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什麼相關性?具體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一組代謝內分泌疾病。

據IDF統計: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總人數將上升至12.2%(7.832億人),從2021年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增幅將超過2億。

據相關報道顯示,目前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可達11.2%,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比例超過90%。

大量研究顯示,諸多因素對2型糖尿病合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年齡、性別、血壓、BMI、生活習慣、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等。

T2DM合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研究

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主要包括年齡、體重、BMI、收縮壓、舒張壓等。

一項來自芬蘭的薈萃分析顯示,在調查芬蘭東部2682名男性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的過程中,共發現合並糖尿病的患者162名;研究結果表明T2DM合並頸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的患者人群中平均年齡為53.4歲,平均BMI為29.1kg/m2,平均舒張壓34mmHg。

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方面,由於妊娠期時更易造成胰島素抵抗,妊娠期婦女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隨之增高。

早期研究發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往往具有較高的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

頸動脈彩超檢查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和頸動脈斑塊(CAP)可以較好的預測人群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相關研究表明,妊娠期糖尿病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升高顯著相關,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肥胖女性其CIMT更大。

研究發現,妊娠期糖尿病和CIMT之間沒有相關性。可以看出,多數GDM患者的體重指數要高於對照組人群的平均值,提示肥胖與糖尿病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

妊娠期糖尿病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之間的關系尚存在爭議,還需要進一步的循證醫學證據。

總體而言,妊娠期糖尿病與較大的CIMT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尤其在肥胖的妊娠期糖尿病人群中這種關系可能將更為顯著。

一定程度的體重控制可能有助於預防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動脈硬化與各種心血管疾病及導致的死亡風險息息相關,其可作為評估患者發生心血管風險的重要因素。

在評估動脈硬化的各種指標中,肱骨-踝關節脈搏波速度(baPWV)是臨床實踐中應用的最具代表性的無創篩查工具之一,其通過袖帶對四肢進行測量。

一項薈萃分析研究表明,較高的baPWV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存在相關性。關於肥胖和動脈硬化之間關系的結論並不一致。

來自巴西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BMI不是主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此外,在中國中年健康人群中,以baPWV測量的動脈硬度隨著BMI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BMI在UHR和baPWV之間的關系存在顯著影響。

T2DM合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社會生活因素的研究

吸煙、飲酒、高脂飲食、受教育程度等社會生活因素被認為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和METS的發生有關。

從遺傳角度來看,通過構建工具變量SNP,基於基因遺傳隨機分配定律的的孟德爾隨機化技術的存在有望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闡明。

觀察性研究容易受到潛在混雜因素以及反向因果關系的影響,這可能導致結果偏倚。

孟德爾隨機化(MR)是一種創新的方法,它利用遺傳變異作為輔助變量來評估風險因素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MR利用基因的遺傳特性來模擬隨機分配,利用基因作為工具來探索一個因素對特定疾病的影響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遺傳變異獨立於其他影響因素,因此MR可以有效避免混雜因素引起的偏倚,並且不容易出現反向因果關系。以往的觀察性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地位與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相關。

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與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吸煙者相比,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吸煙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女性中增加1.5%,在男性中增加3.1%。

WangD等人報道,睡眠時間長短與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顯著相關。

睡眠時間減少一小時會使冠心病的風險增加11%,而睡眠時間增加一小時與每天睡眠7小時相比,冠心病的風險減少7%。

相關研究發現,健康的生活質量因素,如個人收入水平和鍛煉等,與穩定性心絞痛的風險呈負相關。近幾十年的流行病學研究中,飲酒與心臟代謝相關疾病的關系一直存在爭議。

另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吸煙和失眠是糖尿病患者合並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而教育程度是一個保護因素。

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與終生吸煙指數以及稅前傢庭收入之間存在潛在的雙向關聯。吸煙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一個明確因素。

一項包含89項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患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增加瞭51%。飲酒對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風險的潛在影響一直是爭論的話題。

一些探索飲酒與心血管疾病之間關系的觀察性研究表明,適度飲酒與冠心病風險降低有關。社會經濟地位是影響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風險的重要因素。

研究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風險顯著降低,降低瞭39%。另一項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患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幾率越低。

大量研究強調,低收入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低收入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負擔更大。

T2DM合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研究

血尿酸與代謝綜合征(METS)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然而,血尿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尤其在血尿酸水平與2型糖尿病合並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關系的研究方面,目前仍缺乏相關的循證醫學證據。

尿酸作為人體嘌呤的最終代謝產物,當攝取過多含嘌呤食物時將會增加患高尿酸血癥的風險,此疾病可引發人體多種疾病,尤其與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病相關。

以往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是一般人群中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目前的研究結果中,血尿酸濃度和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存在較大爭議。

國內的一項研究調查表明,血尿酸水平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是T2DM合並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

另一項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水平與高血壓和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但與動脈粥樣硬化無關。

有學者認為,尿酸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可能歸因於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肥胖、慢性腎病等。

此外,尿酸誘導的炎癥途徑可能在METS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已發現在炎癥反應時尿酸水平同時升高。

炎癥和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其在血管損傷的愈合反應中起作用,並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產生和積累。

動脈硬度的增加是血管壁動脈粥樣硬化過程的一個評價指標,其對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很高的預測價值。然而,尿酸與METS之間的作用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高尿酸血癥可能與脂肪組織和血管內皮細胞發生炎癥反應存在關聯,從而導致METS患者產生慢性炎癥和胰島素抵抗。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較高的尿酸水平會導致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這表明尿酸可能是炎癥反應的誘導因子。

這與先前的研究結果相似:降低尿酸可顯著改善全身炎癥反應、內皮細胞功能和外周血管的舒張能力。

近年來,URRAH數據庫的研究結果證明瞭尿酸在心血管疾病中所產生的作用,進一步支持臨床醫生將尿酸納入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中。

因此,血尿酸將可能成為METS和評估心血管疾病潛在風險的幹預目標。多項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尿酸與肥胖、高血壓和METS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相關研究報道,TC、TG和LDL-C水平與尿酸水平呈正相關,HDL-C水平與尿酸水平呈負相關。

然而,高尿酸血癥和METS相互作用的因果問題目前仍不清楚,通過遺傳隨機分配定律的孟德爾隨機化技術有期對這一問題進行闡明。

研究表明,尿酸可能通過增加血壓和TC水平以及降低HDLC水平來增加罹患METS的風險,而不通過增加血脂或血糖等途徑,肥胖可能是導致各種代謝異常的誘因。

與此同時,一項針對成年人肥胖問題的研究表明,尿酸與高血壓、血脂異常、T2DM和心血管疾病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因此,尿酸與METS之間的因果關系和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的循證醫學證據。

相關研究表明,UHR可作為非肥胖或偏瘦的中國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發病的可靠預測指標,UHR與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顯著相關。

因此,Aktas等人建議對高血壓患者進行UHR評估。來自土耳其的一項研究表明,UHR與糖尿病腎病的關鍵指標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建議將UHR作為糖尿病腎損傷的診斷工具。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內臟脂肪含量與UHR升高之間存在聯系。

UHR作為一種結合瞭尿酸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標志物,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清尿酸升高或兩者同時升高都會導致UHR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