度、素體虛勞等有關。
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本虛包含氣陰兩虛、脾腎虧虛、陰陽兩虛等,標實則有濕、痰、瘀、毒等病理產物積聚。
糖尿病腎臟病由消渴病發展而來,消渴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在糖尿病腎臟病初期患者常表現為陰虛燥熱之象,以陽明胃腸表現為主,可見消谷善饑、口幹、小便頻多、大便幹結、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癥。

陰虛日久則見血虛、津液虧虛,血為氣之母,故氣虛之象也顯現出現氣陰兩虛的局面,氣虛固攝之力減弱,則可見乏力、氣短、泡沫尿等癥。
疾病進一步發展出現脾腎陽虛之象,可見畏寒肢冷、納差、腹瀉、水腫、腰膝酸軟等癥。
濕、痰、瘀、毒這些病理產物貫穿疾病全過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脾虛太陰運化能力減弱,水濕、痰飲積聚,則出現水腫,同時脾氣不升,導致水谷精微物質不能通達全身而向下經小便而出。

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加之痰濕阻礙,則出現血瘀,瘀血阻滯同時也加重氣虛形成惡性循環;正虛無法禦邪,濁毒等侵入人體,導致五臟氣血陰陽的衰敗。
故臨床上糖尿病腎臟病多表現為虛實夾雜之證,治療上應標本兼治,補虛瀉實。“經方”一詞首見於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與“時方”相比,經方更強調經驗性與有效性。
仲景經方飽受醫傢青睞,有“藥少力專”之稱,對其的研究包含單味藥物的使用經驗、藥對配伍規律、劑量劑型選擇、治療內科雜病的實踐經驗、仲景思想的傳承發展創新、借助現代科技發掘仲景經方內涵等方面,其中以經方治療各科疾病的實踐經驗最為多見。

《傷寒雜病論》記載瞭外感病及內傷雜病的治療,首創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為後世大部分病種的辨證治療提供瞭思路。
後世醫傢對其研究包含瞭經方治療五官病、肺病、心病、脾胃系疾病、肝病、腎系疾病、血液病、神志疾病、皮膚病、婦科病、癌病等諸多方面,愈發說明仲景經方的臨床實踐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利於仲景經方的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DKD發病率顯著增加,進展為ESRD及發生急性心腦血管意外導致死亡的的風險越來越高,患者及國傢的經濟負擔重。

單純西醫治療無法達到預期療效,中醫藥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療效,減輕西藥毒副作用,進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黃芪桂枝五物湯屬溫裡劑之中的溫經散寒劑,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之效,適用於DKD陽虛寒凝證。
脾腎陽虛,運化失職,失於溫煦,血液等精微物質運行緩慢,無法到達四肢末梢而出現肢體麻木等癥狀。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保護心腦血管、抗炎鎮痛、增強免疫、止癢等作用。

其治療DKD的機制可能與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的降低、內皮細胞ARG1-NO通路的調控等有關。祛濕劑包含防己黃芪湯、五苓散、豬苓湯、真武湯及栝樓瞿麥丸。
防己黃芪湯、五苓散、豬苓湯屬利水滲濕劑。防己黃芪湯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效,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防己黃芪湯具有調節糖脂代謝、保護腎臟、抗炎鎮痛、改善心室重構及心肌纖維化、抗腫瘤的作用。
防己黃芪湯的君藥防己—黃芪藥對,其主要成分為槲皮素、黃芪甲苷、漢防己甲素,這些物質均已被證實對腎臟有保護作用。

其治療機制與PI3K-Akt信號通路、HIF-1信號通路、NF-κB信號通路等的調節有關。
五苓散具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之功,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適用於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腫的DKD患者。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五苓散具有利尿、降壓、止瀉、調節代謝、保護腎臟等作用,AGE-RAGE信號通路、PI3K-Akt信號通路可能是其發揮作用的主要信號通路。
豬苓湯適用於DKD水熱互結傷陰證,具有利尿、抑制腎結石形成、抗菌、保護腎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

真武湯及栝樓瞿麥丸屬溫化寒濕劑。真武湯具有溫陽利水之功,適用於DKD脾腎陽虛水泛證。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真武湯具有改善腎功能、強心、利尿、抗炎等作用。
其治療機制可能涉及MAPK信號通路、NF-kB信號通路和HIF-1信號通路等。
栝樓瞿麥丸具有潤燥化氣,利水通淋之功,主治下焦陽虛證,廣泛用於生殖系統疾病、糖尿病及糖尿病腎臟病、泌尿系統疾病。
但其降低LDL-C、治療DKD的機制尚需進一步探究。理血劑包括桃核承氣湯、當歸芍藥散、大黃蟄蟲丸,均具有活血祛瘀之功,適用於伴有瘀血阻滯的DKD患者。

桃核承氣湯主治下焦蓄血證,經後世醫傢臨證靈活應用,常用於治療便秘、慢性腎衰等疾病,其機制復雜,可能與抗炎、氧化磷酸化及介導嘌呤代謝等相關。
當歸芍藥散具有養血調肝,健脾利濕之效,主治肝脾兩虛之證。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當歸芍藥散具有抗炎、調節免疫、保護血管內皮、保護神經細胞、調控內分泌、調控脂代謝等作用。
其治療DKD的機制可能與AGE-RAGE信號通路的調節有關。大黃蟄蟲丸主治五勞虛極,幹血內停證,具有“緩攻”的特點。
現代研究也證實大黃蟄蟲丸具有保護足細胞、降低蛋白尿、減輕腎間質纖維化、抗炎、調整脂質代謝紊亂的作用。

葛根芩連湯、大柴胡湯屬表裡雙解劑范疇。葛根芩連湯解表清裡,若DKD患者下焦濕熱癥狀較重可用此方。
其改善UAER的機制可能與AGEs-RAGE通路、JAK-STAT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及NF-κB信號通路的調控相關。
董佳興也發現葛根芩連湯可調節DM大鼠腸道代謝物SCFAs的含量,並且發現在葛根芩連湯治療DKD的過程中GPR43-AMPK是重要蛋白靶點。
大柴胡湯解表功裡,具有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大柴胡湯具有保肝、利膽、抗炎等作用。

若DKD患者表現為胸脅苦滿、嘔吐、心下痞硬等少陽陽明合病諸證則可用此方治療。
四逆散、小柴胡湯屬和解劑,可通過利樞機、調脾胃等方法平衡內環境,改善DKD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四逆散調和肝脾,具有透邪解鬱、疏肝理脾之效,主治陽鬱厥逆證、肝脾氣鬱證。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四逆散還具有調節胃腸功能、抗炎、抗抑鬱、抗腫瘤、保肝等作用,其中抗炎作用最為廣泛。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具有解表散熱、疏肝解鬱之功,主治傷寒少陽證。
藥理學研究顯示小柴胡湯具有抗菌、增強免疫力、保肝、抗血小板凝集、抗癌、抗衰老等作用。
金匱腎氣丸屬補益劑。金匱腎氣丸具有溫補腎陽、化氣利水之功,適用於腎陽虛明顯的DKD患者。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金匱腎氣丸具有抗炎、抗過敏、抗衰老、增強免疫、保護睪丸、促進精子發育成熟等作用。其治療DKD的機制與氧化應激、細胞化學應激反應等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