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掉100個“僵屍好友”後,我終於敢直面社交真相瞭,你們呢?

今天上午花瞭1小時整理vx列表,手指劃過那些頭像時,突然發現很多名字像從記憶裡蒸發瞭——有人備註寫著“2019年活動張經理”,有人頭像還停留在三年前的自拍,更多的是連備註都沒有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昵稱。按下刪除鍵的瞬間,指尖居然有點輕快,像抖落瞭一件穿瞭很久卻不合身的舊毛衣。

這些年被動加上的好友,大多藏在“社交禮貌”的褶皺裡。行業聚會上,對方笑著遞來手機:“加個方便聯系”;線下活動結束,鄰座說“稍後把資料發你”;甚至小區團購群裡,團長都要挨個加業主“方便售後”。我們總在“來都來瞭”的氛圍裡點頭同意,讓好友列表變成永不清理的收藏夾,直到紅點提醒淹沒真正重要的消息,直到朋友圈滑三屏都是陌生的廣告微商。

最有意思的是,刪掉的這些人裡,80%沒說過超過三句話,好吧,有的甚至沒說過一句話。還有的對方朋友圈裡的點贊之交也停留在2021年。曾以為“多個好友多條路”,後來發現僵屍好友堆成山,就像傢裡堆滿瞭不穿的舊衣服,看似熱鬧,實則堵得慌。

今天上午清理完列表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原來真正常聯系的,不超過50人。這中間有我們民建的,有我們武術圈的,有以前媒體的同事,有餐飲界合作夥伴,還有親朋好友,這些帶著體溫的互動,才是社交真正的重量。

當然會有一絲愧疚閃過:會不會對方某天突然想起我,發現對話框跳出紅色感嘆號?但轉念一想,成年人的默契不就藏在互不打擾裡嗎?比起勉強維持的“好友關系”,坦誠地退回陌生人的位置,或許才是對彼此時間的尊重。

“魅力樂山”的網友們,你手機裡,是不是也躺著這樣的“最熟悉的陌生人”?與其讓他們在列表裡吃灰,不如還給彼此一片幹凈的網絡天空。畢竟,我們連手機內存都要定期清理,何況是承載情感的社交賬號呢?

有同感嗎?朋友們!#樂山#​#樂山頭條#​#城市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