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場印巴沖突,大部分人的關註焦點,仍是發生於7日凌晨的那場短促而激烈的空中交戰。但實際上,在更加“樸素”的陸地戰場上,雙方同樣殺得“你來我往”,實可謂是熱鬧至極。

“卡吉爾沖突”期間的印軍炮兵
瞭解印度陸軍炮兵部隊的人,大概都對其在1999年的那場“卡吉爾沖突”中的表現不陌生。當時,印度炮兵部隊在高海拔地帶部署瞭大量火炮,以極其顯著的火力優勢支援己方步兵單位,戰勝瞭對面的巴基斯坦軍隊。印軍炮兵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山地組裝重炮和維持人力裝彈的一幕,給外界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一度受到瞭相當高的評價。然而現在看來,如今的印軍炮兵似乎“菜雞”瞭不少……

印軍炮兵陣地
從印度國內互聯網上流出的視頻片段來看,有印軍炮兵部隊在印巴實控線附近炮擊巴基斯坦軍隊陣地,他們使用的火炮型號為早年間進口自瑞典的FH-77B型155毫米口徑榴彈炮。我們知道,FH-77B屬於半自行式火炮,擁有輔助動力單元,具備有限的低速移動和自行展開的能力。但從本質上來說,其無法與真正的履帶式或輪式自行火炮相媲美,依然是需要車輛牽引移動的牽引式身管火炮。在“卡吉爾沖突”中,FH-77B表現出瞭極高的作戰效能,故深受印度陸軍的喜愛。

印軍的FH-77B榴彈炮
不過,仔細觀察一下印軍炮兵部隊的陣地佈置,恐怕一些人就會發現一件事:這各炮位之間挨得也太近瞭吧?基本上,陣地上的各FH-77B榴彈炮炮班,就是以緊密挨在一起的方式擺成瞭一列橫向炮陣地,然後向遠處的巴軍陣地開火。要知道,這可是炮兵作業中的一項大忌……

這種陣地隻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事實上,與我們經常在一些戰爭類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氣勢磅礴”的“緊密排成一排的大炮,在指揮員的命令下開展齊射”的場面不同。在真實的戰場上,各炮班和各炮位之間,絕不會離得這麼近。就以155毫米口徑火炮為例,其榴彈或殺破彈的爆炸殺傷半徑通常為25米~30米。也就是說,以炮彈落點為中心,半徑25米~30米范圍內的人員和裝備,都會受到炮彈爆炸沖擊波或破片的直接殺傷。

實際操作中的各炮位要拉開距離
如果取半徑30米這個數字,那就要求相鄰的兩個炮位之間,至少要保持60米的距離。唯有這樣,才能確保1發落入相鄰炮位中間的炮彈,不會“一次同時帶走兩門火炮和炮班人員”,這就是“嚴格保持各炮位之間的距離”、以及以此為原則設置炮兵陣地的重要性。至於說影視作品中,緊密排成一排並齊射的炮兵陣地,那隻是為瞭追求更好的視覺沖擊力,才進行的相關安排,實戰中絕不能輕易這麼做。

實際操作中的各炮位要拉開距離
然而,如今的印度炮兵部隊居然還真這麼“玩”瞭,著實有些讓人大跌眼鏡。難道他們就不擔心對面的巴基斯坦炮兵部隊的反擊,會讓自己的炮兵陣地被“一發炮彈直接帶走”嗎?還是說印軍極其自信地認定,“巴基斯坦沒有反炮兵雷達,因而無法探明印軍炮兵陣地的位置”?抑或是今天的印度炮兵部隊的整體素質,已然無法達到26年前“卡吉爾沖突”時期的水平瞭呢?究竟是心大,還是壓根沒這方面意識,實在是讓人看不懂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