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場短促而激烈的印巴空戰,以巴基斯坦空軍用進口自中國的四代半戰鬥機殲-10CE,以及同樣來自中國的外貿型遠程空空導彈PL-15E,對印度空軍打出6:0的狂勝而收場。目前可以肯定,被擊落的6架印軍戰機中,至少有1架是進口自法國的印度現役最先進戰鬥機,即同為四代半水平的“陣風”。另有2架對“陣風”的“可能擊落記錄”,尚待更多消息證實。值得註意的是,雙方均表示自傢飛機並未在空戰中越境,再加上部分被擊落的印軍戰機殘骸和印度境內的PL-15E導彈殘骸,被發現落在距離印巴邊境至少約70公裡的距離上。

巴空軍的殲-10CE戰鬥機
顯然,這些都說明,印巴兩國空軍的這場交戰,基本是在100%的超視距狀態下打出來的。極具視覺沖擊效果的近距格鬥空戰,即俗稱的“狗鬥”,則完全沒有出現。於是,網絡上很快就有聲音認為,“這場空戰表明,狗鬥的時代已然終結,超視距空戰將成為未來空戰的主流形態,在這種大趨勢下,近距格鬥空空導彈的存在和發展必要性,也將逐步消失”。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否有道理呢?筆者也想來說說自己的看法,以及同大傢探討探討。

印度空軍的“陣風”戰鬥機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印巴之間的這場“5·7空戰”,導致印度空軍慘敗的根本原因,主要還是空戰體系被巴基斯坦空軍所碾壓。得益於出自中國之手的外貿型地面遠程防空系統、ZDK-03預警機、搭載有先進的主動相控陣機載雷達的殲-10CE和“梟龍”block3戰鬥機、PL-15E遠程空空導彈,以及將這些裝備“串聯”起來的加密數據鏈,巴基斯坦空軍以一套高效且先進的空戰體系,徹底壓倒瞭因使用萬國牌飛機,而導致體系互不兼容且降低裝備發揮效能的印度空軍。

巴空軍飛行員獲得瞭更好的態勢感知能力
其中一個尤為明顯的表現,就在於印軍戰鬥機飛行員的態勢感知能力,要比自己的對手差不少。在近乎戰場態勢單向透明的情況下,巴軍飛行員可從容地用PL-15E導彈對印軍戰機進行遠程點名。而印軍飛行員卻因難以掌握巴方飛機的動向,而無法展開導彈互射,隻能陷入單方面挨打的境地。在已經把對手納入自己的優勢作戰范圍、特別是優勢交戰距離的情況下,巴基斯坦空軍戰機自然無需冒險接近印軍戰機去玩“狗鬥”。

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瞭PL-15E遠程空空導彈
那麼,此役是否能說明“狗鬥”這種空戰形式,以及近距格鬥空空導彈,都將逐步成為歷史呢?筆者認為,這咱們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瞭。剛才說到,在印巴“5·7空戰”中,前者因態勢感知能力處於劣勢地位,再加上可能沒有與PL-15E性能相近的導彈,而處於“看不見且夠不到對手”的狀態。巴基斯坦空軍自然可以較為從容地將印軍戰機“攔”在一定距離外,且保持住這個單方面對自己有利的交戰距離,“欺負”的就是印度難以破解和抗衡巴軍的空戰體系。

每個子戰場的交戰形態或許都不一樣
但反過來想,如果當時的印度空軍擁有先進程度不輸巴基斯坦空軍的一套制空作戰體系,以及雙方允許自傢航空兵部隊互相越境作戰,那巴方還能打得如此順利嗎?答案恐怕是未必。假設交戰雙方的空戰體系先進程度相近,那就意味著誰都難以取得對敵方的壓倒性優勢。此時,交戰空域很可能會被分割為一個個子戰場,每個子戰場的交戰形態都不一定是完全一樣的。

巴基斯坦空軍“梟龍”戰機發射導彈效果圖
有的子戰場可能會因其中的某一方占據瞭暫時的局部優勢,而成為主動方單方面向被動方發起超視距空空導彈攻擊的場景。有的子戰場則可能是雙方鬥得不相上下,展開超視距空空導彈互射。那麼如果各自的超視距空空導彈攻擊,都未能擊落對手,雙方飛行員會作何選擇呢?視情況而脫離交戰空域並返航,自然是有可能的,但進一步縮短交戰距離,試圖以“狗鬥”的方式擊落敵機,無疑也是一種選擇。

印度空軍的蘇-30MKI
在其中的一些子戰場中,如果雙方飛行員的態勢感知能力相近,那他們就都可大致掌握敵機所在的位置、數量、飛行狀態,以及粗略推斷出敵方攜帶的超視距空空導彈的數量、尤其是幾輪超視距互射後的導彈剩餘數量。如若遠程交戰不分勝負,那確實不排除會有飛行員在做出“敵我雙方的超視距空空導彈均消耗殆盡”的評估後,選擇主動逼近敵機並打響近距格鬥空戰。此時,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就將開始發揮功效。

國產PL-10E近距格鬥空空導彈
所以說,筆者認為,全程超視距空戰、尤其是將對手保持在一個對己方單方面有利的交戰距離這件事,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己方的制空作戰體系要顯著強於對手,這樣才能讓己方戰機從容地選擇和保持對自己來說最理想的交戰距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理想狀態和交戰距離就都不是自己能說瞭算的,超視距空戰和近距格鬥空戰皆有可能出現。僅從印巴“5·7空戰”的結果,就得出“‘狗鬥’時代結束和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已無用”的結論,或許還是早瞭一些,各位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