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拿槍不拿炮,中國機械化步兵怎麼還有拿棍子的?

國內軍迷圈中有這樣一句熱梗,即“兔子的火力不足恐懼癥永遠都治不好”。確實,縱觀解放軍幾十年來的發展之路,對於火力的追求始終是一個優先程度極高的課題。就以中國陸軍為例,在一個標準的機械化步兵連中,不僅每個步兵班都配發有精確射手步槍和火箭筒,連內還編有一個專門的火力排。火力排會以重機槍、大口徑狙擊步槍、60毫米口徑迫擊炮和大口徑重型火箭筒等,為全連提供尤為旺盛的火力支援。在全球所有國傢的陸軍中,這都堪稱是頂配火力瞭。

火力配置強大的中國陸軍機械化步兵部隊

不過,在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軍事紀實》欄目中出現的一個畫面,卻讓不少人有些看不懂瞭。他們在評論區中提出瞭一個問題,那些和手握自動步槍、班用機槍、精確射手步槍、大口徑狙擊步槍、重機槍,以及背負著火箭筒等“武德充沛”的士兵們站在一起,卻“隻拿瞭一根棍子”的陸軍士兵,究竟是幹什麼的呢?他們手中看似平平無奇的長棍,又是作何用途的呢?莫非這些士兵是要以“抄起棍子掄人”的方式作戰嗎?

這幾名士兵手中拿著棍子

好吧,雖然在某些方向上,一些解放軍邊防部隊確實多以諸如關刀、狼牙棒和盾牌等冷兵器,與存在領土爭議之國的邊防軍隊相搏弈。沒錯,說的就是你,前幾天被巴基斯坦胖揍瞭一頓的印度。但從節目中出現的手握長棍的解放軍來看,他們其實並不是以冷兵器作戰的人員,手中的棍子並非被用來“掄人”。事實上,在解放軍軍語中,這種棍子的官方稱謂是標桿,主要用於幫助迫擊炮等間瞄武器完成瞄準。

操作迫擊炮的戰士們

我們知道,迫擊炮是一種尤為適合打擊隱蔽物後方目標的火炮,炮彈發射後會飛出去一個高高的拋物線,然後落地爆炸。然而,正因為適合打擊隱蔽物後方的目標,導致迫擊炮手有時難以在可目視目標的情況下開火。即便獲得瞭目標方位和射擊諸元,往往也很難在最短時間內準確命中目標。此時,諸如標桿這樣的輔助瞄準裝備就該出場瞭。

正在操作迫擊炮瞄準具的士兵

其具體使用方法為,在迫擊炮炮位和目標之間的位置,以一前一後的方式至少插下兩根標桿。迫擊炮手操作瞄準鏡前,先將數值歸零,然後瞄準遠處的那根標桿,獲得一次諸元,再調整瞄準鏡分劃,瞄準近處的那根標桿,又獲得一次諸元。結束操作後,迫擊炮手即可較為準確地確認基準射向,進而以時間短、試射和調整諸元次數少且炮彈消耗量較少的方式,實現較為精準的炮擊效果。

標桿瞄準的原理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標桿這種看似簡陋但卻有著很強實用效果的輔助瞄準裝備和間瞄方法,在美國等國的軍隊中也被廣泛使用。而在一些野戰條件下,如果手邊缺乏標桿或與之相類似的長棍,那遠處的樹木、電線桿和房屋邊角線等,也可被臨時用做標桿,以確定迫擊炮的射向。如此一來,炮手接下來需要考慮的誤差因素,基本就隻有諸如風向和炮位與目標的高低差之類的瞭。

迫擊炮發射

所以說,千萬別小看幾根簡單的棍子,其也是迫擊炮班重要的裝備之一。在“兔子的火力不足恐懼癥”中,我們既要追求火力猛,也要追求打得準。唯有這樣,才能在對抗任何潛在對手時立於不敗之地。沒拿槍也沒拿炮的解放軍陸軍士兵,同樣發揮著不可小覷的戰鬥力,是中國陸軍機械化步兵部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