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鐵成/文當“投喂鹵鵝”引爆網絡流量,榮昌“五一”假期走紅似乎一時之間成為多地文旅學習的模板。當很多人把“十五秒出圈”視為文旅行業的生存法則時,似乎忘記瞭復購率有多低。假如二次消費占比不足20%,形成的便是的產業空心化危機。樂山,不要學投喂走紅,樂山不是榮昌。樂山要建設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應該沉下心來在資源稟賦和人文服務上下工夫,否則必有“流量狂歡—過度商業化—文化消解”之隱憂。
樂山的真正價值絕對不在於網紅追逐投喂炒作話題,而是在於其坐擁中國罕見的“雙世界遺產+活態文化群落”生態,三大緯度一言以蔽之:
地理維度7.5億年地質運動塑造的峨眉山垂直自然帶,與千年岷江航運文明交織;文化維度從唐代海通禪師、韋皋、章仇兼瓊鑿刻大佛的工匠精神,到郭沫若故居映射的近代文脈,文化層累積厚度超1300年;生活維度國傢級、省級非遺構成的煙火人間——峨眉武術、嶽門武術的嘉州民風、蘇稽蹺腳牛肉的市井香氣、嘉陽小火車穿越油菜花海的農耕記憶、沐川草龍舞動的鄉土生命力與夾江造紙的工匠血脈。

這些不可復制的稟賦,恰恰構成對抗網紅經濟短視性的終極壁壘。
毋庸諱言,當前樂山文旅存在結構性矛盾,而這絕非樂山獨有,實則是中國傳統文旅轉型的縮影。
至少一半遊客停留時間不足24小時,“大佛打卡—峨眉登山—夜市就餐”的流水線行程,就讓千年文脈淪為瞭拍照打卡的背景板;景區門票收入占比過高,文化體驗消費占比達太低,折射出文化價值轉化能力的嚴重不足;在地社區在文旅開發中參與度極低,原真性文化面臨“舞臺化”異化風險。

如何破局?鐵成認為,在於啟動“文明操作系統”升級:
一是重設價值坐標系將樂山大佛從觀光地標轉化為“東方石窟藝術的精神殿堂”,開發“東方石刻藝術修復考古研學”“石刻造像美學密碼”等深度產品;二是重構時空連續性以岷江古航道為軸線,串聯龍神祠、嘉州古城墻、古城門等歷史遺存,打造“重走嘉州古人沿江行”文化廊道;三是重建主體聯結網設立“非遺傳承人創投基金”,推動夾江年畫作坊變身藝術公社,蘇稽香油米花糖手藝人升級為美食文化主理人,峨眉武術、嶽門武術傳承人擔任景區特邀講解員……

樂山文旅要搞事情,索性就把事情搞大,能否啟動“深水區改革”的三大杠桿?
文化IP的“原子化拆解”戰略摒棄“大而全”的城市形象營銷,轉而構建“文化元素IP矩陣”:
提煉“峨眉武術”“嶽門武術”的哲學內核,開發“七日禪武修行營”,對接全球功夫養生客群;將桫欏峽谷的億年植物活化石轉化為“地球編年史”自然教育IP;用“嘉州畫派”重構城市美學話語權,在雪芽村、龍窩村、蘇坪村、太平村等傳統村落植入藝術裝置群落。

樂山還可以打出“負碳旅遊”這張牌!利用樂山清潔能源優勢(水電占比高),打造中國首個“零碳文旅示范區”。推出“碳足跡可視化”智慧系統,遊客通過騎行綠道、參與植被修復等行為積累碳積分;開發“三江流域生態銀行”,將遊客環保行為轉化為水電捐贈、古樹認養(可獲取一年期署名權)等實體權益;在峨眉山海拔梯度帶設立5個生物多樣性監測站,使科考旅遊成為高端產品線。

數字時代都在說算法,咱們樂山,能不能嘗試“反算法生存”?如何反算法?在鐵成看來,可以用抵抗短視頻平臺的流量綁架的方式,構建自主內容生態。開發“嘉州文明基因庫”數字平臺,將樂山市級以上文物建築和口述史進行元宇宙建模;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文化遺產人工智能實驗室”,用AI破解千佛巖殘缺造像的原始紋樣;創作《樂山十二時辰》沉浸式戲劇,在張公橋、蘇稽古鎮、上中順、嘉州長卷天街等真實場景中復活岑參、李白、蘇軾、陸遊的嘉州往事。

當一個又一個旅遊城市在短視頻流量池中疲於奔命時,樂山的選擇將具有范式意義——用“百年尺度”替代“爆款周期”,讓大渡河的波濤繼續講述真正的中國故事。這或許會失去某些瞬時流量,但將贏得文明傳承的永恒性。正如樂山大佛歷經千年風霜仍目光慈悲,真正的文旅生命力,從來不在熱搜榜上,而在文化根系滋長的聲音裡。#樂山##樂山文旅##樂山頭條#投#城市觀察員#
作者系嘉州英才、高校客座教授、省級非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