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主辦的大道知行講堂第81期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特邀西北大學王子今教授主講,從天地間一大變局、天下一統和天下一致、秦趙之坑若循環、文化演進與知識人的活躍表演、秦統一進程中的文化理念變化、技術發明與生產進步等方面,與大傢一起探究《天意新局:戰國至秦漢之際的社會歷史進步》。本次講座共分為三期講述,在搜狐、快手、抖音、視頻號、B站五個平臺播出,共計 17 萬餘人在線觀看。

講座伊始,王教授談到,東周至秦代,是中國歷史思想文化創新最突出的時代,也是生產力躍進與技術發明豐收的時代。對於周秦之間重要歷史“變局”的考察、理解和說明,除瞭政治形式、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變化之外,當時人們的天下意識和海洋意識、周秦時代的文化演進與知識人的活躍表現、技術進步與科學發明的成就、新的地理格局與區域形勢都體現出值得重視的歷史特點。

王教授介紹道,戰國至秦漢之際,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變幻、充滿變革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各方面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堪稱“天地間一大變局”。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這一時期進行剖析,為我們理解這段復雜的歷史提供瞭豐富的視角。並重點分析講述瞭司馬遷提出的“周秦之間”概念、以及後世學者對周秦之間歷史變局的不同解讀。
隨後,王教授講述瞭“天下一統”“天下一致”“天下一傢”概念的出現及涵義。他提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這一理念則體現瞭早期政治意識的進步,《竹書紀年》《周書》《呂氏春秋》等典籍都有相關表述,西漢時期這一理念形成政治影響,強調瞭政治權力不應為一人所獨占,體現瞭對政治公平和社會平等的早期追求。

談及戰國至秦漢之際戰爭與社會的反思,王教授講道,戰國至秦漢之際,戰爭頻繁且慘烈,“秦趙之坑若循環”這一現象深刻地反映瞭當時的歷史特點,並舉例講述瞭長平之戰爆發的歷史背景和原因。
王教授強調,周秦之間,諸子學術號稱極盛,堪稱中國文化的原創時代,並詳細介紹瞭范蠡之學、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齊國的稷下學等知識人的活躍表演。此外,秦統一進程中,秦人對東方文化的態度,早期呈現出明顯的敵視傾向,隨著秦向東進取,在兼並六國的過程中,其文化理念逐漸發生轉變,並著重講述瞭以“廉”為標本的秦政治道德導向。

王教授講到,秦人在文化上重視實用之學,這一特點在技術發明與生產進步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並舉例講述瞭在水利經營、交通建設、機械發明、動力革命、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具體體現。他認為,秦在技術層面的優勝條件成為秦實現統一的因素,也促進瞭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以及科學發明與技術革命。
最後,教授總結道,戰國至秦漢之際,是中國歷史上實現顯著變革,完成重要進步的時期,其政治、文化、技術等方面都取得瞭顯著成就。秦的統一,不僅實現瞭政治上的“天下一統”,也為文化上的“天下一致”奠定瞭基礎。知識人的活躍表演,推動瞭學術的繁榮和技術的進步。這一時期的歷史進步,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後世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
“大道知行講堂”系列講座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幫助企業傢和企業管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學以致用。下場講座屆時會在“大道知行”微信平臺發佈相關信息,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